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醫道易治系統模型博士論文系列之十四 中醫氣動論:一陰一陽之謂道
中醫師 李秉信
架構中醫基礎理論最核心骨幹,就是陰陽的變化。<易經>從氣動的角度來看,就是我們琅琅上口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理乘氣機以出入,一陰一陽。氣之散殊,即太極之理,各足而富有者也。順其勢,中醫診斷可以觀察的角度為氣之迭運,即太極之理流行而日新者也,故謂之道。
氣的流動在於繼,就是接續不息之意。天地之氣運作如此,人體之氣運作,也是如此。聖人把氣的運作,寫成經典。《書》言帝降,《中庸》言天命。氣之方行,正所降所命之時,人物之所公共之者也。此指人物未生,造化流行上言之。
氣機的流動,蓋靜之終,動之始,靜極復動則貞,而又繼之以元,元乃善之長,此繼之者所以善也。以其天命之本體,不雜于形氣之私,故曰善。成,是凝成有主之意,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乃人物所各足之者也。因物物各得其太極無妄之理,不相假借,故曰性。見,發見也。仁者知者即君子。
此一陰一陽之道,若以天人賦受之界言之,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此所以謂之道也。此一陰一陽之道,若以天地言之,自其氣之噓也,則自內而外,顯諸其仁。自其氣之吸也,則自外而內,藏諸其用。然天地無心而成化,雖鼓萬物出入之機,而不與聖人同憂,此所以盛德大業不可復加也。富有日新,乃德業之實,此一陰一陽之道,在天地者也。
天地之氣和人體之氣的交錯,是中醫基礎理論的精華所在。不在於定格的靜態平衡,乃在於陰陽交錯不斷相續動態平衡,才能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以其理之當然而言曰道,以其道之不測而言謂之神,非道外有神也,此一陰一陽之道。
中醫的奧妙之理,若以易論之,陽生陰,陰生陽,消息盈虛,始終代謝,其變無窮。此則一陰一陽之道在易書,易之所由名者此也。聖人作易之初,不過此陰陽二畫。古代和現代的醫家,若能夠精確的掌握,生生不息的循環狀態,自然可以借天地之正氣,治療人體的病氣。更把自己的生理狀態,融入天地的循環之理,才能夠提升自身免疫力,治療未病。
醫者須對陰陽有更深的體會,才能夠陰中取陽,陽中引陰,運用自如。然乾本陽,而名為乾者,以其健而成象,故謂之乾。坤本陰,而名為坤者,以其順而效法,故謂之坤。此則一陰一陽之道在卦者也。故究極此一陰一陽之數以知來,則謂之占,詳通其一陰一陽之變以行事,則謂之事,此則一陰一陽之道在卜筮者也。
自古醫者即巫者,巫者即筮者,其精妙在於,若其兩在不測,則謂之神,蓋此一陰一陽之道,其見之于人,則謂之仁知,見之于天地,則謂之德業,見之于易,則謂之乾坤占事,人皆得而測之。惟言陽矣,而陽之中未常無陰,言陰矣,而陰之中未常無陽,兩在不測,則非天下之至神,不能與于此矣,故又以神贊之。
人體和天地之氣相合,為養生之道,和天地之氣相逆,則為疫病纏身。然而,相合相逆之理,全然在於一陰一陽之道。相關的內容,將在本篇論文,逐一討論之。然而,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句,新冠病毒肆虐之際,在相同曝露的環境之下,為什麼有的人染病,有的人卻可以倖免呢?其間的道理,只是在於天人之間陰陽氣的相配合及相悖逆。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架構中醫基礎理論最核心骨幹,就是陰陽的變化。<易經>從氣動的角度來看,就是我們琅琅上口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理乘氣機以出入,一陰一陽。氣之散殊,即太極之理,各足而富有者也。順其勢,中醫診斷可以觀察的角度為氣之迭運,即太極之理流行而日新者也,故謂之道。
氣的流動在於繼,就是接續不息之意。天地之氣運作如此,人體之氣運作,也是如此。聖人把氣的運作,寫成經典。《書》言帝降,《中庸》言天命。氣之方行,正所降所命之時,人物之所公共之者也。此指人物未生,造化流行上言之。
氣機的流動,蓋靜之終,動之始,靜極復動則貞,而又繼之以元,元乃善之長,此繼之者所以善也。以其天命之本體,不雜于形氣之私,故曰善。成,是凝成有主之意,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乃人物所各足之者也。因物物各得其太極無妄之理,不相假借,故曰性。見,發見也。仁者知者即君子。
此一陰一陽之道,若以天人賦受之界言之,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此所以謂之道也。此一陰一陽之道,若以天地言之,自其氣之噓也,則自內而外,顯諸其仁。自其氣之吸也,則自外而內,藏諸其用。然天地無心而成化,雖鼓萬物出入之機,而不與聖人同憂,此所以盛德大業不可復加也。富有日新,乃德業之實,此一陰一陽之道,在天地者也。
天地之氣和人體之氣的交錯,是中醫基礎理論的精華所在。不在於定格的靜態平衡,乃在於陰陽交錯不斷相續動態平衡,才能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以其理之當然而言曰道,以其道之不測而言謂之神,非道外有神也,此一陰一陽之道。
中醫的奧妙之理,若以易論之,陽生陰,陰生陽,消息盈虛,始終代謝,其變無窮。此則一陰一陽之道在易書,易之所由名者此也。聖人作易之初,不過此陰陽二畫。古代和現代的醫家,若能夠精確的掌握,生生不息的循環狀態,自然可以借天地之正氣,治療人體的病氣。更把自己的生理狀態,融入天地的循環之理,才能夠提升自身免疫力,治療未病。
醫者須對陰陽有更深的體會,才能夠陰中取陽,陽中引陰,運用自如。然乾本陽,而名為乾者,以其健而成象,故謂之乾。坤本陰,而名為坤者,以其順而效法,故謂之坤。此則一陰一陽之道在卦者也。故究極此一陰一陽之數以知來,則謂之占,詳通其一陰一陽之變以行事,則謂之事,此則一陰一陽之道在卜筮者也。
自古醫者即巫者,巫者即筮者,其精妙在於,若其兩在不測,則謂之神,蓋此一陰一陽之道,其見之于人,則謂之仁知,見之于天地,則謂之德業,見之于易,則謂之乾坤占事,人皆得而測之。惟言陽矣,而陽之中未常無陰,言陰矣,而陰之中未常無陽,兩在不測,則非天下之至神,不能與于此矣,故又以神贊之。
人體和天地之氣相合,為養生之道,和天地之氣相逆,則為疫病纏身。然而,相合相逆之理,全然在於一陰一陽之道。相關的內容,將在本篇論文,逐一討論之。然而,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句,新冠病毒肆虐之際,在相同曝露的環境之下,為什麼有的人染病,有的人卻可以倖免呢?其間的道理,只是在於天人之間陰陽氣的相配合及相悖逆。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