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心經句解之十三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圓覺老人
【註解】:苦、集、滅、道即是四聖諦。苦:苦諦也。三界眾生在無限生死輪迴之中,被苦所迫。集:集諦也。瞭解苦是根本,是由貪嗔癡從身口意三惡業所集結而成。滅:謂能斷除貪、嗔、癡、三惡業,便能離苦而獲得解脫寂「滅」之樂。
道:道諦也。要離苦斷集,脫離貪嗔癡,以達寂滅之樂,就要靠修道,實踐八正道。無智:智是指六度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智慧」也。無的意思是要我們破除大乘菩薩的修行。無得:般若波羅蜜的妙諦,諸法諸相皆不可得。
【解釋】:觀世音菩薩破除了緣覺乘十二因緣法之後,接著又破除了小乘聲聞四聖諦的修行法門。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諦的修行法門,是生滅法,也不是究竟的。至於大乘菩薩的修行法六度波羅蜜,有智、有得、有分別,也要能捨,如果存有得有修證的念頭,還是不能達到無餘涅槃菩薩的境界。
【心得記要】:
1、 苦、集、滅、道,謂之四聖諦。這是小乘的修行法門,又稱聲聞乘。因為聞佛之聲教而開悟。
2、 苦諦者,世間有五種的苦:一、自身方面:疾病老死、飢渴疲勞、醜陋殘廢:等苦。二、內心方面:貪嗔癡慢、嫉妒怨恨、憂悲恐懼:等苦。三、外界方面如:水火雷電、寒暑風雨的襲擊,以及旱澇瘟疫、虎狼蛇蠍的毒害。四、人事方面:刀兵盜賊、威脅壓迫、嘲笑怒罵、毀謗仇恨、妒嫉失戀、拘禁刑罰、內憂外患…等。五、死後有墮落六道輪迴的可能。
3、 集諦者,貪嗔癡是世間痛苦的根本,不是天降、不是地生、不是佛賜、不是人與、而是自己所造出來的。因為三毒能招生死等苦,所以稱為集諦。
4、 滅諦者,即是滅掉貪嗔癡等三毒的惡業,滅去生死煩惱之苦,證得無餘涅槃寂「滅」之快樂,所以稱為滅諦。
5、 道諦者,即八正道也,這八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6、 世間畢竟是苦海,苦是從三毒招集而來,想要滅除三毒,達到寂滅解脫,安樂的方法,只有修道這一條路。
7、 無智亦無得,是上乘菩薩乘的修行法也要破除。
8、 智是般若正智,正是六度波羅蜜中最根本的「般若波羅蜜」,心經中以此代表六度。
9、 得者,就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也就是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0、 為甚麼「智」及「得」都要破除呢?因為有得即有失,修道不能著相。金剛經說「離一切相,是名菩薩」,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11、 修道法門,六祖慧能大師指出有四種:「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以上是心經所說無所得為最上乘的修行法門。
12、 心經裡面,觀世音菩薩一一破除修行的三執著、五蘊、十二因緣、十八界、四聖諦、八正道、六度般若波羅蜜及「智」、「得」的菩薩行都要破除,是要我們契入一佛乘,最上乘法,正是天道的修行法門。
【註解】:苦、集、滅、道即是四聖諦。苦:苦諦也。三界眾生在無限生死輪迴之中,被苦所迫。集:集諦也。瞭解苦是根本,是由貪嗔癡從身口意三惡業所集結而成。滅:謂能斷除貪、嗔、癡、三惡業,便能離苦而獲得解脫寂「滅」之樂。
道:道諦也。要離苦斷集,脫離貪嗔癡,以達寂滅之樂,就要靠修道,實踐八正道。無智:智是指六度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智慧」也。無的意思是要我們破除大乘菩薩的修行。無得:般若波羅蜜的妙諦,諸法諸相皆不可得。
【解釋】:觀世音菩薩破除了緣覺乘十二因緣法之後,接著又破除了小乘聲聞四聖諦的修行法門。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諦的修行法門,是生滅法,也不是究竟的。至於大乘菩薩的修行法六度波羅蜜,有智、有得、有分別,也要能捨,如果存有得有修證的念頭,還是不能達到無餘涅槃菩薩的境界。
【心得記要】:
1、 苦、集、滅、道,謂之四聖諦。這是小乘的修行法門,又稱聲聞乘。因為聞佛之聲教而開悟。
2、 苦諦者,世間有五種的苦:一、自身方面:疾病老死、飢渴疲勞、醜陋殘廢:等苦。二、內心方面:貪嗔癡慢、嫉妒怨恨、憂悲恐懼:等苦。三、外界方面如:水火雷電、寒暑風雨的襲擊,以及旱澇瘟疫、虎狼蛇蠍的毒害。四、人事方面:刀兵盜賊、威脅壓迫、嘲笑怒罵、毀謗仇恨、妒嫉失戀、拘禁刑罰、內憂外患…等。五、死後有墮落六道輪迴的可能。
3、 集諦者,貪嗔癡是世間痛苦的根本,不是天降、不是地生、不是佛賜、不是人與、而是自己所造出來的。因為三毒能招生死等苦,所以稱為集諦。
4、 滅諦者,即是滅掉貪嗔癡等三毒的惡業,滅去生死煩惱之苦,證得無餘涅槃寂「滅」之快樂,所以稱為滅諦。
5、 道諦者,即八正道也,這八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6、 世間畢竟是苦海,苦是從三毒招集而來,想要滅除三毒,達到寂滅解脫,安樂的方法,只有修道這一條路。
7、 無智亦無得,是上乘菩薩乘的修行法也要破除。
8、 智是般若正智,正是六度波羅蜜中最根本的「般若波羅蜜」,心經中以此代表六度。
9、 得者,就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也就是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0、 為甚麼「智」及「得」都要破除呢?因為有得即有失,修道不能著相。金剛經說「離一切相,是名菩薩」,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11、 修道法門,六祖慧能大師指出有四種:「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以上是心經所說無所得為最上乘的修行法門。
12、 心經裡面,觀世音菩薩一一破除修行的三執著、五蘊、十二因緣、十八界、四聖諦、八正道、六度般若波羅蜜及「智」、「得」的菩薩行都要破除,是要我們契入一佛乘,最上乘法,正是天道的修行法門。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