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意識合一之路系列之三十四 亦空亦有中觀非空非有
李秉信
佛經上敘述,要了解真空妙有的「中觀」之前,必須要先了解「假觀」跟「空觀」。然而很少人知道,不論用什麼字眼, 加在這三觀之前, 這三種觀法, 強調的是一種, 身在同體網的眾生, 觀察在同體網的世界中,不論是生物的繁衍, 或者是事情發展過程, 其中唯一相同的本質, 叫作平等性。
這是強調同體大悲的最重要精神。然而這三種不同看法的平等性, 在事情發生流動的暸悟上, 仍是有些微的差別。 關鍵是你看到事情的那一個階段。 舉個例說,如果你看到了所有事情和發生的最後階段,一定會有結束和歸空的時候, 那生命就觀察到了結束的時候, 宇宙萬物必然消失的「空性」。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你看到了所有事情和發生的過程中, 絕對沒有恆常的狀態。 如同易經的精神是, 這世界上只有一個道理是不變的, 那就是所有的事物都會變化。 既然天下沒有亙久不變的事物, 在變化的觀點看一件事, 必然萬事必有無常。
既然沒有永遠真實不變的事, 也就是觀察到凡事必變「假性」的平等性。當生命能有能力觀察到, 萬事萬物在結束時的空性, 過程中的假性。 那你有沒有想到過, 所有的事情是怎麼開始的呢?這時候的觀察已經進入了開始的階段, 也就是創造的方向。
攝心內證講的是一個追溯起源, 也就是最開始的方向,那是中觀的下手工夫,比較深。我們常說的「知而勿隨,亦不壓制」,是剛開始做空觀及假觀的入手方式,滿淺的,不難,但是你一定要花時間練習。至於要怎麼攝心內證呢?
所謂攝心內證是你已經可以攝心了,能攝心就是能不讓七情六欲控制你的心,你要把心轉過來是向內的,這叫「攝心內證」。把心轉過來向內之前,你要能夠掌握它,要能夠掌握它就是靠做「妄念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制」,做好了之後,自然會到「攝心內證」這一步。
然而面對我們的念頭, 你有控制力的時候, 那就自然而然進入中觀狀態。 「中觀」的特性就是要把內心所有相對的東西,比如大、小;胖、瘦;善、惡;有、沒有;內、外等消除(分別心一起就有善、惡兩邊的二元論,要把它消除),不要讓你的內心變成二元論,所以叫中觀。
你的心是離開左右兩邊的,心是完整的,它不偏善、也不偏惡。佛法講「不思善、不思惡」,就是在做中觀的事情。要做到中觀,就要檢討內心,不要讓心分裂成善、惡;美、醜;好、壞兩邊。也就是看同體網裡的每件事情, 都沒有自己的情趣和喜好的時候, 那就很自然的看一切事平等。
很奇妙的, 內心突然可以放得下所有的事情了。 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個是空,一個是色,色是有形相的東西,空是空無,為何這兩樣到最後會相等?是啊!我們的心就是這麼奇玅的!
如果你做到中觀的深度時,就會相等,自然會離開兩邊,也就是說你不會去評價一個人的漂亮或醜惡;或「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不會有喜惡的情緒化表現。心是完整的,不加價值觀在上面的。也就是你的心是純真的,直接的,不需穿上衣服來遮遮掩掩。
而更重要的生命品質是, 當你的內心容得下同體網內, 所有的眾生及發生時, 這樣的空性, 竟然成為包羅萬象, 海納百有的空性。 那是一種初始的空性, 及創造的空性。
這樣一個層面,就是涉及「假」跟「空」竟然是相容,並存, 甚至是一體兩面的本質。 而這正是在中觀上最貼切的描述。為什麼要用平等性,來切入中觀的觀察法呢?如果要在世間做事情、度眾生,這個世間對你來講, 你一定要是把它們定位成「假」的東西,你才能對它做變化, 甚至適應它的變化。
事實上不論它是真的, 還是假的,如果我們硬叫自己相信它是假的,這是填鴨式的方式,練習的時候可以這樣做。但是到最後,如果不把它內化成生命的本質, 觀假只是嘴巴說說, 很難作得到。 直到能把所有變化, 都觀作平等, 而且那就是真正的你時。
生命的內化會讓你發現, 這個世界的確就是假的時候,是你假觀已經修好,可以隨你運作,做很多的事情。 任何一個觀平等的假象, 是要被容納的。 否則假不是假, 仍然看的太真。 在另外一邊的心量, 就必須是空的,才能容的下所有真真假假的事情。
在無量的心中,你會覺得世間是空無的,沒有任何事情可以佔據你。 而這種空境, 是和你覺得你的內心只是空無,沒有假的這一部份,是有很大的不同。 沒有有的空性, 讓你無法在世間做任何事情,因為空無的話,就是空的,沒有嘛!
那麼大乘的菩薩只是空無一有, 和同體網的世界有什麼關係呢?乘願再來的菩薩,假觀一定要修好, 否則和同體網的世界是無法聯結的。 空觀為什麼也一定需要呢?如果你只有假觀,你無法體會到這個世間也有空無一邊,因此也不能從中解脫。
也就說這個世間有假的一面,也有空無的一面。如果「假觀」代表假,「空無」這一邊就代表真。佛法常常講真的心是空的,就是從這個觀點來講。既然我們把空無這邊歸在真,把假觀這邊歸在假,這個世間就有屬於真常不變的層面,那就是空。
心靈的空虛跟這個世間的空虛是不會毀壞的。假的可以隨便我們運作,它能改變,所以就是假的。 既然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就把我們的心靈及外在世界分裂成真假兩邊,所以我們在世間的修行就可以變成這種形式。空的這一邊有它的運作方式,有它可以做的事情。
假的這一邊有它可以運作的事情,到最後兩個都精通了,你會覺得真跟假必須要統合起來,就是你心不能有真、假二元論,這樣自然而然你就做到中觀。 「亦空亦有」跟「非空非有」又是中觀裏面不同的性質。
中觀就是離開兩邊,離開空跟假相對的兩邊。它不但可以指心靈,也可以指這個世界。這是解釋,但是你的心靈一定要能夠了解。當你真的快要做到中觀的時候,就一定要努力把假觀跟空觀一齊做到一個程度,不需要做得很深。
當你真的做到假觀了,淺淺的;同時也可以做到空觀了,淺淺的,然後你就有機會了解中觀。
佛經上敘述,要了解真空妙有的「中觀」之前,必須要先了解「假觀」跟「空觀」。然而很少人知道,不論用什麼字眼, 加在這三觀之前, 這三種觀法, 強調的是一種, 身在同體網的眾生, 觀察在同體網的世界中,不論是生物的繁衍, 或者是事情發展過程, 其中唯一相同的本質, 叫作平等性。
這是強調同體大悲的最重要精神。然而這三種不同看法的平等性, 在事情發生流動的暸悟上, 仍是有些微的差別。 關鍵是你看到事情的那一個階段。 舉個例說,如果你看到了所有事情和發生的最後階段,一定會有結束和歸空的時候, 那生命就觀察到了結束的時候, 宇宙萬物必然消失的「空性」。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你看到了所有事情和發生的過程中, 絕對沒有恆常的狀態。 如同易經的精神是, 這世界上只有一個道理是不變的, 那就是所有的事物都會變化。 既然天下沒有亙久不變的事物, 在變化的觀點看一件事, 必然萬事必有無常。
既然沒有永遠真實不變的事, 也就是觀察到凡事必變「假性」的平等性。當生命能有能力觀察到, 萬事萬物在結束時的空性, 過程中的假性。 那你有沒有想到過, 所有的事情是怎麼開始的呢?這時候的觀察已經進入了開始的階段, 也就是創造的方向。
攝心內證講的是一個追溯起源, 也就是最開始的方向,那是中觀的下手工夫,比較深。我們常說的「知而勿隨,亦不壓制」,是剛開始做空觀及假觀的入手方式,滿淺的,不難,但是你一定要花時間練習。至於要怎麼攝心內證呢?
所謂攝心內證是你已經可以攝心了,能攝心就是能不讓七情六欲控制你的心,你要把心轉過來是向內的,這叫「攝心內證」。把心轉過來向內之前,你要能夠掌握它,要能夠掌握它就是靠做「妄念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制」,做好了之後,自然會到「攝心內證」這一步。
然而面對我們的念頭, 你有控制力的時候, 那就自然而然進入中觀狀態。 「中觀」的特性就是要把內心所有相對的東西,比如大、小;胖、瘦;善、惡;有、沒有;內、外等消除(分別心一起就有善、惡兩邊的二元論,要把它消除),不要讓你的內心變成二元論,所以叫中觀。
你的心是離開左右兩邊的,心是完整的,它不偏善、也不偏惡。佛法講「不思善、不思惡」,就是在做中觀的事情。要做到中觀,就要檢討內心,不要讓心分裂成善、惡;美、醜;好、壞兩邊。也就是看同體網裡的每件事情, 都沒有自己的情趣和喜好的時候, 那就很自然的看一切事平等。
很奇妙的, 內心突然可以放得下所有的事情了。 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個是空,一個是色,色是有形相的東西,空是空無,為何這兩樣到最後會相等?是啊!我們的心就是這麼奇玅的!
如果你做到中觀的深度時,就會相等,自然會離開兩邊,也就是說你不會去評價一個人的漂亮或醜惡;或「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不會有喜惡的情緒化表現。心是完整的,不加價值觀在上面的。也就是你的心是純真的,直接的,不需穿上衣服來遮遮掩掩。
而更重要的生命品質是, 當你的內心容得下同體網內, 所有的眾生及發生時, 這樣的空性, 竟然成為包羅萬象, 海納百有的空性。 那是一種初始的空性, 及創造的空性。
這樣一個層面,就是涉及「假」跟「空」竟然是相容,並存, 甚至是一體兩面的本質。 而這正是在中觀上最貼切的描述。為什麼要用平等性,來切入中觀的觀察法呢?如果要在世間做事情、度眾生,這個世間對你來講, 你一定要是把它們定位成「假」的東西,你才能對它做變化, 甚至適應它的變化。
事實上不論它是真的, 還是假的,如果我們硬叫自己相信它是假的,這是填鴨式的方式,練習的時候可以這樣做。但是到最後,如果不把它內化成生命的本質, 觀假只是嘴巴說說, 很難作得到。 直到能把所有變化, 都觀作平等, 而且那就是真正的你時。
生命的內化會讓你發現, 這個世界的確就是假的時候,是你假觀已經修好,可以隨你運作,做很多的事情。 任何一個觀平等的假象, 是要被容納的。 否則假不是假, 仍然看的太真。 在另外一邊的心量, 就必須是空的,才能容的下所有真真假假的事情。
在無量的心中,你會覺得世間是空無的,沒有任何事情可以佔據你。 而這種空境, 是和你覺得你的內心只是空無,沒有假的這一部份,是有很大的不同。 沒有有的空性, 讓你無法在世間做任何事情,因為空無的話,就是空的,沒有嘛!
那麼大乘的菩薩只是空無一有, 和同體網的世界有什麼關係呢?乘願再來的菩薩,假觀一定要修好, 否則和同體網的世界是無法聯結的。 空觀為什麼也一定需要呢?如果你只有假觀,你無法體會到這個世間也有空無一邊,因此也不能從中解脫。
也就說這個世間有假的一面,也有空無的一面。如果「假觀」代表假,「空無」這一邊就代表真。佛法常常講真的心是空的,就是從這個觀點來講。既然我們把空無這邊歸在真,把假觀這邊歸在假,這個世間就有屬於真常不變的層面,那就是空。
心靈的空虛跟這個世間的空虛是不會毀壞的。假的可以隨便我們運作,它能改變,所以就是假的。 既然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就把我們的心靈及外在世界分裂成真假兩邊,所以我們在世間的修行就可以變成這種形式。空的這一邊有它的運作方式,有它可以做的事情。
假的這一邊有它可以運作的事情,到最後兩個都精通了,你會覺得真跟假必須要統合起來,就是你心不能有真、假二元論,這樣自然而然你就做到中觀。 「亦空亦有」跟「非空非有」又是中觀裏面不同的性質。
中觀就是離開兩邊,離開空跟假相對的兩邊。它不但可以指心靈,也可以指這個世界。這是解釋,但是你的心靈一定要能夠了解。當你真的快要做到中觀的時候,就一定要努力把假觀跟空觀一齊做到一個程度,不需要做得很深。
當你真的做到假觀了,淺淺的;同時也可以做到空觀了,淺淺的,然後你就有機會了解中觀。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