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意識合一之路系列之二十八 去除四相深入同體分別
李秉信
在如何進入同體網的體會裡, 把這個「眾生相」去掉是一個很重要的契機。 如果眾生相不除,同體只是個名詞而已。這也是修行人一定會碰到的關卡, 那就是怎麼去去掉這個眾生相?在東方的經典中, 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心中沒有分別,就去掉了眾生相。或是換一個更高的高度, 去看或是去體會同體網裡的眾生,覺得他(或「牠」)和自己是同體的,那麼這個界限也就去掉了,這是佛法「同體大悲」的來源。
這個「同體」的感受是真有的,不是嘴巴上創造出一個理論來,然後大家就可以去掉這個問題了;不是的,而是真的覺得是「同體」。就像我看見我所飼養的狗和貓,在當下把貓和狗的界限融化, 看見了貓和狗皮毛下的本性,覺得牠像人,和我是一樣的;而且牠自己也不認為自己是條狗,不覺得「我是狗,你是人,我要尊敬你」。「眾生相」就是這樣子的,如此淺顯明白的解釋很容易懂,而若想要破除「眾生相」又很好實行。
同體網內法性的最後趨進就是「壽命相」,「壽命相」就是「執壽命、愛命」。我再把它解釋一下:「壽命相」就是生死有分別,即有生死的分別。如果生死沒分別了,就沒有「壽命相」;對生死有分別,就有「壽命相」,這很簡單、很好解的。如果你覺得「生」和「死」是有差別的,而且是截然不同的差別,那你就是有「壽命相」。
像我以前也不知道這樣子解是「壽命相」,但是我記得曾經和同體網法性合一中, 深刻的體悟:「我不知道自己是死的,還是活的?」其實用現在的話講,那時的我就是沒有「壽命相」。如果認為生死有很大的差別,而且是「愛生惡死」的狀況,就是有「壽命相」;如果是「愛死厭生」,那就變成了「死相」--但一般人都是愛壽命的。
超越自己有形界限的極致,就是「壽命相」在同體網中本性融合的闡釋。 那就是超越不同壽命的形象,比如說:我們是人,貓是貓,狗是狗,跟我們不同族類的生命。像在西方心理學和宗教上的心靈的摸索,只侷限在探討了解人,或只是在討論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可是佛法不只如此,「壽者相」的觀念認為跟我們不同族類的生物,一樣是我們要了解關心的對象。
像今天家中的狗兒心情不好,平常蹦蹦跳跳的,今天卻發怒地啃咬東西,你一看就能了解到狗兒心情不好,雖然牠是不同的族類。這個是對「壽者相」了解的一個例子。 另外還有更深入的,圓覺經上說「有性無性悉成佛道」,為什麼要這樣說呢?佛法要度的是有生命的眾生,但沒有生命的東西算不算眾生?我們要不要度它?
這是在深入同體網有形世界的元素本質時, 必須要會問這樣的問題。像一個石頭,它是不是眾生?它需不需要度?它有沒有痛苦?這是另一個階段的問題。眾生是有感情的生物,「無性」是沒有感情的,像石頭等這些東西。但為什麼佛法要把無情的東西擺進來考慮?我們會想無情的東西它有什麼情緒呀?為什麼要去了解它?
禪宗裏面有一個有名的公案,是「頑石點頭」。我們會奇怪這是不是佛教的神話?石頭怎麼可能點頭?為什麼頑石好像聽懂了他的話?事實上到底是不是這樣子?如果你快要成道的時候,就是要做到「有性無性悉成佛道」。不只是把自己這一類有感情的眾生度掉,還有把整個宇宙、山河、大地所涵蓋的那些無情的範圍都超度掉。
頑石點頭其實是說修成得道的意思,也就是把無情世界的問題,一併解決了。當然這樣講很抽象,因為這個實質是很深的,但真有這樣的事情存在,筆者願提出來給各位參考。 佛經裏面常常講我們可以跟整個山川、大地、宇宙、日月、星辰等溝通,這樣的事情是真實的,這個是範圍比較大的例子;比較小的例子,譬如說我們開車時,有時候會覺得車子怪怪的,好像在鬧脾氣,這是我們的想法。
借別人的車子來開,會覺得跟自己的習慣合不來,車子好像有主人的性格在裏面。如果你的車子換別人開,你又拿回來開,就會覺得它變得不一樣了。車子交給粗枝大葉的人開,就會亂七八糟,可是已經亂七八糟的車子,再交給開車習慣好的人開,狀況就會變好。另外你會覺得有些擅於修車的工匠,車子隨便給他摸摸,也沒修理什麼,可是你開回家的時候就覺得很順,你會覺得好像這些車子都有情緒在裏面。
車子是沒有生命的東西,為什麼有情緒在裏面? 當我們要去了解沒有生命的東西的特性,佛法提到的法性,就是指法界這些無情東西的特性。你會想這是我心情的投射嘛!我心情不好就會覺得車子開不順;我心情好開起來就很順嘛!這可能是你心情的投射,但是不全然是這樣子喔!有時候你心情很好,車子也是開不順的。
從這觀點來看,你要車子很好開就要愛惜它,好像對待有生命的東西一樣。以上在同體網中這四個相,都是和「分別」有關,現在用四相這個方式來解釋同体網的結構,網內的深度和《圓覺經》的方式是一樣深,卻很容易懂,而且好實踐,所以是非常高明的解釋。那麼「四相」要怎麼去除?就是依照心經中所教的方式去實踐。
如果照《圓覺經》的解釋,一般人比較難懂,實踐上也比較困難,而深度與心經的解釋是一樣的。
在如何進入同體網的體會裡, 把這個「眾生相」去掉是一個很重要的契機。 如果眾生相不除,同體只是個名詞而已。這也是修行人一定會碰到的關卡, 那就是怎麼去去掉這個眾生相?在東方的經典中, 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心中沒有分別,就去掉了眾生相。或是換一個更高的高度, 去看或是去體會同體網裡的眾生,覺得他(或「牠」)和自己是同體的,那麼這個界限也就去掉了,這是佛法「同體大悲」的來源。
這個「同體」的感受是真有的,不是嘴巴上創造出一個理論來,然後大家就可以去掉這個問題了;不是的,而是真的覺得是「同體」。就像我看見我所飼養的狗和貓,在當下把貓和狗的界限融化, 看見了貓和狗皮毛下的本性,覺得牠像人,和我是一樣的;而且牠自己也不認為自己是條狗,不覺得「我是狗,你是人,我要尊敬你」。「眾生相」就是這樣子的,如此淺顯明白的解釋很容易懂,而若想要破除「眾生相」又很好實行。
同體網內法性的最後趨進就是「壽命相」,「壽命相」就是「執壽命、愛命」。我再把它解釋一下:「壽命相」就是生死有分別,即有生死的分別。如果生死沒分別了,就沒有「壽命相」;對生死有分別,就有「壽命相」,這很簡單、很好解的。如果你覺得「生」和「死」是有差別的,而且是截然不同的差別,那你就是有「壽命相」。
像我以前也不知道這樣子解是「壽命相」,但是我記得曾經和同體網法性合一中, 深刻的體悟:「我不知道自己是死的,還是活的?」其實用現在的話講,那時的我就是沒有「壽命相」。如果認為生死有很大的差別,而且是「愛生惡死」的狀況,就是有「壽命相」;如果是「愛死厭生」,那就變成了「死相」--但一般人都是愛壽命的。
超越自己有形界限的極致,就是「壽命相」在同體網中本性融合的闡釋。 那就是超越不同壽命的形象,比如說:我們是人,貓是貓,狗是狗,跟我們不同族類的生命。像在西方心理學和宗教上的心靈的摸索,只侷限在探討了解人,或只是在討論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可是佛法不只如此,「壽者相」的觀念認為跟我們不同族類的生物,一樣是我們要了解關心的對象。
像今天家中的狗兒心情不好,平常蹦蹦跳跳的,今天卻發怒地啃咬東西,你一看就能了解到狗兒心情不好,雖然牠是不同的族類。這個是對「壽者相」了解的一個例子。 另外還有更深入的,圓覺經上說「有性無性悉成佛道」,為什麼要這樣說呢?佛法要度的是有生命的眾生,但沒有生命的東西算不算眾生?我們要不要度它?
這是在深入同體網有形世界的元素本質時, 必須要會問這樣的問題。像一個石頭,它是不是眾生?它需不需要度?它有沒有痛苦?這是另一個階段的問題。眾生是有感情的生物,「無性」是沒有感情的,像石頭等這些東西。但為什麼佛法要把無情的東西擺進來考慮?我們會想無情的東西它有什麼情緒呀?為什麼要去了解它?
禪宗裏面有一個有名的公案,是「頑石點頭」。我們會奇怪這是不是佛教的神話?石頭怎麼可能點頭?為什麼頑石好像聽懂了他的話?事實上到底是不是這樣子?如果你快要成道的時候,就是要做到「有性無性悉成佛道」。不只是把自己這一類有感情的眾生度掉,還有把整個宇宙、山河、大地所涵蓋的那些無情的範圍都超度掉。
頑石點頭其實是說修成得道的意思,也就是把無情世界的問題,一併解決了。當然這樣講很抽象,因為這個實質是很深的,但真有這樣的事情存在,筆者願提出來給各位參考。 佛經裏面常常講我們可以跟整個山川、大地、宇宙、日月、星辰等溝通,這樣的事情是真實的,這個是範圍比較大的例子;比較小的例子,譬如說我們開車時,有時候會覺得車子怪怪的,好像在鬧脾氣,這是我們的想法。
借別人的車子來開,會覺得跟自己的習慣合不來,車子好像有主人的性格在裏面。如果你的車子換別人開,你又拿回來開,就會覺得它變得不一樣了。車子交給粗枝大葉的人開,就會亂七八糟,可是已經亂七八糟的車子,再交給開車習慣好的人開,狀況就會變好。另外你會覺得有些擅於修車的工匠,車子隨便給他摸摸,也沒修理什麼,可是你開回家的時候就覺得很順,你會覺得好像這些車子都有情緒在裏面。
車子是沒有生命的東西,為什麼有情緒在裏面? 當我們要去了解沒有生命的東西的特性,佛法提到的法性,就是指法界這些無情東西的特性。你會想這是我心情的投射嘛!我心情不好就會覺得車子開不順;我心情好開起來就很順嘛!這可能是你心情的投射,但是不全然是這樣子喔!有時候你心情很好,車子也是開不順的。
從這觀點來看,你要車子很好開就要愛惜它,好像對待有生命的東西一樣。以上在同體網中這四個相,都是和「分別」有關,現在用四相這個方式來解釋同体網的結構,網內的深度和《圓覺經》的方式是一樣深,卻很容易懂,而且好實踐,所以是非常高明的解釋。那麼「四相」要怎麼去除?就是依照心經中所教的方式去實踐。
如果照《圓覺經》的解釋,一般人比較難懂,實踐上也比較困難,而深度與心經的解釋是一樣的。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