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醫道易以貫之系列之二十四 五疫之至相染易
中醫師 李秉信
天地之氣特有的五行屬性,和人體正氣作用疫病流行,會讓被感染者都具有相似癥狀。《內經》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具有侵犯特定臟器及多臟受累的特點,《溫疫論》載“蓋當時適有某氣專入某臟腑、某經絡,專發為某病。足見天地癘氣入侵人體循行方式,必然是有跡可循。
楊栗山認為:瘟疫與四時溫病有別,瘟疫為雜氣為病,疫邪多種多樣,侵襲一定臟腑組織而得某種疫病,“各隨其氣而發為諸疫”。這與現代醫學認為,某些病原體可選擇性侵犯某些臟器組織相吻合,這些見解在世界傳染病史上也居於領先地位。對於這種標靶器官的攻擊,是否能用中醫特有的氣動模型加以詮釋呢?
在臨床上我們可以看見,病人隨著病情發展,危重期易發生心、 肝、腎等多臟器損傷。可有潛伏期,吳又可指出“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邪不勝正,未能頓發”,可稍緩時間而發。具有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大條件《溫疫論》列舉疫氣的“盛行”“衰少”“不行”三種情況,闡明病原毒性強弱,是造成瘟疫流行程度不等的主要原因。
對人群則“毒氣所鐘有厚薄也”,說明受病與否與人群體質強弱有關,所謂“虛處受邪”。中醫病因,疫癘之氣傳染為感染一種特殊的致病物質,非一般所指的 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之邪。機體抗病能力的低下疫病流行之際,有人發病,有人不發病,主要取決於體質和正氣的強弱。
吳又可指出“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他還說“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說明自身的抗病能力,尤其是,自身免疫系統的啟動,對是否發病有重要影響。中醫的氣動模型,可以有效地啟動我們本身的元氣,和天地之間橫行的疫氣相抗衡。新冠肺炎流行於天地癘氣,疫氣特徵:大致可區分如下
濕
濕邪致病既可外感,亦可內生,亦可因干預過程而助濕,濕邪易阻遏氣機,導致其升降失常,可見胸悶脘痞,便溏腹瀉苔厚膩等癥。 熱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性肺炎在發病和發展過程中以發熱為主要特征,具有溫熱病性質,同時在發病過程中有熱邪燔灼呈陽熱之象及熱性升散易於耗氣傷津的病理表現。
毒
一方面是疫毒,為一種特殊的致病物質形成的致病因子,毒隨邪入,發病急驟,傳受迅速,極易導致喘促厥脫。一方面邪盛釀毒,浸淫臟腑,使之功能嚴重失調,甚則發生實質損害,內外毒邪互為交熾,影響病情的發展與轉歸。
虛
正氣虛,發病之初即有正氣虛,《內經》言“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發病之後,正氣尚盛,轉歸較好,反之則差。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性肺炎死亡病例看,以久病或年老之體為多。另一方面,病邪內羈,氣血津液受耗,容易致虛。
瘀
疫毒蘊結,血熱煎熬成瘀,王清任說“血受燒煉,其血必凝 ”(《 醫林改錯 》)。何廉臣也言“ 清火兼通瘀者,因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煎熬而成瘀”(《重訂廣溫熱論》)。同時邪熱灼傷陰液,陰液不足即可造成血液濃縮而運行遲滯成瘀,正如周學海說“津液為火灼竭,則血行愈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性肺炎過程中表現的微循環障礙及肺間質性病變等皆為瘀的表現。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天地之氣特有的五行屬性,和人體正氣作用疫病流行,會讓被感染者都具有相似癥狀。《內經》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具有侵犯特定臟器及多臟受累的特點,《溫疫論》載“蓋當時適有某氣專入某臟腑、某經絡,專發為某病。足見天地癘氣入侵人體循行方式,必然是有跡可循。
楊栗山認為:瘟疫與四時溫病有別,瘟疫為雜氣為病,疫邪多種多樣,侵襲一定臟腑組織而得某種疫病,“各隨其氣而發為諸疫”。這與現代醫學認為,某些病原體可選擇性侵犯某些臟器組織相吻合,這些見解在世界傳染病史上也居於領先地位。對於這種標靶器官的攻擊,是否能用中醫特有的氣動模型加以詮釋呢?
在臨床上我們可以看見,病人隨著病情發展,危重期易發生心、 肝、腎等多臟器損傷。可有潛伏期,吳又可指出“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邪不勝正,未能頓發”,可稍緩時間而發。具有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大條件《溫疫論》列舉疫氣的“盛行”“衰少”“不行”三種情況,闡明病原毒性強弱,是造成瘟疫流行程度不等的主要原因。
對人群則“毒氣所鐘有厚薄也”,說明受病與否與人群體質強弱有關,所謂“虛處受邪”。中醫病因,疫癘之氣傳染為感染一種特殊的致病物質,非一般所指的 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之邪。機體抗病能力的低下疫病流行之際,有人發病,有人不發病,主要取決於體質和正氣的強弱。
吳又可指出“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他還說“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說明自身的抗病能力,尤其是,自身免疫系統的啟動,對是否發病有重要影響。中醫的氣動模型,可以有效地啟動我們本身的元氣,和天地之間橫行的疫氣相抗衡。新冠肺炎流行於天地癘氣,疫氣特徵:大致可區分如下
濕
濕邪致病既可外感,亦可內生,亦可因干預過程而助濕,濕邪易阻遏氣機,導致其升降失常,可見胸悶脘痞,便溏腹瀉苔厚膩等癥。 熱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性肺炎在發病和發展過程中以發熱為主要特征,具有溫熱病性質,同時在發病過程中有熱邪燔灼呈陽熱之象及熱性升散易於耗氣傷津的病理表現。
毒
一方面是疫毒,為一種特殊的致病物質形成的致病因子,毒隨邪入,發病急驟,傳受迅速,極易導致喘促厥脫。一方面邪盛釀毒,浸淫臟腑,使之功能嚴重失調,甚則發生實質損害,內外毒邪互為交熾,影響病情的發展與轉歸。
虛
正氣虛,發病之初即有正氣虛,《內經》言“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發病之後,正氣尚盛,轉歸較好,反之則差。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性肺炎死亡病例看,以久病或年老之體為多。另一方面,病邪內羈,氣血津液受耗,容易致虛。
瘀
疫毒蘊結,血熱煎熬成瘀,王清任說“血受燒煉,其血必凝 ”(《 醫林改錯 》)。何廉臣也言“ 清火兼通瘀者,因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煎熬而成瘀”(《重訂廣溫熱論》)。同時邪熱灼傷陰液,陰液不足即可造成血液濃縮而運行遲滯成瘀,正如周學海說“津液為火灼竭,則血行愈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性肺炎過程中表現的微循環障礙及肺間質性病變等皆為瘀的表現。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