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先天業力病系列之四十七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之腑
易道醫法先天業力病系列之四十七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之腑
李秉信
膀胱病證治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之腑,主氣化,司小便。與腎相表裡,主要靠腎陽溫煦以行使功能。其功能與肺、脾、小腸關係密切,足太陽經亦與三焦、心相聯絡。病變主要表現為小便異常。
膀胱虛寒
症見小便頻數而清長,或餘瀝不盡,排出無力,或睡眠中小便自遺,醒後方知,或清醒時不能控制排尿,尿液自行排出,腰膝痠軟,神疲肢冷,舌淡苔白,脈沉弱。治宜溫陽化氣,針灸並用,施以補法。取穴以足太陽膀胱經穴及任脈為主,如腎俞、膀胱俞、中極、關元、氣海等。
膀胱濕熱
症見尿頻尿急,尿道灼痛,小便短黃或渾濁,或尿血,或有砂石,或小腹脹痛,或伴發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治宜清熱利濕,只針不灸,施以瀉法。取穴以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如腎俞、膀胱俞、小腸俞、三焦俞、委中、委陽、中極、關元等。
腎病證治
腎者,作強之官,主藏精生髓,主生殖,主水納氣,為水火之臟,先天之本。其在液為唾,在竅為耳及前後二陰,在體為骨,其華在發。
腎(經)與膀胱(經)相表裡,任脈、督脈、衝脈、帶脈均與腎相關聯,陰維脈、陰蹺脈亦與足少陰經氣密切相關,且足少陰之脈入肺中,絡心。故腎病證治與膀胱、心、肺、奇經八脈皆有關聯,可參考取穴,辯證施治。
腎臟疾患主要為虛證,即腎陰腎陽虧虛。
腎陰虧虛
症見腰膝酸軟而痛,眩暈耳鳴,齒鬆發脫,失眠健忘,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骨蒸發熱,咽乾顴紅,男子陽強易舉,遺精,早洩,女子經少、經閉,或見崩漏,舌紅少津,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宜補血養精,壯水之主,以針為主,除陰虛火旺者(平補平瀉)外皆用補法。取穴以足少陰腎經穴和相關背俞穴為主,如湧泉、太谿,照海,复溜、腎俞、關元、三陰交等。
腎陽不足
症見腰膝酸軟冷痛,畏寒肢涼,下肢尤甚;頭暈目眩,精神萎靡;性慾減退,男子可見陽痿早洩、滑精精冷,女子宮寒不孕、白帶清稀量多;或久瀉不止,完穀不化,五更泄瀉;或小便頻數清長,夜尿頻多,舌淡苔白滑,脈弱或沉遲無力,尺部尤甚。治宜溫補腎陽,益火之源,針灸並用,施以補法。以足少陰腎經穴、任督二脈及相關背俞穴為主,如太谿、复溜、氣海、關元、命門、腎俞、脾俞、三陰交等。
三焦病證治
三焦主持諸氣,司一身氣化,疏調水道,與水液代謝的代謝關係密切。其中,上焦主宣發、敷布;中焦主受納、運化;下焦主分清別濁。機體臟腑的功能活動,如氣血津液的運行輸布,水穀精微的消化吸收,水液的代謝等,都賴三焦氣化功能來維持。就其病理機製而言,三焦病變關鍵在於氣化功能失司,水道通調不利,以致水濕瀦留體內,氾濫為患。故臨床以肌膚鼓脹、腹滿、癃閉、水腫、胸痺、痔瘡、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小便不利等為主。
三焦虛寒
症見肌膚腫脹、腹中脹滿、小便不利或遺尿、失禁,糖尿病,盜汗,舌苔白滑,脈沉而弱。治宜溫通三焦,促進氣化。針灸並用,針用補法。以任脈腧穴和有關背俞穴為主。取穴:中脘、氣海、關元、陽池、太谿、足三里、三陰交、腎俞、三焦俞等。
三焦實熱
症見身熱口渴,氣逆喘促,肌膚腫脹,大便乾燥,便秘,小便不利,舌苔黃,脈滑數。治宜通利三焦、清熱行水。只針不灸,針用瀉法。以任脈、手少陽三焦經穴為主。取穴:中脘、中極、水分、石門、水道、陽池、支溝、陰陵泉、三陰交、委陽、足三里等。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李秉信
膀胱病證治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之腑,主氣化,司小便。與腎相表裡,主要靠腎陽溫煦以行使功能。其功能與肺、脾、小腸關係密切,足太陽經亦與三焦、心相聯絡。病變主要表現為小便異常。
膀胱虛寒
症見小便頻數而清長,或餘瀝不盡,排出無力,或睡眠中小便自遺,醒後方知,或清醒時不能控制排尿,尿液自行排出,腰膝痠軟,神疲肢冷,舌淡苔白,脈沉弱。治宜溫陽化氣,針灸並用,施以補法。取穴以足太陽膀胱經穴及任脈為主,如腎俞、膀胱俞、中極、關元、氣海等。
膀胱濕熱
症見尿頻尿急,尿道灼痛,小便短黃或渾濁,或尿血,或有砂石,或小腹脹痛,或伴發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治宜清熱利濕,只針不灸,施以瀉法。取穴以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如腎俞、膀胱俞、小腸俞、三焦俞、委中、委陽、中極、關元等。
腎病證治
腎者,作強之官,主藏精生髓,主生殖,主水納氣,為水火之臟,先天之本。其在液為唾,在竅為耳及前後二陰,在體為骨,其華在發。
腎(經)與膀胱(經)相表裡,任脈、督脈、衝脈、帶脈均與腎相關聯,陰維脈、陰蹺脈亦與足少陰經氣密切相關,且足少陰之脈入肺中,絡心。故腎病證治與膀胱、心、肺、奇經八脈皆有關聯,可參考取穴,辯證施治。
腎臟疾患主要為虛證,即腎陰腎陽虧虛。
腎陰虧虛
症見腰膝酸軟而痛,眩暈耳鳴,齒鬆發脫,失眠健忘,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骨蒸發熱,咽乾顴紅,男子陽強易舉,遺精,早洩,女子經少、經閉,或見崩漏,舌紅少津,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宜補血養精,壯水之主,以針為主,除陰虛火旺者(平補平瀉)外皆用補法。取穴以足少陰腎經穴和相關背俞穴為主,如湧泉、太谿,照海,复溜、腎俞、關元、三陰交等。
腎陽不足
症見腰膝酸軟冷痛,畏寒肢涼,下肢尤甚;頭暈目眩,精神萎靡;性慾減退,男子可見陽痿早洩、滑精精冷,女子宮寒不孕、白帶清稀量多;或久瀉不止,完穀不化,五更泄瀉;或小便頻數清長,夜尿頻多,舌淡苔白滑,脈弱或沉遲無力,尺部尤甚。治宜溫補腎陽,益火之源,針灸並用,施以補法。以足少陰腎經穴、任督二脈及相關背俞穴為主,如太谿、复溜、氣海、關元、命門、腎俞、脾俞、三陰交等。
三焦病證治
三焦主持諸氣,司一身氣化,疏調水道,與水液代謝的代謝關係密切。其中,上焦主宣發、敷布;中焦主受納、運化;下焦主分清別濁。機體臟腑的功能活動,如氣血津液的運行輸布,水穀精微的消化吸收,水液的代謝等,都賴三焦氣化功能來維持。就其病理機製而言,三焦病變關鍵在於氣化功能失司,水道通調不利,以致水濕瀦留體內,氾濫為患。故臨床以肌膚鼓脹、腹滿、癃閉、水腫、胸痺、痔瘡、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小便不利等為主。
三焦虛寒
症見肌膚腫脹、腹中脹滿、小便不利或遺尿、失禁,糖尿病,盜汗,舌苔白滑,脈沉而弱。治宜溫通三焦,促進氣化。針灸並用,針用補法。以任脈腧穴和有關背俞穴為主。取穴:中脘、氣海、關元、陽池、太谿、足三里、三陰交、腎俞、三焦俞等。
三焦實熱
症見身熱口渴,氣逆喘促,肌膚腫脹,大便乾燥,便秘,小便不利,舌苔黃,脈滑數。治宜通利三焦、清熱行水。只針不灸,針用瀉法。以任脈、手少陽三焦經穴為主。取穴:中脘、中極、水分、石門、水道、陽池、支溝、陰陵泉、三陰交、委陽、足三里等。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