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道德經句解系列之二十二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李秉信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先把幾個關鍵字來解釋一下,後其身:把自己的名位權、財貨等等,處分上,必是先人而後己,絕不與天下爭其先。外其身:都是捨己為人的,是置自身的利害於度外,也就是忘掉了自我。無私:誠則無私,無人我、無私心、無相。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所以聖人看出天地、日、月這種無私偏。所以,聖人說效法天地,一旦聖人要學天地,他就知道天地的心,天地就是無私心,天無私覆的德,地無私載的德,日、月無私照的德,這是天地的德,天地這樣的無私,這樣的犧牲奉獻,所以他的德很大。
從天地的運行,我們深深體會到,德越大,他的生命會越久。聖人看到天地這樣的德,所以聖人學天地的德,學天地的德就會成就天地的德。因此,聖人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也學著天地一樣,將自己的事放在後面,將別人的事放在前面。
他雖然將自己置之度外,但是他的真我,反而永久長存,這就是聖人他沒有私心,反而成就他的偉大,而且等他身體死了以後,他的靈性永遠超脫三界,不再受六道輪迴之苦,還受到後人的敬仰,這就是他沒有私心,而且得到了好處。
今天我們修道,一切所作所為合乎天,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什麼是後其身?就是謙讓退藏,把苦樂、利衰、毀譽、自身的成敗利害,置之身後,全部放在後面。有一句話說:「愈能放得下,就愈能抱得住,愈是抓得緊,愈是丟得快。」
今天修行的行者,要仿效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不要怕說出我被遺落、被傷身,你越退讓、越謙卑,大家會更尊敬你。你不邀功,功勞給別人,過錯自己承擔,你是聖人,所以說:聖人是要挑盡天下人的痛苦,錯誤自己承擔,好處給別人,你能一直為別人設想,這就是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就是不為自身利害、得失。外其身:也就是說忘我,沒有你的存在,忘掉自我。曾經有一位學長說他的師父很慈悲,說徒弟如果有犯錯,師父從來不指責,並對犯錯的徒弟說:「哎呀!我要懺悔,我要回去懺悔,同修的過錯,師父全部帶走,要去懺悔。」
聽了這些話,他們同修的內心感到負擔太重了。他對師父說:「師父你責備我好了,你罵我幾句反而輕鬆,反而好過。」師父說:「我沒有資格罵你,我有資格回去好好的懺過,為徒弟的過失去懺過。」所以聖人挑盡天下人的痛苦,因為聖人以他們的徒弟為本體。
他們的師父從來不罵人,他說:「我沒有資格罵你們,你們的錯就是我的錯,我無德啊!」師父認為自己沒有德行,沒有把各位帶好,所以要回去懺悔。師父的本體是徒弟,天地的本體是萬物;萬物各遂其生,生生不息,故天長地久。
那麼聖人呢?他的本體是眾生,眾生能夠堅守崗位,好好的去修道,那聖人就死而不亡者壽。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聖人挑起天下人的痛苦,非以其無私耶。聖人不是沒有私心,即使有,聖人的私心就是悔過跟道德,就是道德的充實。如何去培育道德,為眾生來擔過,為自己來懺悔,這個就是私啊!故能成其私,因為他有這個私心,就成為萬人的敬仰。
華嶽不自高,無拳石之不容,故能成其高大;江河不自滿,無細流之不納,故能成其淵深。我們講無私,一定要套進自性。道體是永恆,道用無窮,道不是私人的,道是天下公器,是大家所共有的。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道是萬物之中最精微奧妙的東西,善人經常視為修身養命的至寶,就是不善的人,他也會依賴道,來保障自己,所以道不能任人佔有它,因為道是天下的公器。莊子說:天地包容,承載萬物,沒任何的私心,所以說覆載萬物的道何其偉大,君子若不拋棄主見是體會不出的,抱無為的態度去做,便稱為「天」。
以無為的言辭來表達,稱作「德」,愛人無私,施恩萬物,叫做「仁」。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先把幾個關鍵字來解釋一下,後其身:把自己的名位權、財貨等等,處分上,必是先人而後己,絕不與天下爭其先。外其身:都是捨己為人的,是置自身的利害於度外,也就是忘掉了自我。無私:誠則無私,無人我、無私心、無相。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所以聖人看出天地、日、月這種無私偏。所以,聖人說效法天地,一旦聖人要學天地,他就知道天地的心,天地就是無私心,天無私覆的德,地無私載的德,日、月無私照的德,這是天地的德,天地這樣的無私,這樣的犧牲奉獻,所以他的德很大。
從天地的運行,我們深深體會到,德越大,他的生命會越久。聖人看到天地這樣的德,所以聖人學天地的德,學天地的德就會成就天地的德。因此,聖人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也學著天地一樣,將自己的事放在後面,將別人的事放在前面。
他雖然將自己置之度外,但是他的真我,反而永久長存,這就是聖人他沒有私心,反而成就他的偉大,而且等他身體死了以後,他的靈性永遠超脫三界,不再受六道輪迴之苦,還受到後人的敬仰,這就是他沒有私心,而且得到了好處。
今天我們修道,一切所作所為合乎天,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什麼是後其身?就是謙讓退藏,把苦樂、利衰、毀譽、自身的成敗利害,置之身後,全部放在後面。有一句話說:「愈能放得下,就愈能抱得住,愈是抓得緊,愈是丟得快。」
今天修行的行者,要仿效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不要怕說出我被遺落、被傷身,你越退讓、越謙卑,大家會更尊敬你。你不邀功,功勞給別人,過錯自己承擔,你是聖人,所以說:聖人是要挑盡天下人的痛苦,錯誤自己承擔,好處給別人,你能一直為別人設想,這就是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就是不為自身利害、得失。外其身:也就是說忘我,沒有你的存在,忘掉自我。曾經有一位學長說他的師父很慈悲,說徒弟如果有犯錯,師父從來不指責,並對犯錯的徒弟說:「哎呀!我要懺悔,我要回去懺悔,同修的過錯,師父全部帶走,要去懺悔。」
聽了這些話,他們同修的內心感到負擔太重了。他對師父說:「師父你責備我好了,你罵我幾句反而輕鬆,反而好過。」師父說:「我沒有資格罵你,我有資格回去好好的懺過,為徒弟的過失去懺過。」所以聖人挑盡天下人的痛苦,因為聖人以他們的徒弟為本體。
他們的師父從來不罵人,他說:「我沒有資格罵你們,你們的錯就是我的錯,我無德啊!」師父認為自己沒有德行,沒有把各位帶好,所以要回去懺悔。師父的本體是徒弟,天地的本體是萬物;萬物各遂其生,生生不息,故天長地久。
那麼聖人呢?他的本體是眾生,眾生能夠堅守崗位,好好的去修道,那聖人就死而不亡者壽。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聖人挑起天下人的痛苦,非以其無私耶。聖人不是沒有私心,即使有,聖人的私心就是悔過跟道德,就是道德的充實。如何去培育道德,為眾生來擔過,為自己來懺悔,這個就是私啊!故能成其私,因為他有這個私心,就成為萬人的敬仰。
華嶽不自高,無拳石之不容,故能成其高大;江河不自滿,無細流之不納,故能成其淵深。我們講無私,一定要套進自性。道體是永恆,道用無窮,道不是私人的,道是天下公器,是大家所共有的。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道是萬物之中最精微奧妙的東西,善人經常視為修身養命的至寶,就是不善的人,他也會依賴道,來保障自己,所以道不能任人佔有它,因為道是天下的公器。莊子說:天地包容,承載萬物,沒任何的私心,所以說覆載萬物的道何其偉大,君子若不拋棄主見是體會不出的,抱無為的態度去做,便稱為「天」。
以無為的言辭來表達,稱作「德」,愛人無私,施恩萬物,叫做「仁」。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