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醫道易以貫之系列之三 易之妙陰陽動靜
中醫師 李秉信
如同雙狹縫實驗得出來的結論,同一個波形,若是沒有一氣流行動態的形式,並且同時經過雙細縫,不可能有後續波形干涉節點,波峰和波谷。實驗的結果,給我們極大的啟發。本體在不斷變化過程當中,才會呈現兩面性的陰陽。本體一直在持續動態平衡,陰陽不斷地創造萬物。交互作用,就像是雙細縫的兩個正弦波一樣,會發生能量上的干涉,加強以及削減。
這些變化的拐點,都在節點上。雙狹縫實驗很輕易的說明,在平面上陰陽交錯的軌跡,都是有跡可循的。中國古代的醫聖,雖然不知道量子力學的理論,但是可以把波形作用的結果,表達得很清楚,自成一家之言。秋戰國時代,把這種由一而二的變化,用天地一氣,然一不能變化,必分而為二,始生變化,陰陽家由此而生。
所謂陰陽,不外一氣之動靜、屈伸、上下、往來。朱子於此盛稱橫渠「一故神,兩故化」之說:或問「一故神」。曰:「一是一箇道理,卻有兩端,用處不同。譬如陰陽: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所以神化無窮。」(1) 當我們把雙狹縫實驗模型套在這段文字上,朱熹想要表達的,不正是兩個正弦波波峯,波谷,及相互干涉的節點嗎?
再以朱子集北宋四子經典之語所成之《近思錄》所載為要:橫渠先生曰:氣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此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柔之始。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陰之濁。其感遇聚結為風雨、為霜雪。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燼,無非教也。(2) 在這段文字當中,敘述以陰陽交錯所架構的宇宙觀。
破題就說到,天地自然之一切不離「虛實動靜,陰陽剛柔」,而「氣」則為此一切種種之基本素材。氣之本然,無組織型態,尚不可聞見觸嗅,故以「坱然太虛」形容之。至於「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風雨霜雪、萬物萬化,則皆為此氣之「感遇聚結」,乃氣具組織構造後之面貌,更是一切變化的原因。
氣一旦成形,即非太虛無形之基本狀態。然凡具形質者必有生有滅,此生滅亦不過氣之變化聚散,蓋與《莊子・知北遊》「通天下一氣耳」之說相通。下面這一段文字更傳神,「只是畫夜運而無息者便是陰陽之兩端,其四邊散出紛擾者便是游氣,以生人物之萬殊。某常言正如麫磨相似,其四邊只管層層撒出。正如天地之氣, 運轉無已,只管層層生出人物。」(3)
朱子形容天地之生出萬物,有如麵磨。陰陽二氣,就像兩根麵桿,彼此相磨相盪,是以萬物生焉,其中間之階段, 即所謂游氣。這個游字是很講究的。「游」字為靈動之形容,游氣之為物。「紛擾」意指游氣之相磨相盪,所謂「游氣紛擾,合而成質者」蓋指氣化成質之過程。陰陽兩組正弦波的作用,蕩漾出整個天地。
量子力學完美波形的移動,是以正弦函數是,像是一條永無止境波浪線,不斷地蔓延下去。波形能夠不斷蕩漾,是在與能量的收放。從電磁學的角度來說,在波形移動的時候,振幅變大,波形在y軸上最大與最小值的差值變大;振幅A變小,則相反;角速度ω變大,則波形在X軸上收縮(波形變緊密);角速度ω變小,則波形在X軸上延展(波形變稀疏)。
我們可以看到,波形的角速度ω變大,則波形在X軸上收縮變小。角速度ω變小,則波形在X軸上延展變大。這樣的轉換,就是易道裡所說的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剝盡復至。當我們在思考,為什麼世態炎涼如此反覆的時候,一定要回歸一個最重要的本體,那就是動態平衡。這是一個很深的問句,什麼是易道裡的動態平衡呢?
為了延續本體動態陰陽的平衡,一氣流行最重要的變化點,就是節點處的能量收放。能量若不收放,動態平衡就無法綿延不絕。從正弦波永無止境不斷地放送,得到一個很重要的啟發。變化到了最大,能量釋放到至極,一定要把能量回收,否則,本體沒有繼續動態平衡的驅動力。同樣的道理,不變到了最極點,能量的累積已經到了最高峰,一定要釋放出來,否則沒有辦法持續的動態平衡。
習醫者須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的真常,更需瞭然於胸,紅塵之間上下起伏收放的無常;否則,永遠是學不完的方,參加不完的小班。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於《周易》。」《周易》重在講天道,《內經》重在講人道,天道涵蓋人道,人道體現天道。
所以張介賓提出了「醫易同原」「醫易相通」兩大命題,乃是期許中醫師講究天人之間,能量節點的合一。醫者養成素養在於易道,順勢而行,順天應人,深明本體和陰陽之間的收放之理,方能上醫醫國。天地變化之理,都能海容於心胸,念念分明。不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能順其自然。所謂信手拈來都是方,才不局限於東施效顰的醫匠,枉費老祖宗的浩瀚國學。
如同雙狹縫實驗得出來的結論,同一個波形,若是沒有一氣流行動態的形式,並且同時經過雙細縫,不可能有後續波形干涉節點,波峰和波谷。實驗的結果,給我們極大的啟發。本體在不斷變化過程當中,才會呈現兩面性的陰陽。本體一直在持續動態平衡,陰陽不斷地創造萬物。交互作用,就像是雙細縫的兩個正弦波一樣,會發生能量上的干涉,加強以及削減。
這些變化的拐點,都在節點上。雙狹縫實驗很輕易的說明,在平面上陰陽交錯的軌跡,都是有跡可循的。中國古代的醫聖,雖然不知道量子力學的理論,但是可以把波形作用的結果,表達得很清楚,自成一家之言。秋戰國時代,把這種由一而二的變化,用天地一氣,然一不能變化,必分而為二,始生變化,陰陽家由此而生。
所謂陰陽,不外一氣之動靜、屈伸、上下、往來。朱子於此盛稱橫渠「一故神,兩故化」之說:或問「一故神」。曰:「一是一箇道理,卻有兩端,用處不同。譬如陰陽: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所以神化無窮。」(1) 當我們把雙狹縫實驗模型套在這段文字上,朱熹想要表達的,不正是兩個正弦波波峯,波谷,及相互干涉的節點嗎?
再以朱子集北宋四子經典之語所成之《近思錄》所載為要:橫渠先生曰:氣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此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柔之始。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陰之濁。其感遇聚結為風雨、為霜雪。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燼,無非教也。(2) 在這段文字當中,敘述以陰陽交錯所架構的宇宙觀。
破題就說到,天地自然之一切不離「虛實動靜,陰陽剛柔」,而「氣」則為此一切種種之基本素材。氣之本然,無組織型態,尚不可聞見觸嗅,故以「坱然太虛」形容之。至於「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風雨霜雪、萬物萬化,則皆為此氣之「感遇聚結」,乃氣具組織構造後之面貌,更是一切變化的原因。
氣一旦成形,即非太虛無形之基本狀態。然凡具形質者必有生有滅,此生滅亦不過氣之變化聚散,蓋與《莊子・知北遊》「通天下一氣耳」之說相通。下面這一段文字更傳神,「只是畫夜運而無息者便是陰陽之兩端,其四邊散出紛擾者便是游氣,以生人物之萬殊。某常言正如麫磨相似,其四邊只管層層撒出。正如天地之氣, 運轉無已,只管層層生出人物。」(3)
朱子形容天地之生出萬物,有如麵磨。陰陽二氣,就像兩根麵桿,彼此相磨相盪,是以萬物生焉,其中間之階段, 即所謂游氣。這個游字是很講究的。「游」字為靈動之形容,游氣之為物。「紛擾」意指游氣之相磨相盪,所謂「游氣紛擾,合而成質者」蓋指氣化成質之過程。陰陽兩組正弦波的作用,蕩漾出整個天地。
量子力學完美波形的移動,是以正弦函數是,像是一條永無止境波浪線,不斷地蔓延下去。波形能夠不斷蕩漾,是在與能量的收放。從電磁學的角度來說,在波形移動的時候,振幅變大,波形在y軸上最大與最小值的差值變大;振幅A變小,則相反;角速度ω變大,則波形在X軸上收縮(波形變緊密);角速度ω變小,則波形在X軸上延展(波形變稀疏)。
我們可以看到,波形的角速度ω變大,則波形在X軸上收縮變小。角速度ω變小,則波形在X軸上延展變大。這樣的轉換,就是易道裡所說的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剝盡復至。當我們在思考,為什麼世態炎涼如此反覆的時候,一定要回歸一個最重要的本體,那就是動態平衡。這是一個很深的問句,什麼是易道裡的動態平衡呢?
為了延續本體動態陰陽的平衡,一氣流行最重要的變化點,就是節點處的能量收放。能量若不收放,動態平衡就無法綿延不絕。從正弦波永無止境不斷地放送,得到一個很重要的啟發。變化到了最大,能量釋放到至極,一定要把能量回收,否則,本體沒有繼續動態平衡的驅動力。同樣的道理,不變到了最極點,能量的累積已經到了最高峰,一定要釋放出來,否則沒有辦法持續的動態平衡。
習醫者須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的真常,更需瞭然於胸,紅塵之間上下起伏收放的無常;否則,永遠是學不完的方,參加不完的小班。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於《周易》。」《周易》重在講天道,《內經》重在講人道,天道涵蓋人道,人道體現天道。
所以張介賓提出了「醫易同原」「醫易相通」兩大命題,乃是期許中醫師講究天人之間,能量節點的合一。醫者養成素養在於易道,順勢而行,順天應人,深明本體和陰陽之間的收放之理,方能上醫醫國。天地變化之理,都能海容於心胸,念念分明。不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能順其自然。所謂信手拈來都是方,才不局限於東施效顰的醫匠,枉費老祖宗的浩瀚國學。
- 《語類》,卷九十八,頁 5。
- 朱子編,清江永集註:《近思錄集註》,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62 年,卷一, 頁 16。《近思錄》引橫渠之言,以本句為首。
- 《語類》,卷九十八,頁 1。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