Menu
清淨無染覺察力系列之一 覺察是心性自由的開始
李秉信
只有導入自己心性的自由,才能啟發生命中最珍貴的「覺察力」。我們只有在心性完全自由下,才能體會到,每一個「當下」的感覺。
我們人活在這世界上大半輩子,從出生到現在,學習了許多事情。知識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裡,就像是無窮無盡大海一樣,我們就像海綿一樣努力的吸收,永遠沒有辦法能夠完全探其究竟。
然而,我們是否自己曾經問自己,知道了這麼多,學習了這麼多樣,真的每件知道的都能做到嗎?就像我們從小學習到大,知道正常的作息有益健康,孝順父母是子女應有的倫常,正向的思考能讓我們生活快樂。
甚至,我們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立志」上,更許下了「承諾」。但是每一個人心裡,比誰都知道的還清楚,我們知道了這麼多,立得志願這麽大,並不代表都作得到。有的人全部都知道,但是就是一件也做不到。其實,我們心裡很瞭解,這麼費盡心思知道了那麼多,但如果是都做不到,那又有什麼用。
這個世界是屬於能做到的人。再往下一個層次去想,我們是否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知道了却作不到?在怎樣的知道以後,我們才能做得到?為什麼有些人知道了以後,可以作得到,而我却還差得太遠?「承諾」和「做到」的距離有多遠呢?如何將我的諾化作我的實踐呢?
當人類在思考,如何將「知道」的感覺,成為「做到」的力量時。甚至下定決心,要作一個「說到作到」的人。其實這個思考動作背後真正的意義是,人類開始在使用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尋找「真正的自己」,而且,是一個能真正能「作到」的自己。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當我們在區別「知道的我」及「作到的我」的時候,我們已經慢慢的可以暸解到,藏在知識或「知道」後面的動力,都是別人的感受。
若是我們無法由相同的發生,得到相同或是更深的感受時候,我們就沒有這樣的決心去做到的。當我們開始體會到,「感覺」是「做到」的動力時候,在我們意識最內層「自我改變」的契機也悄悄的被啟動。
而在這個時候,你會開始發現,其實你的內心有一種「本自天性」 的「覺察力」,已經默默的用它的「感覺」所生出的動力,陪伴著你,激勵著你走了大半輩子。而從現在起,這個「覺察力」會從你的內心湧現,陪伴著你,去發現一個你從來不知道的自己。
細究一個人「知道」以後能夠「做到」的關鍵,或是講得更貼切點,當我們「知道」以後,是什麼樣的動力,能驅使我們去「作到」。
這樣的動力源起,乃是在於我們知道每一件事情以後的,我們多能用我們的「覺察力」去感受,面對每一件發生之後,衝擊我們意識層的感覺。而那樣的感覺是很神奇的,東方的文化稱之為「感同身受」,「完全接受」和「用心领受」。
它可以是在一種貪戀娑婆世界下所生出來的感覺,也可以是一種心智完全寂滅下所生出來的感覺。這些感覺其實都同時並存在於你的心內,它的本性從我們出生開始,甚至在我們出生以前,本來就俱有這樣的能力。
但是我們對於我們這種與生俱來的覺察力,真的是不夠瞭解。我們內心的「覺察力」空明無染,永世不滅,但是我們卻常常無緣一睹它的丰釆。
由這樣由覺察力生出的感覺,能夠進入我們心智中意識層次多深,就能夠對我們的去做到意志,發生多強烈的影響。相同的發生,對於不同的人去體會,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感受的深淺,正是影響我們是否能作到的原因。這樣體會的觸動能進入我們的意識多深,它對我們由所生出動力就會有多堅定。
就用「有情世界」裡,我們常說「至死不渝」的愛情來作詮釋吧.這句話真正的意義是,那份「蠟炬成灰淚始乾,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動力,乃是在於愛情對於戀人彼此的感受,能夠深入自己意識層次的最根源有多深,那種感受,觸動了我們意識層次的最深處的悸動,而將感覺轉化成為無可抗拒的動力。那是摸著「心性自由」的第一道門。
這種深刻的把感覺轉化成可以產生行動的力量,不會只侷限於今生的戀情彼此情投意合,那樣的「自由度」甚至是超越時空,深藏在累世宿根的八識田裡。而成為以生命相許,生生世世永結夫妻的生命承諾。
我們猶記得元好問的那首詩「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種那麼悽美的感情意境,是在描述著,那種能讓人生死相許的情緣的力量,是源自於男女雙方,都在使用自己生命最內層的「覺察力」,深刻的體會到自己「深愛」對方的感覺,衝擊最深層意識的感受。
而最重要的是,那種深刻的感受,對於最深層意識的衝擊,是一種無法用我們對於「物」的世界的價值取捨,那是超越一切「有相世界」捆綁的「心性自由」。
所以我們可以說,「感受有多深,力量就有多大,力量有多大,自由度就有多強」。(下期續)
只有導入自己心性的自由,才能啟發生命中最珍貴的「覺察力」。我們只有在心性完全自由下,才能體會到,每一個「當下」的感覺。
我們人活在這世界上大半輩子,從出生到現在,學習了許多事情。知識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裡,就像是無窮無盡大海一樣,我們就像海綿一樣努力的吸收,永遠沒有辦法能夠完全探其究竟。
然而,我們是否自己曾經問自己,知道了這麼多,學習了這麼多樣,真的每件知道的都能做到嗎?就像我們從小學習到大,知道正常的作息有益健康,孝順父母是子女應有的倫常,正向的思考能讓我們生活快樂。
甚至,我們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立志」上,更許下了「承諾」。但是每一個人心裡,比誰都知道的還清楚,我們知道了這麼多,立得志願這麽大,並不代表都作得到。有的人全部都知道,但是就是一件也做不到。其實,我們心裡很瞭解,這麼費盡心思知道了那麼多,但如果是都做不到,那又有什麼用。
這個世界是屬於能做到的人。再往下一個層次去想,我們是否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知道了却作不到?在怎樣的知道以後,我們才能做得到?為什麼有些人知道了以後,可以作得到,而我却還差得太遠?「承諾」和「做到」的距離有多遠呢?如何將我的諾化作我的實踐呢?
當人類在思考,如何將「知道」的感覺,成為「做到」的力量時。甚至下定決心,要作一個「說到作到」的人。其實這個思考動作背後真正的意義是,人類開始在使用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尋找「真正的自己」,而且,是一個能真正能「作到」的自己。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當我們在區別「知道的我」及「作到的我」的時候,我們已經慢慢的可以暸解到,藏在知識或「知道」後面的動力,都是別人的感受。
若是我們無法由相同的發生,得到相同或是更深的感受時候,我們就沒有這樣的決心去做到的。當我們開始體會到,「感覺」是「做到」的動力時候,在我們意識最內層「自我改變」的契機也悄悄的被啟動。
而在這個時候,你會開始發現,其實你的內心有一種「本自天性」 的「覺察力」,已經默默的用它的「感覺」所生出的動力,陪伴著你,激勵著你走了大半輩子。而從現在起,這個「覺察力」會從你的內心湧現,陪伴著你,去發現一個你從來不知道的自己。
細究一個人「知道」以後能夠「做到」的關鍵,或是講得更貼切點,當我們「知道」以後,是什麼樣的動力,能驅使我們去「作到」。
這樣的動力源起,乃是在於我們知道每一件事情以後的,我們多能用我們的「覺察力」去感受,面對每一件發生之後,衝擊我們意識層的感覺。而那樣的感覺是很神奇的,東方的文化稱之為「感同身受」,「完全接受」和「用心领受」。
它可以是在一種貪戀娑婆世界下所生出來的感覺,也可以是一種心智完全寂滅下所生出來的感覺。這些感覺其實都同時並存在於你的心內,它的本性從我們出生開始,甚至在我們出生以前,本來就俱有這樣的能力。
但是我們對於我們這種與生俱來的覺察力,真的是不夠瞭解。我們內心的「覺察力」空明無染,永世不滅,但是我們卻常常無緣一睹它的丰釆。
由這樣由覺察力生出的感覺,能夠進入我們心智中意識層次多深,就能夠對我們的去做到意志,發生多強烈的影響。相同的發生,對於不同的人去體會,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感受的深淺,正是影響我們是否能作到的原因。這樣體會的觸動能進入我們的意識多深,它對我們由所生出動力就會有多堅定。
就用「有情世界」裡,我們常說「至死不渝」的愛情來作詮釋吧.這句話真正的意義是,那份「蠟炬成灰淚始乾,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動力,乃是在於愛情對於戀人彼此的感受,能夠深入自己意識層次的最根源有多深,那種感受,觸動了我們意識層次的最深處的悸動,而將感覺轉化成為無可抗拒的動力。那是摸著「心性自由」的第一道門。
這種深刻的把感覺轉化成可以產生行動的力量,不會只侷限於今生的戀情彼此情投意合,那樣的「自由度」甚至是超越時空,深藏在累世宿根的八識田裡。而成為以生命相許,生生世世永結夫妻的生命承諾。
我們猶記得元好問的那首詩「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種那麼悽美的感情意境,是在描述著,那種能讓人生死相許的情緣的力量,是源自於男女雙方,都在使用自己生命最內層的「覺察力」,深刻的體會到自己「深愛」對方的感覺,衝擊最深層意識的感受。
而最重要的是,那種深刻的感受,對於最深層意識的衝擊,是一種無法用我們對於「物」的世界的價值取捨,那是超越一切「有相世界」捆綁的「心性自由」。
所以我們可以說,「感受有多深,力量就有多大,力量有多大,自由度就有多強」。(下期續)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