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先天業力病系列之四十五 胃納腐熟水穀後天之本
李秉信
胃病論治,胃主受納、腐熟水穀,被譽為“後天之本”“五臟六腑之海”。其性喜濕惡燥,以降為順。 《靈樞·本輸》言:“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可見胃的病證除胃之外還包含有腸道症狀。凡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飢飽失常、辛辣刺激所導致的疾病,都可以影響到胃的和降功能,引發胃痛、胃脹、噁心、嘔吐、噯腐吞酸、呃逆等疾病。
筆者將臨床上,常見的幾個和脾胃有關先天業力病症候及治療,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食滯傷胃
症見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噁心嘔吐,噯腐吞酸,舌苔厚膩,脈滑。治宜消食導滯,和胃降逆。針用瀉法,只針不灸。穴取足陽明胃經、任脈穴和胃的俞募穴為主,如中脘、天樞、氣海、梁丘、梁門、足三里、內關、公孫等。
胃寒偏盛
症見胃脘冷痛,喜溫喜按,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嘔吐清水痰涎,舌苔白滑,脈沉緊。治宜溫中散寒,和胃止痛,針灸並用,平補平瀉。穴取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任脈穴為主,如中脘、氣海、天樞、足三里、三陰交、梁門等。
胃熱熾盛
症見胃脘灼痛,吞酸嘈雜,消谷善飢,口渴飲冷,口臭,大便臭穢,便秘,牙齦腫痛或出血,舌紅苔黃,脈洪大滑數。治宜清泄胃熱,只針不灸,針用瀉法。穴取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如合谷、曲池、內庭、足三里、中脘、天樞等。
胃陰不足
症見胃脘嘈雜,乾嘔呃逆,飢而不欲飲食,口乾舌燥,大便乾,小便短少色黃,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養胃陰,養胃生津。針用補法。穴取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穴及胃的俞募穴為主,如合谷、曲池、中脘、太谿、金津玉液、廉泉、內關、足三里等。
脾病證治
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脾性喜燥惡濕,“脾以升為健”。脾的功能為統血,主四肢肌肉。故其病變多以運化失常,血不歸經,及四肢的沉重、腫脹、無力為主。
脾氣虛弱
症見食少納呆,腹脹,便溏,腹瀉,面色無華或萎黃,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弱。治宜補中益氣,針用補法,針灸並用。穴取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如太白、足三里、三陰交、脾俞、陰陵泉、胃俞。
脾陽不足
症見腹痛綿綿作痛,喜暖喜按,得溫痛減,遇寒加劇,腹瀉,小便清稀,肢體不溫或水腫,舌淡苔白,脈沉池無力。治宜溫補脾陽,針用補法,針灸並用。穴取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任脈穴為主,如太白、三陰交、陰陵泉、關元、氣海、脾俞、胃俞等。
濕熱蘊脾
症見腹脹,納差,不喜油膩,噁心嘔吐,口渴不欲飲水,身體困重,頭重如蒙,大便不爽,小便黃,舌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利濕熱,祛濕醒脾,針用瀉法,只針不灸。穴取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穴為主,如太白、商丘、三陰交、陰陵泉、太衝、章門、期門、足三里等。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胃病論治,胃主受納、腐熟水穀,被譽為“後天之本”“五臟六腑之海”。其性喜濕惡燥,以降為順。 《靈樞·本輸》言:“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可見胃的病證除胃之外還包含有腸道症狀。凡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飢飽失常、辛辣刺激所導致的疾病,都可以影響到胃的和降功能,引發胃痛、胃脹、噁心、嘔吐、噯腐吞酸、呃逆等疾病。
筆者將臨床上,常見的幾個和脾胃有關先天業力病症候及治療,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食滯傷胃
症見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噁心嘔吐,噯腐吞酸,舌苔厚膩,脈滑。治宜消食導滯,和胃降逆。針用瀉法,只針不灸。穴取足陽明胃經、任脈穴和胃的俞募穴為主,如中脘、天樞、氣海、梁丘、梁門、足三里、內關、公孫等。
胃寒偏盛
症見胃脘冷痛,喜溫喜按,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嘔吐清水痰涎,舌苔白滑,脈沉緊。治宜溫中散寒,和胃止痛,針灸並用,平補平瀉。穴取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任脈穴為主,如中脘、氣海、天樞、足三里、三陰交、梁門等。
胃熱熾盛
症見胃脘灼痛,吞酸嘈雜,消谷善飢,口渴飲冷,口臭,大便臭穢,便秘,牙齦腫痛或出血,舌紅苔黃,脈洪大滑數。治宜清泄胃熱,只針不灸,針用瀉法。穴取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如合谷、曲池、內庭、足三里、中脘、天樞等。
胃陰不足
症見胃脘嘈雜,乾嘔呃逆,飢而不欲飲食,口乾舌燥,大便乾,小便短少色黃,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養胃陰,養胃生津。針用補法。穴取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穴及胃的俞募穴為主,如合谷、曲池、中脘、太谿、金津玉液、廉泉、內關、足三里等。
脾病證治
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脾性喜燥惡濕,“脾以升為健”。脾的功能為統血,主四肢肌肉。故其病變多以運化失常,血不歸經,及四肢的沉重、腫脹、無力為主。
脾氣虛弱
症見食少納呆,腹脹,便溏,腹瀉,面色無華或萎黃,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弱。治宜補中益氣,針用補法,針灸並用。穴取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如太白、足三里、三陰交、脾俞、陰陵泉、胃俞。
脾陽不足
症見腹痛綿綿作痛,喜暖喜按,得溫痛減,遇寒加劇,腹瀉,小便清稀,肢體不溫或水腫,舌淡苔白,脈沉池無力。治宜溫補脾陽,針用補法,針灸並用。穴取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任脈穴為主,如太白、三陰交、陰陵泉、關元、氣海、脾俞、胃俞等。
濕熱蘊脾
症見腹脹,納差,不喜油膩,噁心嘔吐,口渴不欲飲水,身體困重,頭重如蒙,大便不爽,小便黃,舌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利濕熱,祛濕醒脾,針用瀉法,只針不灸。穴取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穴為主,如太白、商丘、三陰交、陰陵泉、太衝、章門、期門、足三里等。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