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心經句解之十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圓覺老人
【註解】:無:作空字解。無無明:沒有十二因緣,這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盡:作滅字解。
【解釋】:沒有無明等十二因緣,也不須要滅無明等十二因緣;乃至於沒有老死之相,也不須要滅除老死。
【心得記要】:
1、 南海觀世音菩薩為闡揚「一佛乘」法門,所以將佛法中修行的大乘、中乘、小乘法一一破除。
2、 三乘者聲聞、緣覺、六度萬行也,緣覺乘以修十二因緣為主,是中乘佛法的修持科目,在心經裡面觀世音菩薩認為修緣覺乘是空無的。
3、 十二因緣的內容如下:(一)、無明:不明真理,忘生一切執著,執萬象為有,妄念障蔽本性,是煩惱的總稱,是墮入六道輪迴的主因。
(二)、行:三業心、口、意的活動,因而產生心念、語言、行動都是行,因為行而造下善惡業,決定未來的去路。
(三)、識:就是業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又名「藏業」,有「能藏、所藏含藏」的意義,因為行而造下善惡業,由此藏識的儲存,生死的禍根將此開演,是六道輪迴的根本。
(四)、名色:名指心識,色指形體,眾生一念愛欲借父精母血而入體投生,初投胎時,形體尚未生成,不能稱身,故稱「名色」。
(五)、六入:在母胎中,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出胎以後,對六塵有互相涉入的作用,六入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
(六)觸:六根受到六塵六識的接觸而成觸,所以觸是接觸、觸覺的意思。
(七)、受:領受、接受的意思,就是對境生起苦樂的感覺之謂也。
(八)、愛:對境所起的貪心,因苦樂的感受的產生愛憎的分別。
(九)、取:因愛而對境的追取,如酒色,名利、財勢、地位…等。
(十)、有:因為接受而貪愛,貪愛而執取,因執取而佔有,佔有有二義,有行物質的佔有,以及佔有無形業力的因果。
(十一)、生:即受生也,以現在所造的業因,結成未來輪迴的果。
(十二)、老死:既然受生,一旦四大分散,軀體從少而老,老而死,老死而後再受生,如環無端,循環不止。
4、 十二因緣的流轉是這樣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5、 「惑、業、苦」三道,是一切有情眾生生死輪迴的總根源。所謂依過去世的「無明、行」二惑因,招感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苦道;
復由現在世的「苦道」,再現在世的「惑」、「業」,依現在世之惑業「愛、取、有」,再受未來世苦道「生、老死」,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如是依惑造業,由業引發苦道.
依苦道再起惑、再造業、再感苦。惑、業、苦成為螺旋式,沒有窮盡的生死輪迴,稱為流轉門。
6、 眾生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在惑、業、苦三道上兜圈子,無法跳出輪迴,辟支佛觀察到這一點,心生畏懼,厭生死苦,遂用般若空智,以斷除惑業,於無限生死延續中,求的解脫而證涅槃。
7、 要破除十二因緣,在接受明師傳受三寶以後,參與道場運作,抱持三寶,時時以良心作主,履行十條大愿,不必借用其他名相、法門,就能簡單的破除十二因緣,是邁向成佛之路的最短捷徑。
【註解】:無:作空字解。無無明:沒有十二因緣,這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盡:作滅字解。
【解釋】:沒有無明等十二因緣,也不須要滅無明等十二因緣;乃至於沒有老死之相,也不須要滅除老死。
【心得記要】:
1、 南海觀世音菩薩為闡揚「一佛乘」法門,所以將佛法中修行的大乘、中乘、小乘法一一破除。
2、 三乘者聲聞、緣覺、六度萬行也,緣覺乘以修十二因緣為主,是中乘佛法的修持科目,在心經裡面觀世音菩薩認為修緣覺乘是空無的。
3、 十二因緣的內容如下:(一)、無明:不明真理,忘生一切執著,執萬象為有,妄念障蔽本性,是煩惱的總稱,是墮入六道輪迴的主因。
(二)、行:三業心、口、意的活動,因而產生心念、語言、行動都是行,因為行而造下善惡業,決定未來的去路。
(三)、識:就是業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又名「藏業」,有「能藏、所藏含藏」的意義,因為行而造下善惡業,由此藏識的儲存,生死的禍根將此開演,是六道輪迴的根本。
(四)、名色:名指心識,色指形體,眾生一念愛欲借父精母血而入體投生,初投胎時,形體尚未生成,不能稱身,故稱「名色」。
(五)、六入:在母胎中,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出胎以後,對六塵有互相涉入的作用,六入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
(六)觸:六根受到六塵六識的接觸而成觸,所以觸是接觸、觸覺的意思。
(七)、受:領受、接受的意思,就是對境生起苦樂的感覺之謂也。
(八)、愛:對境所起的貪心,因苦樂的感受的產生愛憎的分別。
(九)、取:因愛而對境的追取,如酒色,名利、財勢、地位…等。
(十)、有:因為接受而貪愛,貪愛而執取,因執取而佔有,佔有有二義,有行物質的佔有,以及佔有無形業力的因果。
(十一)、生:即受生也,以現在所造的業因,結成未來輪迴的果。
(十二)、老死:既然受生,一旦四大分散,軀體從少而老,老而死,老死而後再受生,如環無端,循環不止。
4、 十二因緣的流轉是這樣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5、 「惑、業、苦」三道,是一切有情眾生生死輪迴的總根源。所謂依過去世的「無明、行」二惑因,招感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苦道;
復由現在世的「苦道」,再現在世的「惑」、「業」,依現在世之惑業「愛、取、有」,再受未來世苦道「生、老死」,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如是依惑造業,由業引發苦道.
依苦道再起惑、再造業、再感苦。惑、業、苦成為螺旋式,沒有窮盡的生死輪迴,稱為流轉門。
6、 眾生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在惑、業、苦三道上兜圈子,無法跳出輪迴,辟支佛觀察到這一點,心生畏懼,厭生死苦,遂用般若空智,以斷除惑業,於無限生死延續中,求的解脫而證涅槃。
7、 要破除十二因緣,在接受明師傳受三寶以後,參與道場運作,抱持三寶,時時以良心作主,履行十條大愿,不必借用其他名相、法門,就能簡單的破除十二因緣,是邁向成佛之路的最短捷徑。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