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五輸穴氣場節點模型系列之七 輔行訣五行互藏五輸穴補瀉激活免疫系統
中醫師 李秉信
十九世紀末,沉睡在敦煌千年之久的《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 下簡稱《輔行訣》) 由藏經洞破封而出以來,歷盡滄桑,屢遭劫難,數次整訂 (衣之镖, 衣玉品, & 赵怀舟, 2009)。敦煌遺書《輔行訣》不僅保留了數十首隋唐以前的方劑,而且完整 記錄了這些方劑的配伍法則以及藥物選擇的依據,對 於認識與分析經方的組方法則提供了重要參考。
雖然《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只是針對組方思想,進行系統的論述。但是用針和用藥本為一體,骨中醫學的精華,將五行互藏理論引入針灸五輸穴之中,從湯液經法圖組方思想的角度形成了六腑五輸穴組成的大小補瀉方,作為激活自身免疫系統最佳處方,提供了古人有力理論依據。
尤其是以藥物之味的五行屬性進行方劑配伍方法,更是已經失傳千年,無論金元以後的組方理論還是如今的臨床用藥,均未見再有類似的組方之學,從臨床應用與文獻考證角度都值得進一步挖掘其中的奧秘。
本文擬將《輔行訣》五行互藏理論引入針灸五輸穴之中,在湯液經法圖組方思想研究五臟五輸穴配穴的基礎上,形成六腑五輸穴的大小補瀉方。我們先將《輔行訣》諸藥之精五行互藏,最重要精神思想,在臨床上的用法,做個敘述:
論述的基本精神強調針灸的目的,在於調“氣”,《靈樞.刺節真邪》:「真氣 者,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充身也。」 (方藥中, 2011),《素問.離合真邪論》:「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榮輸,余知之矣。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 (方藥中, 2011) 。
可知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相合成為真氣,充布於全身,上下左右傾移、局部有餘不足,產生虛實之變化,按照所在不同的部位,以及所具不同的功能,而有不同的名稱。其中,營衛之氣為何?以黃元御《四聖心源》:「氣統於肺,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氣之所宣布也,其在臟腑則曰氣,而在經絡則為衛。血統於肝,凡臟腑經絡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臟腑則曰血,而在經絡則為營。營衛者,經絡之氣血也。」 (黃元御, 2014),可以得知,真氣者,經氣也,營衛就是經絡之氣血也。
是故透過針法調整營衛之氣之後,氣得以平,脈也會隨之變化,故可將脈的變化視為氣至的表現之一。故在經絡上操作針法,實際上就是在調整經絡之氣血,進而調整營衛。臨床診斷只需清楚營衛的運行狀態(即雙螺旋場能量變換和分佈的狀態),就可以用針調整營衛而達到脈平身安的治療目的。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方藥中, 2011),按照診脈的結果,得知何處太過或不及,則選取該經的原穴, 以及其表裡經的剋穴,一補一瀉,以穴對的方式同時治療。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十九世紀末,沉睡在敦煌千年之久的《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 下簡稱《輔行訣》) 由藏經洞破封而出以來,歷盡滄桑,屢遭劫難,數次整訂 (衣之镖, 衣玉品, & 赵怀舟, 2009)。敦煌遺書《輔行訣》不僅保留了數十首隋唐以前的方劑,而且完整 記錄了這些方劑的配伍法則以及藥物選擇的依據,對 於認識與分析經方的組方法則提供了重要參考。
雖然《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只是針對組方思想,進行系統的論述。但是用針和用藥本為一體,骨中醫學的精華,將五行互藏理論引入針灸五輸穴之中,從湯液經法圖組方思想的角度形成了六腑五輸穴組成的大小補瀉方,作為激活自身免疫系統最佳處方,提供了古人有力理論依據。
尤其是以藥物之味的五行屬性進行方劑配伍方法,更是已經失傳千年,無論金元以後的組方理論還是如今的臨床用藥,均未見再有類似的組方之學,從臨床應用與文獻考證角度都值得進一步挖掘其中的奧秘。
本文擬將《輔行訣》五行互藏理論引入針灸五輸穴之中,在湯液經法圖組方思想研究五臟五輸穴配穴的基礎上,形成六腑五輸穴的大小補瀉方。我們先將《輔行訣》諸藥之精五行互藏,最重要精神思想,在臨床上的用法,做個敘述:
論述的基本精神強調針灸的目的,在於調“氣”,《靈樞.刺節真邪》:「真氣 者,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充身也。」 (方藥中, 2011),《素問.離合真邪論》:「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榮輸,余知之矣。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 (方藥中, 2011) 。
可知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相合成為真氣,充布於全身,上下左右傾移、局部有餘不足,產生虛實之變化,按照所在不同的部位,以及所具不同的功能,而有不同的名稱。其中,營衛之氣為何?以黃元御《四聖心源》:「氣統於肺,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氣之所宣布也,其在臟腑則曰氣,而在經絡則為衛。血統於肝,凡臟腑經絡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臟腑則曰血,而在經絡則為營。營衛者,經絡之氣血也。」 (黃元御, 2014),可以得知,真氣者,經氣也,營衛就是經絡之氣血也。
是故透過針法調整營衛之氣之後,氣得以平,脈也會隨之變化,故可將脈的變化視為氣至的表現之一。故在經絡上操作針法,實際上就是在調整經絡之氣血,進而調整營衛。臨床診斷只需清楚營衛的運行狀態(即雙螺旋場能量變換和分佈的狀態),就可以用針調整營衛而達到脈平身安的治療目的。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方藥中, 2011),按照診脈的結果,得知何處太過或不及,則選取該經的原穴, 以及其表裡經的剋穴,一補一瀉,以穴對的方式同時治療。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