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中醫五行互藏模型系列之二 五行互藏經典中的論述
中醫師 李秉信
“五行互藏”的淵源,五行互藏學說出現較晚,但五行互藏的思想在《內經》中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素問• 陰陽別論》“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王冰注: “五陽,謂五臟之陽氣也。五臟應時,各形一 脈,一脈之內,包忽五臟之陽,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陽也。 ”讀王冰注,“五五二十五陽” 中所寓藏的五行互藏思想則明確無疑了。 (陈立怀, 1985)
後世醫家馬蒔、吳昆等皆從五行互藏的思想註釋此段經文。《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玉版、通天等篇亦體現五行互藏的思想。明•張介賓,積數十年的學識經驗,融匯在運氣篇闡述五行互藏之理,首次明確提出五行互藏之說。認為“五行之巾,復有五行”、“五行之中,各見五行” “知五之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復有互藏之妙” 。
可見五行之中的每一行,不僅有陰陽之分,而且還分別寓藏更髙級層次上的五行,即木中還有木火土金水之分;火中還有火土金水木之分;土、金、水亦然。這是“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篇》) 的辯證法思想在物質五行屬性上的再現。
物質無限可分,不僅限於形態結構上,亦包括物質屬性的無限可分。不但是中國傳統陰陽理論應用發揮,更是符合物質的多樣性。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五行互藏”的淵源,五行互藏學說出現較晚,但五行互藏的思想在《內經》中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素問• 陰陽別論》“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王冰注: “五陽,謂五臟之陽氣也。五臟應時,各形一 脈,一脈之內,包忽五臟之陽,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陽也。 ”讀王冰注,“五五二十五陽” 中所寓藏的五行互藏思想則明確無疑了。 (陈立怀, 1985)
後世醫家馬蒔、吳昆等皆從五行互藏的思想註釋此段經文。《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玉版、通天等篇亦體現五行互藏的思想。明•張介賓,積數十年的學識經驗,融匯在運氣篇闡述五行互藏之理,首次明確提出五行互藏之說。認為“五行之巾,復有五行”、“五行之中,各見五行” “知五之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復有互藏之妙” 。
可見五行之中的每一行,不僅有陰陽之分,而且還分別寓藏更髙級層次上的五行,即木中還有木火土金水之分;火中還有火土金水木之分;土、金、水亦然。這是“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篇》) 的辯證法思想在物質五行屬性上的再現。
物質無限可分,不僅限於形態結構上,亦包括物質屬性的無限可分。不但是中國傳統陰陽理論應用發揮,更是符合物質的多樣性。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