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醫道易以貫之系列之十二 五輸穴内經用法
中醫師 李秉信
內經有關五輸穴應用的報導很多, 但應用最廣泛,則是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爲四時篇所說: 「病在藏者取之井, 病襄於色者取之滎, 病時間時甚者取之兪, 病變於音者取之經, 經滿而血者病在胃, 及飮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
這裡指出了五輸主治五變的應用網要,大致可歸類分析如下:
井穴可用於發現神志突變之急救,或炎性證初發期之暴痛, 或某一臟器之功能失調, 有一定治療作用,根據靈樞本藏篇所述, 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古人以失神形無知者爲病在臟,而取井穴治療,例如在少商、商陽點刺出血,能泄臟熱,疏通經脈中氣血凝滯,開鬱通竅,對中風、熱厥、喉腫、狂疾有特殊療效。
脾井隱白, 配胃井厲兌能安神治惡夢不寧。隱白(脾統血) 配肝井大敦( 肝藏血)能治崩漏急症。心井少冲、小腸井少澤均能治中風猝倒, 卒然昏沉, 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少冲淸熱鎭心尤有卓效。膀胱經井穴至陰能矯正胎位及治難遷, 腎經井穴湧泉善治各種厥逆, 及各種癎症, 小兒驚風。
此外中冲、關冲均能囘陽救逆, 治療中風卒倒… … 竅陰也能治失眠。從這些例子看來, 可見病在藏者取之井,是經驗的結晶。
滎穴對各經病欒於色的初發病期, 及原發性神經痛有一定療效,例如: 臨床上治療肺熱病( 急性支氣管發炎) 右頰先赤之初發病期, 剌手太陰經之滎穴魚際, 和手陽明經之滎穴二間, 有退熱鎭咳平喘之效。暈針時臉色必變,可針心經滎穴少府。
此外靈樞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卽病脇中痛,取之行間脅下效。還有三焦滎穴液門配肺滎魚際善治喉病(見百證賦) 等也在臨床常用。
兪穴對於陣發性的神經痛及間歇性的發熱有效,所謂「時間時甚」就是有時間歇( 停止) ,有時嚴重。這種狀況的病變在臨床最爲常見,例如風濕痛平時天氣好則平安無專,下雨天潮卽疼痛發作。還有瘧疾癲癎也是有間歇性的發作, 這些都是兪穴主治的範圍。
個人臨床常用束骨治後頭痛類頂痛, 陷谷治前頭痛, 臨泣治偏頭痛, 效果很好, 這些便都是兪穴。此外用各經侖穴治風濕病痛也極有效, 這都是從「病時間時甚者取之兪」的原則出發所致。
經穴對於病變導致聲音失常之症狀, 皆有療效。對於各經病變累及某一器官, 官能失調者也適用。例如刺肺經之經穴經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調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亂失調的作用。又脾經脈連舌本散舌下,針灸大成記載刺脾經經穴商丘, 能治舌本強痛就是一例。而前述之喘咳及舌本強痛亦皆能導致聲音改變。
此外心經經穴通里善治暴瘠( 見金鑒) ,亦是本於「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的原則下施用的。綜合觀察各經經穴, 如陽谿治牙痛( 見席弘賦) 。解谿治風水面腫(見金鑒) 及頦部、下頷、前頸病變。陽谷( 小腸經經穴) 治頷腫口噤( 見百症賦) 。崑崙(膀胱經經穴) 能定喘(靈光賦) 及治齒痛( 金鑒) 。
復溜(腎經經穴) 亦能定喘。間使( 心包經經穴) 可治失音( 百證賦) 皆與咳喘或口部發音有關,足見此一定律的確有其臨床價値。
合穴對於調整內臓器官之生理機能活動, 具有較佳作用, 對於飮食不節所致之病變亦有特效。例
如腸胃有關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陰陵泉等合穴。又刺手足陽明經之合穴曲池和足陽明經之合穴足三里,具有促進消化、呼吸、新陳代謝的強壯保健作用。
此外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曾說: 「榮兪治外經, 合治內府。 這倏是說滎穴、兪穴適於治療各經所過的體表和所屬經脈病變, 合穴則適於治療體內各自所屬六腑的疾病。這條所指出的取穴原則, 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據報導針剌健康人及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發現胃弛緩時,會使收縮增強. ,胃緊張時,能使之弛緩, 並可解除幽門痙攣。又如陽陵泉, 用瞻囊造影硏究, 發現針刺無瞻囊疾患健康成年人的陽陵泉,能增強膽囊的運動和排空能力,因此對膽石症有一定作用。這說明了「合治內府」是有科學道理的。
至於「滎兪治外經」,從文獻及臨床來看,也有指導意義。例如上牙痛取內庭,下牙痛取二間、三間(玉龍賦、天星秘訣、席弘賦),耳鳴耳聾取液門、中渚、朿骨等有效,這就都是「滎兪治外經」的具體實踐。
靈樞壽夭剛柔篇則說:「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兪,病在陽之陽者,剌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剌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剌絡脈」,這條的意思是說內爲陰,體內的五臟屬陰,五臟有病,卽所謂病在陰中之陰, 當刺陰經的滎火穴和兪土穴; 外爲陽, 體表的皮膚屬喝, 如果皮膚有病, 卽所謂病在陽中之陽, 就合土穴;
外爲陽, 體表的筋屬陰, 如果筋骨有病, 卽所謂病在陽中之陰, 就當剌陰經的經金穴; 內爲陰, 體內的六腑屬陽, 如果六腑有病, 所謂病在陰中之陽, 就當刺陽經的絡穴。針對上述原則,五臟病可取荥穴、俞穴。如心經有火, 出現舌赤、口燥、心煩等症時, 可取心包經的熒穴勞宮,兪穴大陵治之。
腎經有熱,出現尿頻、溲赤、腰痛等症狀時,可取滎穴然谷、兪穴太溪治療。若病在皮膚,便取相應的合穴治療,如皮膚極痒、專麻疹等病常用大腸經曲池穴治療。
但是也有人認爲這四句原文應稍作修正, 才能符合內經中其它各篇五輸穴運用規律, 更改的原文是這樣的: 「病在陰之陰者, 剌陰之滎兪; 病在陰之陽者, 剌陽之合; 病在陽之陰者, 刺陰之經; 病在陽之陽者, 刺絡脈」。其意思卽「病在陰之陰,卽病在五藏,應取藏經的滎穴或輸穴治療,病在陰之陽卽病在六腑,應取腑經的合穴來治,病在陽之陰,卽病在筋骨,應取藏經的經穴來治;病在陽之陽,卽病在皮膚,應取絡脈治療。」
這樣更正的理由,可以從幾方面來論證:從經絡學說來論證: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載:「余聞五藏六府之氣,榮輸所入爲合,令何道入,入安連過,願聞其故?歧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于內,屬于府者也。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乎?歧伯答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黃帝曰:治內府奈何?歧伯答曰:取之于合。」
在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理解,所謂合穴,乃是滎輸之氣所合入的處所,卽經脈原氣深入之部。而足三陽之合穴(足三里、委中、陽陵泉)和位在其上的手三陽之下輸穴(上巨虛、下巨虛、委陽)更是陽脈(腑經)別入于內,連屬于六腑的部分。所以靈樞四時氣篇說:「邪在府,取之合。」因六府在內,爲陰之陽。據此,則「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句,應改爲「病在陰之腸者」的理由,十分明顯了。
至于「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應改爲病在陽之陽者的理由,也可以從經絡學說來理解。經脈深在,絡脈淺居,絡脈之中還有孫絡,浮處皮膚。素問皮部論說:「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則腠理入客于絡脈, 留而不去, 傳入于經, 留而不去, 傳入于腑, 麋于腸胃。… … 」
從這段引文中我們可以理解,邪氣中于皮膚,必定入客于絡脈,這時當然要刺破絡脈,洩瀉其溢滿的病邪,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爲此,靈樞五邪篇說:「絡脈治皮膚。」拿這句引文來對照壽夭剛柔篇經文,則刺絡脈,應改正爲「病在陽之陽」(皮膚)的理由也彰然而毋待贅言了。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內經有關五輸穴應用的報導很多, 但應用最廣泛,則是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爲四時篇所說: 「病在藏者取之井, 病襄於色者取之滎, 病時間時甚者取之兪, 病變於音者取之經, 經滿而血者病在胃, 及飮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
這裡指出了五輸主治五變的應用網要,大致可歸類分析如下:
井穴可用於發現神志突變之急救,或炎性證初發期之暴痛, 或某一臟器之功能失調, 有一定治療作用,根據靈樞本藏篇所述, 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古人以失神形無知者爲病在臟,而取井穴治療,例如在少商、商陽點刺出血,能泄臟熱,疏通經脈中氣血凝滯,開鬱通竅,對中風、熱厥、喉腫、狂疾有特殊療效。
脾井隱白, 配胃井厲兌能安神治惡夢不寧。隱白(脾統血) 配肝井大敦( 肝藏血)能治崩漏急症。心井少冲、小腸井少澤均能治中風猝倒, 卒然昏沉, 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少冲淸熱鎭心尤有卓效。膀胱經井穴至陰能矯正胎位及治難遷, 腎經井穴湧泉善治各種厥逆, 及各種癎症, 小兒驚風。
此外中冲、關冲均能囘陽救逆, 治療中風卒倒… … 竅陰也能治失眠。從這些例子看來, 可見病在藏者取之井,是經驗的結晶。
滎穴對各經病欒於色的初發病期, 及原發性神經痛有一定療效,例如: 臨床上治療肺熱病( 急性支氣管發炎) 右頰先赤之初發病期, 剌手太陰經之滎穴魚際, 和手陽明經之滎穴二間, 有退熱鎭咳平喘之效。暈針時臉色必變,可針心經滎穴少府。
此外靈樞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卽病脇中痛,取之行間脅下效。還有三焦滎穴液門配肺滎魚際善治喉病(見百證賦) 等也在臨床常用。
兪穴對於陣發性的神經痛及間歇性的發熱有效,所謂「時間時甚」就是有時間歇( 停止) ,有時嚴重。這種狀況的病變在臨床最爲常見,例如風濕痛平時天氣好則平安無專,下雨天潮卽疼痛發作。還有瘧疾癲癎也是有間歇性的發作, 這些都是兪穴主治的範圍。
個人臨床常用束骨治後頭痛類頂痛, 陷谷治前頭痛, 臨泣治偏頭痛, 效果很好, 這些便都是兪穴。此外用各經侖穴治風濕病痛也極有效, 這都是從「病時間時甚者取之兪」的原則出發所致。
經穴對於病變導致聲音失常之症狀, 皆有療效。對於各經病變累及某一器官, 官能失調者也適用。例如刺肺經之經穴經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調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亂失調的作用。又脾經脈連舌本散舌下,針灸大成記載刺脾經經穴商丘, 能治舌本強痛就是一例。而前述之喘咳及舌本強痛亦皆能導致聲音改變。
此外心經經穴通里善治暴瘠( 見金鑒) ,亦是本於「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的原則下施用的。綜合觀察各經經穴, 如陽谿治牙痛( 見席弘賦) 。解谿治風水面腫(見金鑒) 及頦部、下頷、前頸病變。陽谷( 小腸經經穴) 治頷腫口噤( 見百症賦) 。崑崙(膀胱經經穴) 能定喘(靈光賦) 及治齒痛( 金鑒) 。
復溜(腎經經穴) 亦能定喘。間使( 心包經經穴) 可治失音( 百證賦) 皆與咳喘或口部發音有關,足見此一定律的確有其臨床價値。
合穴對於調整內臓器官之生理機能活動, 具有較佳作用, 對於飮食不節所致之病變亦有特效。例
如腸胃有關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陰陵泉等合穴。又刺手足陽明經之合穴曲池和足陽明經之合穴足三里,具有促進消化、呼吸、新陳代謝的強壯保健作用。
此外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曾說: 「榮兪治外經, 合治內府。 這倏是說滎穴、兪穴適於治療各經所過的體表和所屬經脈病變, 合穴則適於治療體內各自所屬六腑的疾病。這條所指出的取穴原則, 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據報導針剌健康人及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發現胃弛緩時,會使收縮增強. ,胃緊張時,能使之弛緩, 並可解除幽門痙攣。又如陽陵泉, 用瞻囊造影硏究, 發現針刺無瞻囊疾患健康成年人的陽陵泉,能增強膽囊的運動和排空能力,因此對膽石症有一定作用。這說明了「合治內府」是有科學道理的。
至於「滎兪治外經」,從文獻及臨床來看,也有指導意義。例如上牙痛取內庭,下牙痛取二間、三間(玉龍賦、天星秘訣、席弘賦),耳鳴耳聾取液門、中渚、朿骨等有效,這就都是「滎兪治外經」的具體實踐。
靈樞壽夭剛柔篇則說:「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兪,病在陽之陽者,剌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剌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剌絡脈」,這條的意思是說內爲陰,體內的五臟屬陰,五臟有病,卽所謂病在陰中之陰, 當刺陰經的滎火穴和兪土穴; 外爲陽, 體表的皮膚屬喝, 如果皮膚有病, 卽所謂病在陽中之陽, 就合土穴;
外爲陽, 體表的筋屬陰, 如果筋骨有病, 卽所謂病在陽中之陰, 就當剌陰經的經金穴; 內爲陰, 體內的六腑屬陽, 如果六腑有病, 所謂病在陰中之陽, 就當刺陽經的絡穴。針對上述原則,五臟病可取荥穴、俞穴。如心經有火, 出現舌赤、口燥、心煩等症時, 可取心包經的熒穴勞宮,兪穴大陵治之。
腎經有熱,出現尿頻、溲赤、腰痛等症狀時,可取滎穴然谷、兪穴太溪治療。若病在皮膚,便取相應的合穴治療,如皮膚極痒、專麻疹等病常用大腸經曲池穴治療。
但是也有人認爲這四句原文應稍作修正, 才能符合內經中其它各篇五輸穴運用規律, 更改的原文是這樣的: 「病在陰之陰者, 剌陰之滎兪; 病在陰之陽者, 剌陽之合; 病在陽之陰者, 刺陰之經; 病在陽之陽者, 刺絡脈」。其意思卽「病在陰之陰,卽病在五藏,應取藏經的滎穴或輸穴治療,病在陰之陽卽病在六腑,應取腑經的合穴來治,病在陽之陰,卽病在筋骨,應取藏經的經穴來治;病在陽之陽,卽病在皮膚,應取絡脈治療。」
這樣更正的理由,可以從幾方面來論證:從經絡學說來論證: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載:「余聞五藏六府之氣,榮輸所入爲合,令何道入,入安連過,願聞其故?歧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于內,屬于府者也。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乎?歧伯答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黃帝曰:治內府奈何?歧伯答曰:取之于合。」
在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理解,所謂合穴,乃是滎輸之氣所合入的處所,卽經脈原氣深入之部。而足三陽之合穴(足三里、委中、陽陵泉)和位在其上的手三陽之下輸穴(上巨虛、下巨虛、委陽)更是陽脈(腑經)別入于內,連屬于六腑的部分。所以靈樞四時氣篇說:「邪在府,取之合。」因六府在內,爲陰之陽。據此,則「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句,應改爲「病在陰之腸者」的理由,十分明顯了。
至于「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應改爲病在陽之陽者的理由,也可以從經絡學說來理解。經脈深在,絡脈淺居,絡脈之中還有孫絡,浮處皮膚。素問皮部論說:「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則腠理入客于絡脈, 留而不去, 傳入于經, 留而不去, 傳入于腑, 麋于腸胃。… … 」
從這段引文中我們可以理解,邪氣中于皮膚,必定入客于絡脈,這時當然要刺破絡脈,洩瀉其溢滿的病邪,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爲此,靈樞五邪篇說:「絡脈治皮膚。」拿這句引文來對照壽夭剛柔篇經文,則刺絡脈,應改正爲「病在陽之陽」(皮膚)的理由也彰然而毋待贅言了。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