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色境識不二法系列之五十 去除分別澆灌與神合一
李秉信
這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問題,就算是堅信主耶穌的門徒,是不是能夠徹底的根除,對於教會內弟兄姊妹的「分別心」。很少人能夠了解, 只有在去除這份分別心的前提下, 我們才有機會摸著主耶穌基督。 約翰褔音中耶穌提到,耶穌現在要回到天父那裏去,不再留在世上和耶穌的門徒在一起。
因此耶穌懇求天父,求神藉著給耶穌的名,保守這些使徒,使他們能夠去除彼此之間的分別心,從而在主裡合而為一。如同神和耶穌是合而為一, 主耶穌基督的聖靈和信徒合一, 都是一樣的道理。
這樣的文字, 一直出現在聖經裡的各個角落。 正也是耶穌教導門徒,唯有去除自己對於人的「分別心」,基督徒才有可能, 在聖靈澆灌中趨近在「主裡合一」的重要教訓。自古以來,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 無論是各宗各派, 都在探討及追求,和第一因合一的境界。
其實,不論是「心物合一」「心境合一」「神人合一」「主裡合一」,在「心物混合體」的探討上,不管是在「心」還是「物」,講的都是一個奧秘,去掉「我的分別心」相, 才有可能摸索到造物主的充滿。
若是不拿掉「我自己」的心, 只是用自己的以為,去和「物」,「境」,「神」,「主」相合, 那樣,你所摸著的上帝是被扭曲的。更徨論,看到造物主在我身上所做的計劃。 筆者在問事這麼多年的經驗中, 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每個人所訴說, 及體驗到的上帝都不一樣。
中間的道理是在於,「心物」有多「合一」的效能,在於自己去掉「我」的格局有多大。「心」和「物」的距離有多近,「物」有多「無我的生命化」。當我的分別心被式微的時候, 合一的境界, 才有可能被趨近。
很少人知道,「心物合一」的效率乃是人類可以轉變環境,去除煩惱的密訣。 「心物合一」的效能不僅僅是在「心與境」「神與人」的關係上,讓人更瞭解自己,與神親近。 同時可以用在「人際關係」上來「與人合一」。
筆者在最近的問事中, 遇到一個讓人唏噓不已的案例。 當事人是個非常虔誠的基督徒, 在他非常年輕的時候, 在一次冬令營的退修會上, 被聖靈澆灌,決志信主。 按照當事人的說法, 就是把自己全時間的放在祭壇上, 獻祭給神,為神所用。
為主所用這一條路, 並不是一條簡單的路, 當事人必須放棄現有的工作, 甚至犧牲掉和家人相處家庭的時間, 才能夠進入神學院, 裝備自己在屬靈上的訓練。 根據當事人的陳述, 在被主充滿的感動中,他非常心甘情願付出這樣時間上的奉獻。
也願意無怨無悔為主,放下自己的前途, 跟隨主的腳步, 把自己的將來交托在主的手中。 神學院四年的學習過程, 是非常喜悅而且感動的。但是真正的挑戰,並不是發生在這段預備自己的時間裡, 而是出現在受主差遣的宣教路上。
當事人若有所思的陳述著,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宣教, 真的不是很容易的事。 不但民間信仰,充斥在大街小巷裡, 每隔三五步都有一件寺廟。佛教, 密宗及一貫道更是百花齊放, 大鳴大放, 每個團體都使盡全力, 爭取這塊有限的信徒市場。
在客家的事工上, 充滿著文化上的矛盾, 以及和孔孟儒家思想的不相容。 當事人堅定地說, 這些外在的衝擊, 他都可以用向神宣告自己的信心,加以克服。 但是讓他內心最掙扎及捆綁的, 並不是在客家社區的事工, 而是來自於同工之間,彼此的不同心。
和在職弟兄姊妹同工, 是神給予他, 在愛心上的訓練。 不但是因為他們的時間有限, 有工作及家庭需要兼顧。 更具挑戰的, 是這些弟兄姊妹,常常用非常嚴格的標準, 檢驗這位剛剛畢業, 新鮮出爐的傳道人。
也常常會利用一些不堪的言詞, 批評他的經驗不夠, 屬靈的訓練不足。 當事人身心俱疲的說著,在和這些和人相處的考驗中, 才是他真正想打退堂鼓的原因。 因為和人相處,真的是好累好累。 筆者告訴他,中國人一向講究「廣交友」以創造雙贏,「慎擇敵」以提升人生境界。
其實不論是敵還是友,一切都只是自己的「分別心」去分別敵友而已。 只要把敵人或是朋友都融入自己的生命角色,在「與人合一」的生命效率下,去除對於敵人誓不兩立的「分別心」,「敵人」反而是創造「大我」格局,賦予自己人生意義不同的砥石,敵人選對了,把自己身價三級跳,那還只是附加價值.
最大效能是:激發生命潛能,使智慧開竅。筆者告訴當事人,許多的人都把對手,視為是心腹大患。 把那些和自己意見不同的夥伴,當作是異己、是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馬上除之而後快,那是太不瞭解在神計劃當中,「與人合一」精髓的短視作法。
其實只要反過來仔細一想,便會發現在去除「敵友」分別心下,擁有一個強勁的對手,反而倒是一種福份、一種造化。因為一個強勁的對手,或者是意見不同的同工一起共事, 反而會讓你時刻有種危機四伏感,它會激發起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鬥志。
筆者苦口婆心地告訴當事人,善待你的同工以及對手吧!千萬別把他當成「敵人」,而應該把他當作是你自己生命的一部份。就用《莊子》思想舉個例子來說,在東亞這塊土地上, 老莊思想、鋪天蓋地影響中國人兩千餘年。
老莊思想迄今,不僅仍是東亞文明的主流思想之一,更漫向西洋,甚受西洋人的注重。 其間最主要的原因,實在是因為,莊子常是赤裸裸地點出紅塵實相。而此一著名「郢人輪斲」的故事亦道出一項紅塵實相:朋友易得,敵人難求,一切都在自己的「分別心」而已。
莊子與惠子只要見面必吵嘴,乃至於兩個人一塊兒過橋,還會為橋下的魚快不快樂而吵半天。但是,惠子死時,莊子卻極為哀痛,令弟子們大惑不解,覺得老師是不是太做作?
面對弟子的質疑,莊子就說了一個故事:楚國郢都有一個人有一項絕門工夫,就是「此人可以揮動斧頭將別人鼻頭上的白粉抹掉而使對方毫毛不傷」。
楚王知道這件事,請他進宮表演,但是這個郢人婉拒了,理由是「拍檔死了」,已找不到那樣好的拍檔。隨便換了拍檔,彼此沒默契,他揮斧時,拍檔可能會因信心不足而前後傾,難保不受傷,所以無法再表演。在莊子看來,惠子雖然常常和自己吵架,但是放眼天下,要找一個夠資格和自己吵架的人,又豈是容易的事。
莊子因為和惠子對手的關係而使自己變得更好,正是「與人合一」,「勝敵益強」,「去我合一」的最佳寫照。此外,在《莊子》的《齊物論》裡談到「莊周夢蝶」可以說是把時空「合一」這個境界描述的最淋漓盡致的經典之作。,齊物的意思是指所有東西都是相和的,天和人,人和境界,所有東西都是連著不分的。
《莊周夢蝶》如夢幻泡影的經歷是這樣說的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用很白話的方式來解釋,有一天莊子夢見自己是一隻蝴蝶,他拍一拍翅膀,果然飛起來了,他好開心喔!這時候根本就忘了自己是莊周。過了不久他醒過來了,才驚覺到原來是一場夢!究竟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莊周與蝴蝶有分別嗎?這才是物我兩忘、萬物化而為一。
在「莊周夢蝶」的這段經歷中,事實上洩漏了幾個「天人合一」的法門 。其中,莊子所強調的一個重要關鍵,乃是佛家所講的「無分別心」,沒有分別心,去除我的認定,就會產生分別智,也就是有真知灼見,不作比較才能看見。
莊周夢蝶,一個是莊子,一個是蝴蝶,蝴蝶是莊子,莊子是蝴蝶,當萬化冥合,你覺得和所有東西都齊一時,我不在了,就沒有分別,你才能感覺到天地的脈動。就感覺到你是自然的一部分,這時我們的生命就會擴而充之,就會變得極大,便了解孟子講的直養而不害,充塞天地間的浩然正氣,那是沒有分別的!
生命就是一體,人無分彼此、東西、南北、膚色、政黨、國別,在無分別的一體之下,是沒有煩惱的!另外一個點出「心境合一」的天機,乃是在於能由超越時空的「幻相」來「破物相」。
「心」和「物」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是可入可出的,出入的關鍵就在於我的心境對於「有」、「空」與「幻」的認定。若只有「有」,則「心」能入不能出,只有「空」則「心」能出不能入,若知其「幻」,則出入自如。所以在「幻的破相」中,「物」自然能「化」成我的生命,人心自由自在的出入,乃在於「心」觀「境」如夢幻而已。
再由時空的高度來看蝴蝶和莊周的夢,普羅大眾只知道蝴蝶在莊周的夢中,全然沒想到退一步來看,莊周竟也在另一場更大的夢裡。若是莊周與蝴蝶不侷限只在他們的兩個「夢裡的相」中出入,在生命幻生幻滅的的「破相」裡,宇宙中的每一個生命,每一件事物都是可以彼此互通、互變及「合一」的。
這才是「合一」的最後到達,也是永無煩惱的唯一出路。
這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問題,就算是堅信主耶穌的門徒,是不是能夠徹底的根除,對於教會內弟兄姊妹的「分別心」。很少人能夠了解, 只有在去除這份分別心的前提下, 我們才有機會摸著主耶穌基督。 約翰褔音中耶穌提到,耶穌現在要回到天父那裏去,不再留在世上和耶穌的門徒在一起。
因此耶穌懇求天父,求神藉著給耶穌的名,保守這些使徒,使他們能夠去除彼此之間的分別心,從而在主裡合而為一。如同神和耶穌是合而為一, 主耶穌基督的聖靈和信徒合一, 都是一樣的道理。
這樣的文字, 一直出現在聖經裡的各個角落。 正也是耶穌教導門徒,唯有去除自己對於人的「分別心」,基督徒才有可能, 在聖靈澆灌中趨近在「主裡合一」的重要教訓。自古以來,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 無論是各宗各派, 都在探討及追求,和第一因合一的境界。
其實,不論是「心物合一」「心境合一」「神人合一」「主裡合一」,在「心物混合體」的探討上,不管是在「心」還是「物」,講的都是一個奧秘,去掉「我的分別心」相, 才有可能摸索到造物主的充滿。
若是不拿掉「我自己」的心, 只是用自己的以為,去和「物」,「境」,「神」,「主」相合, 那樣,你所摸著的上帝是被扭曲的。更徨論,看到造物主在我身上所做的計劃。 筆者在問事這麼多年的經驗中, 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每個人所訴說, 及體驗到的上帝都不一樣。
中間的道理是在於,「心物」有多「合一」的效能,在於自己去掉「我」的格局有多大。「心」和「物」的距離有多近,「物」有多「無我的生命化」。當我的分別心被式微的時候, 合一的境界, 才有可能被趨近。
很少人知道,「心物合一」的效率乃是人類可以轉變環境,去除煩惱的密訣。 「心物合一」的效能不僅僅是在「心與境」「神與人」的關係上,讓人更瞭解自己,與神親近。 同時可以用在「人際關係」上來「與人合一」。
筆者在最近的問事中, 遇到一個讓人唏噓不已的案例。 當事人是個非常虔誠的基督徒, 在他非常年輕的時候, 在一次冬令營的退修會上, 被聖靈澆灌,決志信主。 按照當事人的說法, 就是把自己全時間的放在祭壇上, 獻祭給神,為神所用。
為主所用這一條路, 並不是一條簡單的路, 當事人必須放棄現有的工作, 甚至犧牲掉和家人相處家庭的時間, 才能夠進入神學院, 裝備自己在屬靈上的訓練。 根據當事人的陳述, 在被主充滿的感動中,他非常心甘情願付出這樣時間上的奉獻。
也願意無怨無悔為主,放下自己的前途, 跟隨主的腳步, 把自己的將來交托在主的手中。 神學院四年的學習過程, 是非常喜悅而且感動的。但是真正的挑戰,並不是發生在這段預備自己的時間裡, 而是出現在受主差遣的宣教路上。
當事人若有所思的陳述著,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宣教, 真的不是很容易的事。 不但民間信仰,充斥在大街小巷裡, 每隔三五步都有一件寺廟。佛教, 密宗及一貫道更是百花齊放, 大鳴大放, 每個團體都使盡全力, 爭取這塊有限的信徒市場。
在客家的事工上, 充滿著文化上的矛盾, 以及和孔孟儒家思想的不相容。 當事人堅定地說, 這些外在的衝擊, 他都可以用向神宣告自己的信心,加以克服。 但是讓他內心最掙扎及捆綁的, 並不是在客家社區的事工, 而是來自於同工之間,彼此的不同心。
和在職弟兄姊妹同工, 是神給予他, 在愛心上的訓練。 不但是因為他們的時間有限, 有工作及家庭需要兼顧。 更具挑戰的, 是這些弟兄姊妹,常常用非常嚴格的標準, 檢驗這位剛剛畢業, 新鮮出爐的傳道人。
也常常會利用一些不堪的言詞, 批評他的經驗不夠, 屬靈的訓練不足。 當事人身心俱疲的說著,在和這些和人相處的考驗中, 才是他真正想打退堂鼓的原因。 因為和人相處,真的是好累好累。 筆者告訴他,中國人一向講究「廣交友」以創造雙贏,「慎擇敵」以提升人生境界。
其實不論是敵還是友,一切都只是自己的「分別心」去分別敵友而已。 只要把敵人或是朋友都融入自己的生命角色,在「與人合一」的生命效率下,去除對於敵人誓不兩立的「分別心」,「敵人」反而是創造「大我」格局,賦予自己人生意義不同的砥石,敵人選對了,把自己身價三級跳,那還只是附加價值.
最大效能是:激發生命潛能,使智慧開竅。筆者告訴當事人,許多的人都把對手,視為是心腹大患。 把那些和自己意見不同的夥伴,當作是異己、是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馬上除之而後快,那是太不瞭解在神計劃當中,「與人合一」精髓的短視作法。
其實只要反過來仔細一想,便會發現在去除「敵友」分別心下,擁有一個強勁的對手,反而倒是一種福份、一種造化。因為一個強勁的對手,或者是意見不同的同工一起共事, 反而會讓你時刻有種危機四伏感,它會激發起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鬥志。
筆者苦口婆心地告訴當事人,善待你的同工以及對手吧!千萬別把他當成「敵人」,而應該把他當作是你自己生命的一部份。就用《莊子》思想舉個例子來說,在東亞這塊土地上, 老莊思想、鋪天蓋地影響中國人兩千餘年。
老莊思想迄今,不僅仍是東亞文明的主流思想之一,更漫向西洋,甚受西洋人的注重。 其間最主要的原因,實在是因為,莊子常是赤裸裸地點出紅塵實相。而此一著名「郢人輪斲」的故事亦道出一項紅塵實相:朋友易得,敵人難求,一切都在自己的「分別心」而已。
莊子與惠子只要見面必吵嘴,乃至於兩個人一塊兒過橋,還會為橋下的魚快不快樂而吵半天。但是,惠子死時,莊子卻極為哀痛,令弟子們大惑不解,覺得老師是不是太做作?
面對弟子的質疑,莊子就說了一個故事:楚國郢都有一個人有一項絕門工夫,就是「此人可以揮動斧頭將別人鼻頭上的白粉抹掉而使對方毫毛不傷」。
楚王知道這件事,請他進宮表演,但是這個郢人婉拒了,理由是「拍檔死了」,已找不到那樣好的拍檔。隨便換了拍檔,彼此沒默契,他揮斧時,拍檔可能會因信心不足而前後傾,難保不受傷,所以無法再表演。在莊子看來,惠子雖然常常和自己吵架,但是放眼天下,要找一個夠資格和自己吵架的人,又豈是容易的事。
莊子因為和惠子對手的關係而使自己變得更好,正是「與人合一」,「勝敵益強」,「去我合一」的最佳寫照。此外,在《莊子》的《齊物論》裡談到「莊周夢蝶」可以說是把時空「合一」這個境界描述的最淋漓盡致的經典之作。,齊物的意思是指所有東西都是相和的,天和人,人和境界,所有東西都是連著不分的。
《莊周夢蝶》如夢幻泡影的經歷是這樣說的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用很白話的方式來解釋,有一天莊子夢見自己是一隻蝴蝶,他拍一拍翅膀,果然飛起來了,他好開心喔!這時候根本就忘了自己是莊周。過了不久他醒過來了,才驚覺到原來是一場夢!究竟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莊周與蝴蝶有分別嗎?這才是物我兩忘、萬物化而為一。
在「莊周夢蝶」的這段經歷中,事實上洩漏了幾個「天人合一」的法門 。其中,莊子所強調的一個重要關鍵,乃是佛家所講的「無分別心」,沒有分別心,去除我的認定,就會產生分別智,也就是有真知灼見,不作比較才能看見。
莊周夢蝶,一個是莊子,一個是蝴蝶,蝴蝶是莊子,莊子是蝴蝶,當萬化冥合,你覺得和所有東西都齊一時,我不在了,就沒有分別,你才能感覺到天地的脈動。就感覺到你是自然的一部分,這時我們的生命就會擴而充之,就會變得極大,便了解孟子講的直養而不害,充塞天地間的浩然正氣,那是沒有分別的!
生命就是一體,人無分彼此、東西、南北、膚色、政黨、國別,在無分別的一體之下,是沒有煩惱的!另外一個點出「心境合一」的天機,乃是在於能由超越時空的「幻相」來「破物相」。
「心」和「物」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是可入可出的,出入的關鍵就在於我的心境對於「有」、「空」與「幻」的認定。若只有「有」,則「心」能入不能出,只有「空」則「心」能出不能入,若知其「幻」,則出入自如。所以在「幻的破相」中,「物」自然能「化」成我的生命,人心自由自在的出入,乃在於「心」觀「境」如夢幻而已。
再由時空的高度來看蝴蝶和莊周的夢,普羅大眾只知道蝴蝶在莊周的夢中,全然沒想到退一步來看,莊周竟也在另一場更大的夢裡。若是莊周與蝴蝶不侷限只在他們的兩個「夢裡的相」中出入,在生命幻生幻滅的的「破相」裡,宇宙中的每一個生命,每一件事物都是可以彼此互通、互變及「合一」的。
這才是「合一」的最後到達,也是永無煩惱的唯一出路。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