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經上經心法提要之三 先天後天卦象易理和合
李秉信
數字在易道中, 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繋辭中,關於數,分為三類。
(1)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說以成變化,而形鬼神也。
(2)大衍之數,即掩蓍之數。繋辭傳:【大衍五十,共用四十有九。分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3)陰陽老少之數:揲蓍時,得【七】【九】【八】【六】四數。七為少陽,九為老陽,八為少陰,六為老陰,故六十四卦,陽乾用【九】,陰坤用【六】。漢之術數家謂:【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又謂:【易一陰與一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為九,陰變八為六。變與不變,合之皆為十五。故術數家又謂【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宋朝談易所言之【數】更多。
易之文, 非常文簡義深。
(1):卦辭:文王作,如【乾】卦之辭為【乾,元,亨,利,貞】。
(2):爻辭:周公作,如【乾】卦之初爻為【潛龍勿用】。
卦辭:爻辭皆成於周初,文王至成王之間。乃為筮占時,吉,凶,悔,吝,之斷語,故文句簡約直接。六十四卦之卦辭 爻辭,總共僅三千餘字,是為【經】。
(3):十翼:翼如鳥之有翼,乃輔佐【經】者。為孔子及其門下弟子,以後之學易所作,乃就【經】之【卦】【爻】發揮已經之哲學理論,故理趣幽深,稱之為【傳】。
秦以前,經,傳分離,未遭秦火者,僅【經】。西漢末年,費直開始以【傳】解【經】乃將【傳】附於【經】之後。復經鄭玄及王弼等之提倡,乃成為以傳附經,直至今日之易經流行本, 自史記起, 凡引易傳之語, 僅標明「易曰」。
(一):河圖洛書之爭論
河圖洛書之記載,如論語書經及管子等,皆曾提及,但是皆一語帶過。甚至禮記及以後之白虎通義,亦如此。至於世傳。【河圖】為黃河之圖,伏義因之作八卦。【洛書】乃洛水之圖,而成夏禹治水之【洪範】。只是人言亦言,從無定論。圖,書,正式成為學說,乃起自陳傳。陳乃五代末宋初人士。為道士,亦為道教學者,熟讀經史,舉進士不第。生年無考,死於989年。柴世宗,數度微度微召不赴,宋太宗時兩度應詔入朝。
太宗甚為器重,尊之為希夷先生,(老子:【視之不見名曰希,聽之不聞名曰夷】)對於易學之著作,有【易龍圖】【無極圖】【太極圖】【先天圖】等,留傳後世。 於道教之導養還丹,著有【指玄騙】【入室還 丹】等。現存流通之【河圖】【洛書】即其二十一幅之【易龍圖】中之二幅。其【先天圖】則存於朱熹【周易本義】之卷首,及另外四圖。陳博解易之特點,為利用圖之形式。
邵伯溫(邵康節之子)曾謂【希夷易學,不煩文字解說,止有圖寓陰陽之數,與卦之生變】。此亦同於道家傳統用圖式說明煉丹之過程。實則在唐朝已有用易卦象以說明煉丹之做法。但陳博非易學圖書派之首創者,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謂:漢儒言易,多主象數,至宋,數之中復歧出圖書一派。而創者為宋之劉牧,其后則有邵雍。(康節)二人皆與陳博之說有關聯,唯以陳博乃以易圖,主要在說明煉丹之術。邵雖較劉更有名影響後世者更大,但劉在邵之前,故四庫提要稱劉牧為圖書派之首創者。
劉牧與邵雍雖皆為圖書派重要人物,但二人對於河圖,洛書之區別意見完全相反。劉以【九】數為河圖,以【十】為洛書。邵則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現在流行之書與圖皆依邵說。邵雍謚康節,北宋著名易學家,理學家,與周敦頤,程灏,程頤,張載,史稱為【北宋五子】。邵與司馬光,呂公望等,過從甚密。著有【黃極經世書】,原書早失,其【觀物內篇】【觀物外篇】之主要內容,靠後人之整理及注釋得以保存。其天易學。
先天易即指伏義所昼之八卦易。後天易,係指文王所演之六十四卦易,亦即現在流通之周易經文。邵氏對經文之解釋不感興趣,其特點在【數】乃將陳博易學在數學方面大力發展。其所著之【皇圖經世】即試圖以象數學概括宇宙間一起,并對未來加以預測,易學家對邵氏易褒貶不一,但影響及後世者甚大。南宋蔡元定稱之為【秦漢以來,一人而已】,朱熹亦極為推崇。
數字在易道中, 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繋辭中,關於數,分為三類。
(1)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說以成變化,而形鬼神也。
(2)大衍之數,即掩蓍之數。繋辭傳:【大衍五十,共用四十有九。分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3)陰陽老少之數:揲蓍時,得【七】【九】【八】【六】四數。七為少陽,九為老陽,八為少陰,六為老陰,故六十四卦,陽乾用【九】,陰坤用【六】。漢之術數家謂:【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又謂:【易一陰與一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為九,陰變八為六。變與不變,合之皆為十五。故術數家又謂【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宋朝談易所言之【數】更多。
易之文, 非常文簡義深。
(1):卦辭:文王作,如【乾】卦之辭為【乾,元,亨,利,貞】。
(2):爻辭:周公作,如【乾】卦之初爻為【潛龍勿用】。
卦辭:爻辭皆成於周初,文王至成王之間。乃為筮占時,吉,凶,悔,吝,之斷語,故文句簡約直接。六十四卦之卦辭 爻辭,總共僅三千餘字,是為【經】。
(3):十翼:翼如鳥之有翼,乃輔佐【經】者。為孔子及其門下弟子,以後之學易所作,乃就【經】之【卦】【爻】發揮已經之哲學理論,故理趣幽深,稱之為【傳】。
秦以前,經,傳分離,未遭秦火者,僅【經】。西漢末年,費直開始以【傳】解【經】乃將【傳】附於【經】之後。復經鄭玄及王弼等之提倡,乃成為以傳附經,直至今日之易經流行本, 自史記起, 凡引易傳之語, 僅標明「易曰」。
(一):河圖洛書之爭論
河圖洛書之記載,如論語書經及管子等,皆曾提及,但是皆一語帶過。甚至禮記及以後之白虎通義,亦如此。至於世傳。【河圖】為黃河之圖,伏義因之作八卦。【洛書】乃洛水之圖,而成夏禹治水之【洪範】。只是人言亦言,從無定論。圖,書,正式成為學說,乃起自陳傳。陳乃五代末宋初人士。為道士,亦為道教學者,熟讀經史,舉進士不第。生年無考,死於989年。柴世宗,數度微度微召不赴,宋太宗時兩度應詔入朝。
太宗甚為器重,尊之為希夷先生,(老子:【視之不見名曰希,聽之不聞名曰夷】)對於易學之著作,有【易龍圖】【無極圖】【太極圖】【先天圖】等,留傳後世。 於道教之導養還丹,著有【指玄騙】【入室還 丹】等。現存流通之【河圖】【洛書】即其二十一幅之【易龍圖】中之二幅。其【先天圖】則存於朱熹【周易本義】之卷首,及另外四圖。陳博解易之特點,為利用圖之形式。
邵伯溫(邵康節之子)曾謂【希夷易學,不煩文字解說,止有圖寓陰陽之數,與卦之生變】。此亦同於道家傳統用圖式說明煉丹之過程。實則在唐朝已有用易卦象以說明煉丹之做法。但陳博非易學圖書派之首創者,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謂:漢儒言易,多主象數,至宋,數之中復歧出圖書一派。而創者為宋之劉牧,其后則有邵雍。(康節)二人皆與陳博之說有關聯,唯以陳博乃以易圖,主要在說明煉丹之術。邵雖較劉更有名影響後世者更大,但劉在邵之前,故四庫提要稱劉牧為圖書派之首創者。
劉牧與邵雍雖皆為圖書派重要人物,但二人對於河圖,洛書之區別意見完全相反。劉以【九】數為河圖,以【十】為洛書。邵則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現在流行之書與圖皆依邵說。邵雍謚康節,北宋著名易學家,理學家,與周敦頤,程灏,程頤,張載,史稱為【北宋五子】。邵與司馬光,呂公望等,過從甚密。著有【黃極經世書】,原書早失,其【觀物內篇】【觀物外篇】之主要內容,靠後人之整理及注釋得以保存。其天易學。
先天易即指伏義所昼之八卦易。後天易,係指文王所演之六十四卦易,亦即現在流通之周易經文。邵氏對經文之解釋不感興趣,其特點在【數】乃將陳博易學在數學方面大力發展。其所著之【皇圖經世】即試圖以象數學概括宇宙間一起,并對未來加以預測,易學家對邵氏易褒貶不一,但影響及後世者甚大。南宋蔡元定稱之為【秦漢以來,一人而已】,朱熹亦極為推崇。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