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心法系列之十五 以同而異睽時用大矣哉
李秉信
在易道理非常強調萬物之差別, 但在差別裡, 我們似有若無的可以感覺得到, 冥冥當中好像有一個本質是一樣的。 然而, 習易者更需要深刻思考的是, 在這個一樣和不同當中, 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驅動力, 能夠在本質裡互動,又能夠產生差別。
其實,看得更深刻一點, 在世界上所有的相同和相異之間, 是蘊藏著一個極深的奧秘, 那就是造物主創造天地的本意。人世間以及法界裡, 每一個元素的本質裡, 都藏有著一個屬於造物主的心。 在聖經創世紀中,就把這樣的玄機, 預表在神創造天地的過程。
聖經上記載著說,神依照祂的形象造人。以及在萬事萬物神的被造當中, 也都蘊藏著這樣的本質。 造物主的心本來就在,一直都在。而更有趣的是, 在聖經中許多的經節裡,常常提醒我們, 身為被造的人, 是不是能夠體會那個造物主的心?我們的所作所為, 有沒有背離本體創造的原意?
這個神性本自俱足的詮釋, 和涅磐經理提到, 人人都有佛性,萬事萬物都有佛性的形容, 幾乎有不同角度切入的雷同點。 說也神奇的是, 這樣一個在相異裡的相同,正是東方和西方在本體的論述上, 有不謀而合, 異曲同工的奇妙相似處。
自古以來, 不論是無神論者,或者是神學家及哲學家,許多人常常會對創造的過程, 以及造物主為何要創造的本意,充滿著質疑,以及形形色色的討論。 當我們能夠在法界眾生的基礎,都在本體上變化。 所有的變化都不離本體的初衷。 這樣的體會, 就把一切道理都詮釋很明白了。
我們看的得非常清楚, 這個世界的渾然天成, 乃在心與物互動,形成一個感應過程。即是造物主的心性, 和我們本來就有的本質,相互感應的交易性。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看見, 舉凡一些影響世界非常深遠的主義, 見解非凡的哲學思想, 一針見血的科學理論, 質量和能量可以互換的相對論, 能量不滅的熱力學三個定律, 通通都有本體論述的影子存在。
我們常常在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這兩句話更深刻的解釋說, 所有人的內心,不分東西南北,種族宗教, 都有一個在本體上共同的認識。 在本體基礎的感應上,人文活動交易性訴之以行為,則形成互通有無的經濟制度,其影響歷史與文明的發展莫與倫比。人文制度與科學與哲學理念的發展, 在本體基礎的共同點上,日新又新。
我們所說的萬變不離其宗, 詮釋的就是有一根本原則,即是簡易或易簡原則, 乃是一切變化的基礎。本體宇宙論的簡易原則,在前面幾個系列的文字中,已作發揮。但此一原則,同樣可以用於人的經驗的整合,與理論思維的精密化與廣大化中。
在宇宙,易簡是不自覺但為自然的作用,故是易的變異性中的重要因素。在人心活動中,舍繁趨簡,反博於約,也是創造發展中必遵的途徑。尤其在科學與哲學的深度思考中, 我們可以發現, 在所有思考的邏輯裡, 都是要求同存異,把複雜變成簡單化。這樣的單純化,就是所有宗教,哲學,科學理論中最精髓部份。
若是忽略了本體上的共同性, 所有的學說是很難成立,也無法源遠流長。 習易者必須生自警惕,此一特性不可忽略。因之我們可以說人心變化的簡易性,實即人的心性中的理性精神。在易經中,這種求同存異的卦象, 隨手可得。 大家常常在說, 相異度最大的睽卦, 正是異中求同的最好例子。
許多人把睽卦界定成背離, 然而正相反的是, 睽卦所強調的精神乃在以同而異。 我們先來看看大象辭,「象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悅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此卦斷辭謂:火焰乃向上燃燒,澤水乃向下流動,上下睽違。本卦上卦離,代表中女;
兌代表少女,故二女雖同居一處,但內心與行為皆不同,如下卦指年少者,能以柔順之態度,向上取悅附麗於上卦云長於己者,因之能得上升至六五尊位,居中而正,又與九二之陽剛相應合。在睽卦的離異中,提到個很重要的卦象。 睽卦中之所以乖離, 是因為這兩個女孩將來各有夫家, 歸宿不同, 人生最後的走向也是不同。
但是別忘了, 雖然他們個自最後嫁娶到不同人的家裡, 但他們都是來自相同的父母,那是來自本源力量的擴散, 而不是能量的分裂。 所以睽卦的組成都是母系, 所象徵的是在生生不息的擴散裡, 孕育著來自於父母精神及力量的複,故象辭先解釋”小事吉”。事實上,一目眇,則見力差。
姊妹猶如二目,雖不相視,但缺一目,則視力差,為求明麗,應以兌悅之性上行。所以這種志同道合的精神滿足, 是睽卦中很重要的一個卦氣。然而,在下一段的象辭中, 就把這樣的相同性, 解釋的很玄妙。「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在彖辭續謂:天地,上下遠隔,而其生長萬物之理事相同。
男女如陽陰隔背,而相互求合之心志則相通。萬物皆有不同形態,但其生長化育之過程,皆極類似。是以睽別,因時間而發揮其效用,乃最為重大。此卦之斷辭,主要認為睽離,由合而後有,但未必永久睽離,正如異由同生。事實則同性相排,異性相吸。且能小心以柔順處理,則彼此相得益彰。
如姊妹相親,又相妒。兄弟相扶持,而又相鬥勝,此所以兄弟相鬩於牆內,而外禦其侮,雖性異而情通,天地雖異,而化萬物則相成。「象曰:上火下澤,君子以同而異。」本卦大象謂,雖然火上升,澤下流,象似睽異,君子自卦象體會,一切須求其同,而存其異。
瞭解易道中的同和異, 晦和明, 凶和吉, 高和低, 陰和陽, 是無法從單純的一相去解釋。 他們的差別,一定是在一個相同的基礎上, 而有所對稱及不同。譬如明夷卦,雖晦明,不求明於跡;而求明於心。睽別不求同於俗,而求同於理。事物紛繁,無二物、二事、完全相同,但求其大同,而存其小異。
總結以上所說,易之本體性,完全可以用於人的心性世界之中,並可借此掌握與瞭解人的心性, 是如何形成人的自我的本體。人之發展,如能體現或掌握不易的生生不已的根源型,變化多元的變易性,秩序自然的簡易性,陰陽互補的交易性,和諧相成的和易性,必能逐步提升以晉于完美。
筆者提出了周易的觀的方法論,不只一次提出感的活動,對知識與價值發展的重要性。 筆者認為周易中的咸卦,即是對感的重要性的表述。 然而我們如何感覺, 一定是在相同的基礎上,有相異的差別感。故咸卦一如觀卦,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兩者合稱為觀感,指的是觀其所感,感其所觀,達到知識與價值的擴充以及兩者的融合。
此一觀感理論對本體詮釋的可能,文本理解的可能,以及與他者對話的可能,具有十分的重要性。本體的詮釋即是首由觀感發展而成。
在易道理非常強調萬物之差別, 但在差別裡, 我們似有若無的可以感覺得到, 冥冥當中好像有一個本質是一樣的。 然而, 習易者更需要深刻思考的是, 在這個一樣和不同當中, 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驅動力, 能夠在本質裡互動,又能夠產生差別。
其實,看得更深刻一點, 在世界上所有的相同和相異之間, 是蘊藏著一個極深的奧秘, 那就是造物主創造天地的本意。人世間以及法界裡, 每一個元素的本質裡, 都藏有著一個屬於造物主的心。 在聖經創世紀中,就把這樣的玄機, 預表在神創造天地的過程。
聖經上記載著說,神依照祂的形象造人。以及在萬事萬物神的被造當中, 也都蘊藏著這樣的本質。 造物主的心本來就在,一直都在。而更有趣的是, 在聖經中許多的經節裡,常常提醒我們, 身為被造的人, 是不是能夠體會那個造物主的心?我們的所作所為, 有沒有背離本體創造的原意?
這個神性本自俱足的詮釋, 和涅磐經理提到, 人人都有佛性,萬事萬物都有佛性的形容, 幾乎有不同角度切入的雷同點。 說也神奇的是, 這樣一個在相異裡的相同,正是東方和西方在本體的論述上, 有不謀而合, 異曲同工的奇妙相似處。
自古以來, 不論是無神論者,或者是神學家及哲學家,許多人常常會對創造的過程, 以及造物主為何要創造的本意,充滿著質疑,以及形形色色的討論。 當我們能夠在法界眾生的基礎,都在本體上變化。 所有的變化都不離本體的初衷。 這樣的體會, 就把一切道理都詮釋很明白了。
我們看的得非常清楚, 這個世界的渾然天成, 乃在心與物互動,形成一個感應過程。即是造物主的心性, 和我們本來就有的本質,相互感應的交易性。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看見, 舉凡一些影響世界非常深遠的主義, 見解非凡的哲學思想, 一針見血的科學理論, 質量和能量可以互換的相對論, 能量不滅的熱力學三個定律, 通通都有本體論述的影子存在。
我們常常在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這兩句話更深刻的解釋說, 所有人的內心,不分東西南北,種族宗教, 都有一個在本體上共同的認識。 在本體基礎的感應上,人文活動交易性訴之以行為,則形成互通有無的經濟制度,其影響歷史與文明的發展莫與倫比。人文制度與科學與哲學理念的發展, 在本體基礎的共同點上,日新又新。
我們所說的萬變不離其宗, 詮釋的就是有一根本原則,即是簡易或易簡原則, 乃是一切變化的基礎。本體宇宙論的簡易原則,在前面幾個系列的文字中,已作發揮。但此一原則,同樣可以用於人的經驗的整合,與理論思維的精密化與廣大化中。
在宇宙,易簡是不自覺但為自然的作用,故是易的變異性中的重要因素。在人心活動中,舍繁趨簡,反博於約,也是創造發展中必遵的途徑。尤其在科學與哲學的深度思考中, 我們可以發現, 在所有思考的邏輯裡, 都是要求同存異,把複雜變成簡單化。這樣的單純化,就是所有宗教,哲學,科學理論中最精髓部份。
若是忽略了本體上的共同性, 所有的學說是很難成立,也無法源遠流長。 習易者必須生自警惕,此一特性不可忽略。因之我們可以說人心變化的簡易性,實即人的心性中的理性精神。在易經中,這種求同存異的卦象, 隨手可得。 大家常常在說, 相異度最大的睽卦, 正是異中求同的最好例子。
許多人把睽卦界定成背離, 然而正相反的是, 睽卦所強調的精神乃在以同而異。 我們先來看看大象辭,「象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悅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此卦斷辭謂:火焰乃向上燃燒,澤水乃向下流動,上下睽違。本卦上卦離,代表中女;
兌代表少女,故二女雖同居一處,但內心與行為皆不同,如下卦指年少者,能以柔順之態度,向上取悅附麗於上卦云長於己者,因之能得上升至六五尊位,居中而正,又與九二之陽剛相應合。在睽卦的離異中,提到個很重要的卦象。 睽卦中之所以乖離, 是因為這兩個女孩將來各有夫家, 歸宿不同, 人生最後的走向也是不同。
但是別忘了, 雖然他們個自最後嫁娶到不同人的家裡, 但他們都是來自相同的父母,那是來自本源力量的擴散, 而不是能量的分裂。 所以睽卦的組成都是母系, 所象徵的是在生生不息的擴散裡, 孕育著來自於父母精神及力量的複,故象辭先解釋”小事吉”。事實上,一目眇,則見力差。
姊妹猶如二目,雖不相視,但缺一目,則視力差,為求明麗,應以兌悅之性上行。所以這種志同道合的精神滿足, 是睽卦中很重要的一個卦氣。然而,在下一段的象辭中, 就把這樣的相同性, 解釋的很玄妙。「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在彖辭續謂:天地,上下遠隔,而其生長萬物之理事相同。
男女如陽陰隔背,而相互求合之心志則相通。萬物皆有不同形態,但其生長化育之過程,皆極類似。是以睽別,因時間而發揮其效用,乃最為重大。此卦之斷辭,主要認為睽離,由合而後有,但未必永久睽離,正如異由同生。事實則同性相排,異性相吸。且能小心以柔順處理,則彼此相得益彰。
如姊妹相親,又相妒。兄弟相扶持,而又相鬥勝,此所以兄弟相鬩於牆內,而外禦其侮,雖性異而情通,天地雖異,而化萬物則相成。「象曰:上火下澤,君子以同而異。」本卦大象謂,雖然火上升,澤下流,象似睽異,君子自卦象體會,一切須求其同,而存其異。
瞭解易道中的同和異, 晦和明, 凶和吉, 高和低, 陰和陽, 是無法從單純的一相去解釋。 他們的差別,一定是在一個相同的基礎上, 而有所對稱及不同。譬如明夷卦,雖晦明,不求明於跡;而求明於心。睽別不求同於俗,而求同於理。事物紛繁,無二物、二事、完全相同,但求其大同,而存其小異。
總結以上所說,易之本體性,完全可以用於人的心性世界之中,並可借此掌握與瞭解人的心性, 是如何形成人的自我的本體。人之發展,如能體現或掌握不易的生生不已的根源型,變化多元的變易性,秩序自然的簡易性,陰陽互補的交易性,和諧相成的和易性,必能逐步提升以晉于完美。
筆者提出了周易的觀的方法論,不只一次提出感的活動,對知識與價值發展的重要性。 筆者認為周易中的咸卦,即是對感的重要性的表述。 然而我們如何感覺, 一定是在相同的基礎上,有相異的差別感。故咸卦一如觀卦,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兩者合稱為觀感,指的是觀其所感,感其所觀,達到知識與價值的擴充以及兩者的融合。
此一觀感理論對本體詮釋的可能,文本理解的可能,以及與他者對話的可能,具有十分的重要性。本體的詮釋即是首由觀感發展而成。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