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三十九、懸鍾
【解剖】為短腓筋部,有前腓骨動脈與神經。
【部位】在外踝上三寸。
【主治】心腹脹滿、胃熱不食、喉痺、欬逆、頭痛、中風虛勞、頸項痛、手足不收、腰膝痛、腳氣、筋骨攣。
【摘要】《玉龍歌》:「凡患傴者補風池,瀉絕骨。」又:「寒溼腳氣不可熬,先鍼三里及陰交,再將絕骨穴兼刺,腫痛頓時立見消。」《席弘賦》:「腳氣膝腫鍼三里,懸鍾二陵三陰交。」《標幽賦》:「環跳懸鍾,華陀鍼躄足而立行。」《天星秘訣》:「足緩難行先絕骨,次鍼條口及衝陽。」《肘後歌》:「傷寒須補絕骨是,熱則絕骨瀉無憂。」《勝玉歌》:「踝跟骨痛灸崑崙,更有絕骨共丘墟。」《雜病穴法歌》:「兩足難移先懸鍾,條口復鍼能步履。」
【取法】從外踝上(去踝)三寸取之。
【鍼灸】鍼五分,灸五壯。
懸鐘
《白虎通.五行》云:「鐘,動也。」陽氣動於黃泉之下,動養萬物也,養生家稱為「黃鐘」。本穴位於下肢,而能兼治上焦各症,猶《易經》所謂:「乾德之隱,得時飛躍,發揮大用也。」又本經循人體兩側向下垂行,未及於足,有如懸象,故名「懸鐘」,又名「絕骨」。絕骨者,在脛腓二骨合並不著,中間隔絕之處,故名。此名之義,較懸鐘為顯,故後人呼絕骨者多,而喚懸鐘者少。本穴治腹脹、胃熱、胻膝、攣痛、足不收、咳逆、喉痹、頸項強、二便澀、手足不遂等症,循經以為治也。
【解剖】為短腓筋部,有前腓骨動脈與神經。
【部位】在外踝上三寸。
【主治】心腹脹滿、胃熱不食、喉痺、欬逆、頭痛、中風虛勞、頸項痛、手足不收、腰膝痛、腳氣、筋骨攣。
【摘要】《玉龍歌》:「凡患傴者補風池,瀉絕骨。」又:「寒溼腳氣不可熬,先鍼三里及陰交,再將絕骨穴兼刺,腫痛頓時立見消。」《席弘賦》:「腳氣膝腫鍼三里,懸鍾二陵三陰交。」《標幽賦》:「環跳懸鍾,華陀鍼躄足而立行。」《天星秘訣》:「足緩難行先絕骨,次鍼條口及衝陽。」《肘後歌》:「傷寒須補絕骨是,熱則絕骨瀉無憂。」《勝玉歌》:「踝跟骨痛灸崑崙,更有絕骨共丘墟。」《雜病穴法歌》:「兩足難移先懸鍾,條口復鍼能步履。」
【取法】從外踝上(去踝)三寸取之。
【鍼灸】鍼五分,灸五壯。
懸鐘
《白虎通.五行》云:「鐘,動也。」陽氣動於黃泉之下,動養萬物也,養生家稱為「黃鐘」。本穴位於下肢,而能兼治上焦各症,猶《易經》所謂:「乾德之隱,得時飛躍,發揮大用也。」又本經循人體兩側向下垂行,未及於足,有如懸象,故名「懸鐘」,又名「絕骨」。絕骨者,在脛腓二骨合並不著,中間隔絕之處,故名。此名之義,較懸鐘為顯,故後人呼絕骨者多,而喚懸鐘者少。本穴治腹脹、胃熱、胻膝、攣痛、足不收、咳逆、喉痹、頸項強、二便澀、手足不遂等症,循經以為治也。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