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先天業力病系列之三十八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李秉信
精的主要官能,是決定個人所稟覆的生理機能(真氣),供給體內外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提高人體對於疾病的抗力。總之,關係著個人所有的生理活動。所以說:「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素一5)。「精者,身之本也」(素四15),「藏精而起亟也」(素三19)。「藏於精者,春不病溫」(素四15)「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營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癒也」(素十四9)。
「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靈四七1)。另又以為五種情緒發生的原因,是因為某藏機能低下而五藏之精同時聚於該處所引起,此為五藏精的另一種功能。故曰「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素二三20)。「精」的病機,包括其病因和病態。
其影響「精」的病因有:一、外邪的侵犯。「風客淫氣,精乃亡」(素三23)「邪氣勝者,精氣衰也」(素十九44)。二、體力損耗過度,「煩勞則張,精絕」(素三10)。「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素十四9)。三、起居急驟變化,適應失調。「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素七七3)。「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素七七2)。「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心敗亡」(素七七5)。
四、飲食,尤為辛味所傷。「味過於辛,筋脈沮絕,精神乃殃」(素三63)。五、內藏機能失調,「藏有所傷,及精有所倚」(素四六4)。六、醫療過誤。「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靈一14)。七、情緒異動。「恐則精卻」(素三九28)。「恐懼不解則傷精」(靈八9)。「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感則精氣亂,視誤,故惑」(靈八十6)。
「精」的病態,有:「精氣奪則虛」。(素二八2)。「精氣弛壞,營泣衛除,故神去之」(素十四9)。「精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素三九28)。「精傷則骨痿厥,精時自下」(靈八9)「精氣竭絕,形體毀沮」(素七七3)。「精泄則病益甚而恇」(靈一14)。「精氣亂,視誤」(靈八十6)。「頭斜視深,精神將奪矣」(素十七14)。「精有所倚,則臥不安」(素四六4)。「精脫者,耳聾」(靈三十3)。
「精」的治療主要為營養補給,故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五205)。「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素二二89)。其次是以毫針作針刺補虛的治療,故曰「七鍼益精」(素四四32 )。「補虛……候呼內鍼,氣出鍼內,鍼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急出鍼,氣入鍼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素六二48)。
「精」的道生,外應配合外界生態環境的變遷,調節起居活動,而不過度耗泄體力,內應使思想、情緒調和,並注意飲食以維持藏府功能的正常運行。故內經云「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一8)。「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素一35)。「聖人專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素三3)。「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靈四七2)。「五藏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靈三二7)。「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三28)。
「精」的道生,主要在於「陰平陽秘」。「五藏安定」「志意和」者,是皆「陰平」,而「精神內守」「積精全神」「專精神」者,皆是「陽秘」的功夫。蓋「陰平」者能使精氣的吸收積聚充足,而「陽秘」者,能使精氣不過度外泄,則必能「極天地之精氣,盡終其天年」也。
內經的作者,以為「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於目」(靈八十2)。「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靈八十5)。乃是指人體內臟及全身精氣盛衰的狀態,都得以由眼睛功能的高下而知之。即以「視知覺」為精氣的外象,並稱之為「精明」。故曰「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素十七7)。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精的主要官能,是決定個人所稟覆的生理機能(真氣),供給體內外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提高人體對於疾病的抗力。總之,關係著個人所有的生理活動。所以說:「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素一5)。「精者,身之本也」(素四15),「藏精而起亟也」(素三19)。「藏於精者,春不病溫」(素四15)「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營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癒也」(素十四9)。
「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靈四七1)。另又以為五種情緒發生的原因,是因為某藏機能低下而五藏之精同時聚於該處所引起,此為五藏精的另一種功能。故曰「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素二三20)。「精」的病機,包括其病因和病態。
其影響「精」的病因有:一、外邪的侵犯。「風客淫氣,精乃亡」(素三23)「邪氣勝者,精氣衰也」(素十九44)。二、體力損耗過度,「煩勞則張,精絕」(素三10)。「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素十四9)。三、起居急驟變化,適應失調。「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素七七3)。「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素七七2)。「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心敗亡」(素七七5)。
四、飲食,尤為辛味所傷。「味過於辛,筋脈沮絕,精神乃殃」(素三63)。五、內藏機能失調,「藏有所傷,及精有所倚」(素四六4)。六、醫療過誤。「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靈一14)。七、情緒異動。「恐則精卻」(素三九28)。「恐懼不解則傷精」(靈八9)。「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感則精氣亂,視誤,故惑」(靈八十6)。
「精」的病態,有:「精氣奪則虛」。(素二八2)。「精氣弛壞,營泣衛除,故神去之」(素十四9)。「精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素三九28)。「精傷則骨痿厥,精時自下」(靈八9)「精氣竭絕,形體毀沮」(素七七3)。「精泄則病益甚而恇」(靈一14)。「精氣亂,視誤」(靈八十6)。「頭斜視深,精神將奪矣」(素十七14)。「精有所倚,則臥不安」(素四六4)。「精脫者,耳聾」(靈三十3)。
「精」的治療主要為營養補給,故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五205)。「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素二二89)。其次是以毫針作針刺補虛的治療,故曰「七鍼益精」(素四四32 )。「補虛……候呼內鍼,氣出鍼內,鍼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急出鍼,氣入鍼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素六二48)。
「精」的道生,外應配合外界生態環境的變遷,調節起居活動,而不過度耗泄體力,內應使思想、情緒調和,並注意飲食以維持藏府功能的正常運行。故內經云「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一8)。「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素一35)。「聖人專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素三3)。「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靈四七2)。「五藏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靈三二7)。「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三28)。
「精」的道生,主要在於「陰平陽秘」。「五藏安定」「志意和」者,是皆「陰平」,而「精神內守」「積精全神」「專精神」者,皆是「陽秘」的功夫。蓋「陰平」者能使精氣的吸收積聚充足,而「陽秘」者,能使精氣不過度外泄,則必能「極天地之精氣,盡終其天年」也。
內經的作者,以為「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於目」(靈八十2)。「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靈八十5)。乃是指人體內臟及全身精氣盛衰的狀態,都得以由眼睛功能的高下而知之。即以「視知覺」為精氣的外象,並稱之為「精明」。故曰「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素十七7)。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