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四十七 失調心陽神明躁擾心神
李秉信
心的陰陽,氣血失調心在臟腑中是一個重要的內臟,有“君主之官”之稱。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和主神誌,這是心陰,心陽和心氣,心血協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心的任何變形,均可見心脈的運行異常和精神情志改變等病理表現,這些病理表現的出現,均是心之陰或陽,氣或血的失調所致。
因此,心的陰陽,氣血失調,乃是心臟病變的內在基礎。由於陰和陽,氣和血對於心臟主血脈和心主神誌等生理功能的作用不同,因此心的陰陽,氣血失調等不同病機,可以出現不同的病理表現。心陽,心氣的失調,主要表現為心臟的陽氣偏盛和心臟的陽氣偏衰兩方面。
心的陽氣偏盛,心臟的陽氣偏盛,即是心火。由於邪熱,痰火內鬱而致者,多為實;由於勞心過度,耗傷心陰心血,而致心的陽氣相對亢盛者,則多為虛;由於情志扭傷,五志化火而致者,亦多屬實。但心的虛火與實火之間,常可轉化,實火可耗傷陰血,而致陰虛火旺;虛火亦挾雜痰熱,邪熱。
虛火和實火的成因雖然有所不同,其病理表現也各異,但對於心主神誌和心主血脈生理功能的影響,還是比較近似的。心臟的陽氣亢盛(絕對的或相對的)預期生理功能的主要影響是,躁擾心神:陽氣主動,主升。心陽亢盛,則神明被擾而躁運不安,從而使情志過度興奮,而難以抑制,可見心悸,心煩,失眠,多夢,言語過多,甚則狂言昏亂等病理表現。
血氣而脈流薄疾,陽盛則熱,氣有餘便是火。陽氣亢盛則血熱而脈流薄疾,這是陽盛擾亂心主血脈生理功能的主要病機。可見心悸,脈數,舌質紅絳起刺等症;甚則可以導致血熱妄行,而見各種出血等病理表現。
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下的心火上炎與下移:火性炎上,心開竅於舌頭,心火循經上炎,可出現口舌糜爛,舌尖碎痛,口鼻乾燥等病理表現。移,即是沿經脈而下移至小腸,可見小便黃赤,灼熱疼痛等病理表現。
心的陽氣偏衰心臟的陽氣偏衰,即是心臟的氣虛和陽虛,多因慢性疾病的持續消耗,逐步發展演變。常見者如宗氣不足,貫徹心臟而行氣血的功能減退;腎陽虛衰,水氣凌心;脾虛氣弱,痰濁內生,鬱阻心脈,心臟血瘀氣滯等,均能累及於心,而致心臟的陽氣偏衰。陽氣偏衰,徹底在某些急性病的危重階段出現,多因邪氣熾盛,正不敵邪,陽氣暴脫所致。
心臟陽氣虛衰,有心氣虛和心陽虛之分,但兩者有很多共同之處,故常合併合併。其對心主神誌和心主血脈生理功能的影響,主要有:
臨床可見精神疲倦乏力頓,神思衰弱,反應遲鈍,迷濛多睡,懶言聲低等病理表現。心之陽氣不足,心主血脈的功能減退,寒從中生,血行不暢而致血瘀,甚則凝聚而阻滯阻止心脈,形成心血可見形寒肢冷,面色晄白或晦澀青紫,心悸怔忡,胸口憋悶,刺痛,自汗,甚則大汗淋漓而亡陽虛脫,脈澀無力,或遲,或數,或結代等。
此外,如心臟陽氣虛,引發肺氣不足所致;而心臟的陽氣虛損,亦能影響肺氣而使呼吸失常,故在心臟陽氣不足。時,則常同時伴有欬逆上氣,甚則端坐呼吸而不得平臥等症,這是由於宗氣不足,司呼吸功能減退或失調所致。腎陽是心陽之本,心腎陽虛常能相互影響而同時並見,故在腎陽虛水氾凌心時,可導致心陽虛;而心陽虛時亦能損及腎陽,從而出現尿少,水腫等並發症。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心的陰陽,氣血失調心在臟腑中是一個重要的內臟,有“君主之官”之稱。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和主神誌,這是心陰,心陽和心氣,心血協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心的任何變形,均可見心脈的運行異常和精神情志改變等病理表現,這些病理表現的出現,均是心之陰或陽,氣或血的失調所致。
因此,心的陰陽,氣血失調,乃是心臟病變的內在基礎。由於陰和陽,氣和血對於心臟主血脈和心主神誌等生理功能的作用不同,因此心的陰陽,氣血失調等不同病機,可以出現不同的病理表現。心陽,心氣的失調,主要表現為心臟的陽氣偏盛和心臟的陽氣偏衰兩方面。
心的陽氣偏盛,心臟的陽氣偏盛,即是心火。由於邪熱,痰火內鬱而致者,多為實;由於勞心過度,耗傷心陰心血,而致心的陽氣相對亢盛者,則多為虛;由於情志扭傷,五志化火而致者,亦多屬實。但心的虛火與實火之間,常可轉化,實火可耗傷陰血,而致陰虛火旺;虛火亦挾雜痰熱,邪熱。
虛火和實火的成因雖然有所不同,其病理表現也各異,但對於心主神誌和心主血脈生理功能的影響,還是比較近似的。心臟的陽氣亢盛(絕對的或相對的)預期生理功能的主要影響是,躁擾心神:陽氣主動,主升。心陽亢盛,則神明被擾而躁運不安,從而使情志過度興奮,而難以抑制,可見心悸,心煩,失眠,多夢,言語過多,甚則狂言昏亂等病理表現。
血氣而脈流薄疾,陽盛則熱,氣有餘便是火。陽氣亢盛則血熱而脈流薄疾,這是陽盛擾亂心主血脈生理功能的主要病機。可見心悸,脈數,舌質紅絳起刺等症;甚則可以導致血熱妄行,而見各種出血等病理表現。
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下的心火上炎與下移:火性炎上,心開竅於舌頭,心火循經上炎,可出現口舌糜爛,舌尖碎痛,口鼻乾燥等病理表現。移,即是沿經脈而下移至小腸,可見小便黃赤,灼熱疼痛等病理表現。
心的陽氣偏衰心臟的陽氣偏衰,即是心臟的氣虛和陽虛,多因慢性疾病的持續消耗,逐步發展演變。常見者如宗氣不足,貫徹心臟而行氣血的功能減退;腎陽虛衰,水氣凌心;脾虛氣弱,痰濁內生,鬱阻心脈,心臟血瘀氣滯等,均能累及於心,而致心臟的陽氣偏衰。陽氣偏衰,徹底在某些急性病的危重階段出現,多因邪氣熾盛,正不敵邪,陽氣暴脫所致。
心臟陽氣虛衰,有心氣虛和心陽虛之分,但兩者有很多共同之處,故常合併合併。其對心主神誌和心主血脈生理功能的影響,主要有:
臨床可見精神疲倦乏力頓,神思衰弱,反應遲鈍,迷濛多睡,懶言聲低等病理表現。心之陽氣不足,心主血脈的功能減退,寒從中生,血行不暢而致血瘀,甚則凝聚而阻滯阻止心脈,形成心血可見形寒肢冷,面色晄白或晦澀青紫,心悸怔忡,胸口憋悶,刺痛,自汗,甚則大汗淋漓而亡陽虛脫,脈澀無力,或遲,或數,或結代等。
此外,如心臟陽氣虛,引發肺氣不足所致;而心臟的陽氣虛損,亦能影響肺氣而使呼吸失常,故在心臟陽氣不足。時,則常同時伴有欬逆上氣,甚則端坐呼吸而不得平臥等症,這是由於宗氣不足,司呼吸功能減退或失調所致。腎陽是心陽之本,心腎陽虛常能相互影響而同時並見,故在腎陽虛水氾凌心時,可導致心陽虛;而心陽虛時亦能損及腎陽,從而出現尿少,水腫等並發症。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