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二十四 經脈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李秉信
十二經脈對稱地分佈於人體的兩側,分別循行於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每一經脈分別屬於一個臟或一個腑。因此,十二經脈中每一經脈的名稱,包括手或足、陰或陽、臟或腑三個部分。手經行於上肢,足經行於下肢;陰經行於四肢內側,屬臟,陽經行於四肢外側,屬腑。
陰經(屬臟), 陽經(屬腑),循行部位,陰經行於內側,陽經行於外側。手太陰肺經,陽明大腸經循行走向上肢前緣。手厥陰心包經及手少陽三焦經,循行走向是在手的中線。手少陰心經及手太陽小腸經,循行走向是在手的後緣。足太陰脾經,以及足陽明胃經是在下肢前緣。足厥陰肝經及足 少陽膽經,是在足的中線。足少陰腎經及足太陽膀胱經,是在足的後緣。
注: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經在前緣、脾經在中線。至內踝上八寸交叉之後,脾經在前緣,肝經在中線。
十二經脈走向、交接、分佈、表里關系,流注次序,走向和交接規律,都有一定的次序。換句話說,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規律的,而不是隨意流行的。 《靈樞•逆順肥瘦篇》說:“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即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陰經。這樣就構成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靈樞•營衛生會》)的循環徑路。
手三陽經止於頭部,足三陽經起於頭部,,手三陽與足三陽在頭面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除了頭以外,在身體分佈規律,也是有一定的次序。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佈(循行部位),也有一定陰陽五行相續的規律。
即:在四肢部,陰經分佈在內側面,陽經分佈在外側面。內側分三陰,外側分三陽。大體上,太陰、陽明在前緣,少陰、太陽在後緣,厥陰、少陽在中線。在頭面部,陽明經行於面部、額部;太陽經行於面頰、頭頂及頭後部;少陽經行於頭側部。
在軀幹部,手三陽經行於肩胛部;足三陽經則陽明經行於前(胸、腹面),太陽經行於後(背面),少陽經行於側面。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均行於腹面。循行於腹面的經脈,自內向外的順序為足少陰、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
表里關系是經脈巡行,很重要的規則。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合成六對“表里相合”關係。 《素問•血氣形志篇》說:“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
相為表裡的兩條經脈,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分別循行於四肢內外兩個側面的相對位置。(足厥陰肝經,與足太陰脾經在下肢內踝上八寸處交叉後,變換前後位置:足太陰在前緣,足厥陰在中線),分別絡屬於相為表裡的臟腑。(足太陽屬膀胱絡腎,足少陰屬腎絡膀胱)。
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不僅由於相為表裡的兩條經脈的銜接而加強了聯繫,而且由於相互絡屬於同一臟腑,因而使相為表裡的一臟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也可相互影響。如脾主運化、升清,胃主受納、降濁;心火可下移小腸等等。在治療上,相為表裡的兩條經脈的俞穴可交叉使用,如肺經的穴位可用以治療大腸或大腸經的疾病。
流注次序十二經脈分佈在人體內外,經脈中的氣血運行是循環貫注的,即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再傳至手太陰肺經,首尾相貫,如環無端。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十二經脈對稱地分佈於人體的兩側,分別循行於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每一經脈分別屬於一個臟或一個腑。因此,十二經脈中每一經脈的名稱,包括手或足、陰或陽、臟或腑三個部分。手經行於上肢,足經行於下肢;陰經行於四肢內側,屬臟,陽經行於四肢外側,屬腑。
陰經(屬臟), 陽經(屬腑),循行部位,陰經行於內側,陽經行於外側。手太陰肺經,陽明大腸經循行走向上肢前緣。手厥陰心包經及手少陽三焦經,循行走向是在手的中線。手少陰心經及手太陽小腸經,循行走向是在手的後緣。足太陰脾經,以及足陽明胃經是在下肢前緣。足厥陰肝經及足 少陽膽經,是在足的中線。足少陰腎經及足太陽膀胱經,是在足的後緣。
注: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經在前緣、脾經在中線。至內踝上八寸交叉之後,脾經在前緣,肝經在中線。
十二經脈走向、交接、分佈、表里關系,流注次序,走向和交接規律,都有一定的次序。換句話說,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規律的,而不是隨意流行的。 《靈樞•逆順肥瘦篇》說:“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即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陰經。這樣就構成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靈樞•營衛生會》)的循環徑路。
手三陽經止於頭部,足三陽經起於頭部,,手三陽與足三陽在頭面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除了頭以外,在身體分佈規律,也是有一定的次序。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佈(循行部位),也有一定陰陽五行相續的規律。
即:在四肢部,陰經分佈在內側面,陽經分佈在外側面。內側分三陰,外側分三陽。大體上,太陰、陽明在前緣,少陰、太陽在後緣,厥陰、少陽在中線。在頭面部,陽明經行於面部、額部;太陽經行於面頰、頭頂及頭後部;少陽經行於頭側部。
在軀幹部,手三陽經行於肩胛部;足三陽經則陽明經行於前(胸、腹面),太陽經行於後(背面),少陽經行於側面。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均行於腹面。循行於腹面的經脈,自內向外的順序為足少陰、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
表里關系是經脈巡行,很重要的規則。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合成六對“表里相合”關係。 《素問•血氣形志篇》說:“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
相為表裡的兩條經脈,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分別循行於四肢內外兩個側面的相對位置。(足厥陰肝經,與足太陰脾經在下肢內踝上八寸處交叉後,變換前後位置:足太陰在前緣,足厥陰在中線),分別絡屬於相為表裡的臟腑。(足太陽屬膀胱絡腎,足少陰屬腎絡膀胱)。
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不僅由於相為表裡的兩條經脈的銜接而加強了聯繫,而且由於相互絡屬於同一臟腑,因而使相為表裡的一臟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也可相互影響。如脾主運化、升清,胃主受納、降濁;心火可下移小腸等等。在治療上,相為表裡的兩條經脈的俞穴可交叉使用,如肺經的穴位可用以治療大腸或大腸經的疾病。
流注次序十二經脈分佈在人體內外,經脈中的氣血運行是循環貫注的,即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再傳至手太陰肺經,首尾相貫,如環無端。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