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心法系列之一 變化是回頭本體的契機
李秉信
很少人知道, 或是很少人想作深刻的瞭解, 為什麼我們這個充滿變化的生命, 會活在這個變化多端世界裡呢?這是無庸置疑的的因果定律,變化帶給我們快樂, 也帶給我們痛苦。 變化讓生命有了希望, 也讓經歷充滿著挫折。
每個變化力量及推動原因是從那裡來的?變化的後面隱藏著,或者是明示著,什麼我們要學習的課題?面對著變化,中國人用智慧寫成了易經, 這個易字是很有意思的陳述,「易」作為變化的描述,是人生活中的日常經驗,也是人的心靈思考中的深度體驗。
很少人知道, 或是很少人想作深刻的瞭解, 為什麼我們這個充滿變化的生命, 會活在這個變化多端世界裡呢?這是無庸置疑的的因果定律,變化帶給我們快樂, 也帶給我們痛苦。 變化讓生命有了希望, 也讓經歷充滿著挫折。
每個變化力量及推動原因是從那裡來的?變化的後面隱藏著,或者是明示著,什麼我們要學習的課題?面對著變化,中國人用智慧寫成了易經, 這個易字是很有意思的陳述,「易」作為變化的描述,是人生活中的日常經驗,也是人的心靈思考中的深度體驗。
生老病死,世事更替,滄海桑田,萬象流轉,推陳出新,突如其來,無以不涉及時空之變,生命之變,境遇之變。但易究竟何指?易經是表述變的現象學與宇宙論,更直接用於人事,彰顯人生舉止取捨之間吉凶禍福的動向,也顯示人生進德修業,與時皆行的重要,更透露天地萬物進程發展的資訊。
但是這一切的變化是因還是果?因果本是同體, 過是在到果求因中, 我們才有機會就
因論果。然而,這是個下來須要思索及參詳的問題, 每一個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它像是因果報應般作線性的到達?或者是超越時空般的曲線到達?還是這兩者都不是,然則易之一詞,果何謂哉?由因到果, 或是反果為因, 闡述的只是個變化過程。
我們不能忽視它多樣性的變化,更不能不在變化中,掌握它的多義中的統一性,以及它所以統一, 但是同時包含著,多面性變化的含義。面對這樣對於變化的自省及探討, 引發了中國的易學家, 從各式各樣的變化中, 追逐每個變化的道理。
但是這一切的變化是因還是果?因果本是同體, 過是在到果求因中, 我們才有機會就
因論果。然而,這是個下來須要思索及參詳的問題, 每一個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它像是因果報應般作線性的到達?或者是超越時空般的曲線到達?還是這兩者都不是,然則易之一詞,果何謂哉?由因到果, 或是反果為因, 闡述的只是個變化過程。
我們不能忽視它多樣性的變化,更不能不在變化中,掌握它的多義中的統一性,以及它所以統一, 但是同時包含著,多面性變化的含義。面對這樣對於變化的自省及探討, 引發了中國的易學家, 從各式各樣的變化中, 追逐每個變化的道理。
五千年來, 自周文王及孔子以降, 不知這道有多少易經理論及學說, 伴隨著先賢及哲人的智慧陸續問世。 每個人的道理雖然有所不同, 也都說的很有道理。 但是萬變不離其宗, 每個易理所探討的, 不外是在每個變化下, 到底是那個恆定不變的力量, 在推動著變化的進行。 那是習易者, 開始體會到在包羅萬象的變化裡, 很難窮其盡頭。 只有在變化中, 開始觸摸到整體性時, 才算是對於易經有了初始的認識。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線索,我們在研讀易經卦辭及爻辭中裡,常常看到天道和天時這兩句話, 但是這個天道和天時, 真的是如習易者所解釋般的, 就那麼一語帶過嗎?說的更深刻點, 習易者是否曾經深度自省, 天道和天時到底是所謂何事?漢代鄭玄 (127-200) 把易的含義,總結為三項即變易、不易、易簡 (簡易),自有其知解體察的基礎。
雖然他引用了繫辭加以說明,並註解了易緯乾鑿度,但他的解說,卻未能在細節上,指示出易之三義的基本道理。 以及在每個錯縱複雜的變化中,每個交代生變關係與結構何在。 或許變化的本身太過難解,並不是那個單一的卦爻變化就可以詮釋。 更須要以造物主創造天地的角度, 詳參造物主和被造者的聯結。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線索,我們在研讀易經卦辭及爻辭中裡,常常看到天道和天時這兩句話, 但是這個天道和天時, 真的是如習易者所解釋般的, 就那麼一語帶過嗎?說的更深刻點, 習易者是否曾經深度自省, 天道和天時到底是所謂何事?漢代鄭玄 (127-200) 把易的含義,總結為三項即變易、不易、易簡 (簡易),自有其知解體察的基礎。
雖然他引用了繫辭加以說明,並註解了易緯乾鑿度,但他的解說,卻未能在細節上,指示出易之三義的基本道理。 以及在每個錯縱複雜的變化中,每個交代生變關係與結構何在。 或許變化的本身太過難解,並不是那個單一的卦爻變化就可以詮釋。 更須要以造物主創造天地的角度, 詳參造物主和被造者的聯結。
習易者便可在盡在不言中的意會裡, 體會變化,只是在作天道和天時的果變。 任何的易理,都未能窮盡或涵蓋,易經一書已涉及到的易的本體論的核心義蘊。 詮釋易經的象術理, 只是多個工具去觸摸天道的變化。為此,我們必須對易之為易的含義,進行新的分析與綜合。在變化中融入天時和天道力量的引導, 才能夠看到天道的整體性。
筆者在本系列的為文中, 將剖析了鄭康成的易之三義的本體性的關聯,再提出與透視易的新含義,以見其全。在此這些含義下,我們可以從變化中,進而掌握易的本體哲學,說明宋明理學中的心性的本體結構。
習易者若是在變化中,無法體會到整體性時, 就很難登堂入室,探討此一結構所開拓與顯示出來的本體世界, 更徨論精確的詮釋,所有變化的分別性與統合性,使我們對易的本體有更深入的理解。
筆者在本系列的為文中, 將剖析了鄭康成的易之三義的本體性的關聯,再提出與透視易的新含義,以見其全。在此這些含義下,我們可以從變化中,進而掌握易的本體哲學,說明宋明理學中的心性的本體結構。
習易者若是在變化中,無法體會到整體性時, 就很難登堂入室,探討此一結構所開拓與顯示出來的本體世界, 更徨論精確的詮釋,所有變化的分別性與統合性,使我們對易的本體有更深入的理解。
說的更精確一點,只有在變化中,才能體會到本體存在, 那時習易者最重要的境界突破, 叫作「回頭」。 看到變化, 能夠回頭, 才能知易行易,建立易的倫理學與管理學,發展本體詮釋學,以及詮釋易的文本與易的應用有根本性的啟發與轉化作用。
筆者在這一系列的為文中,就易一名, 在鄭玄大師易之三義之說理基礎上,加以解釋,並發揮其豐富的多面性,但卻統一的內涵, 來詮釋本體的觀念。此易之五義, 簡單的用文字來描述, 可以分別為生生源發義 (彰顯不易性) ,變異多元義 (彰顯變易性) ,秩序自然義 (彰顯簡易性) ,交易互補義 (彰顯交易性) ,以及和諧相成義 (彰顯和易性) 。當然, 這個五種分類, 還是很難把變化的道理講得清楚。
但是, 習易者可以從文字中, 在潛意識裡若有所思, 若有所悟的體會到本體的存在, 那就已經摸著了回頭的門戶。 致於能夠走的多遠, 體悟的多深, 就看個人的緣份, 以及與生就有的慧根。因此,我們看到,易不能徑, 也就是變化沒有一定途徑可循, 說的就是變化緣自於本體, 而本體不是人有限的智慧, 可以計算, 當然無法預測的。
筆者在這一系列的為文中,就易一名, 在鄭玄大師易之三義之說理基礎上,加以解釋,並發揮其豐富的多面性,但卻統一的內涵, 來詮釋本體的觀念。此易之五義, 簡單的用文字來描述, 可以分別為生生源發義 (彰顯不易性) ,變異多元義 (彰顯變易性) ,秩序自然義 (彰顯簡易性) ,交易互補義 (彰顯交易性) ,以及和諧相成義 (彰顯和易性) 。當然, 這個五種分類, 還是很難把變化的道理講得清楚。
但是, 習易者可以從文字中, 在潛意識裡若有所思, 若有所悟的體會到本體的存在, 那就已經摸著了回頭的門戶。 致於能夠走的多遠, 體悟的多深, 就看個人的緣份, 以及與生就有的慧根。因此,我們看到,易不能徑, 也就是變化沒有一定途徑可循, 說的就是變化緣自於本體, 而本體不是人有限的智慧, 可以計算, 當然無法預測的。
就經驗的變化事實來說,不得不就體驗與思考的變化物件上來看, 若不在本體, 或是不和本體合靈, 沒有人能夠看得懂, 或是體會得了變化。所看到的變化, 只是皮毛而已。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習易過程,我們經驗的是易的現象,但我們體驗與思考的卻是易的本體。易經一書表達的不只是易的經驗,更是易的本體。
所謂本體並非孑然一物,而是不離現象的現象之源,也是不舍現象的現象之基。首先,我們必須認知易的第一義是易的不易性,此即易的生生源發義。所謂易的不易性,指的是變化是不會停止和改變的。
此即「生生不已之謂易」,生生不已是易的內涵,但生生不已卻是恒常的道理。易的不易,顯明了氣與理的統一性,但又並非理的恒常強加於氣的變化之上,而是從氣的變化中,自然的實現了理的恒常性。
所謂本體並非孑然一物,而是不離現象的現象之源,也是不舍現象的現象之基。首先,我們必須認知易的第一義是易的不易性,此即易的生生源發義。所謂易的不易性,指的是變化是不會停止和改變的。
此即「生生不已之謂易」,生生不已是易的內涵,但生生不已卻是恒常的道理。易的不易,顯明了氣與理的統一性,但又並非理的恒常強加於氣的變化之上,而是從氣的變化中,自然的實現了理的恒常性。
理氣的內在統一性,讓我們認知到易的不易性,也就是不易的變化性,可名之為「不易之易」。不易之易的意思是說,在理的恒常性中我們體驗到的是氣的變化性,也可以看成理的必然生氣,而不僅不離於氣而已。
這一點殊為重要,因為這點表明了本體與宇宙的發生,有必然的內在關係。因此,筆者稱之為易道本體的宇宙論。
這一點殊為重要,因為這點表明了本體與宇宙的發生,有必然的內在關係。因此,筆者稱之為易道本體的宇宙論。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