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針灸奇病妙取獨穴系列之八 陽氣若天與日當以光明
李秉信
《內經》對於扶陽這樣的思想,有許多的論述。像“陰陽應像大論”裡面談到的“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就很集中的反映了這一點。我們從一年四季,從春夏秋冬就可以知道,萬物的生長衰老,實際上都是隨陽氣的變化而變化。這樣一個生長衰老,陰氣隨著陽氣起舞的例子。
陽氣的這樣一個變化而變化,這樣的主導性是非常明確的。另外一個論述,是《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提到的“陽氣者,若天與曰,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曰光明”,這裡談得很清楚,陽氣是什麼?像天像日一樣,世間的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它。
而這樣的道理,放在人身上,更加是放諸四海而皆準。它尤其是人的性命所繫,所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這里大家注意一個“所”,為什麼要用一個“所”,陽氣有一個所,這個若天與日的陽氣有一個所,那麼失其所呢,也就是說陽的這個相對處所失掉了。
當陽氣的位置失調了,人的壽命,人的健康就會受到威脅。這一句話實際上,已經向我們透露了扶陽的消息。你要想從思想過渡到理路,這裡面就是一個竅,所以經典的東西往往就是一個字一個手眼,你把它解開了,後面的問題就好辦了。
你像“天地之間之內,其氣九州島島島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不管你是五臟六腑,十二節都通於天氣,也就是說都由陽氣來主導,來把握。還有《素問.生氣通天論》:“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聖度” 。
陽密在哪裡啊?只有密在其所,才能有固。“因而和之” “二者不和”,“和”是什麼呢?和就是有統的意思,也就是 有主導。那麼有統,有主導,陰陽就會不離不決,這就叫做聖度。所以這同樣還是談的一個問題。
扶陽理路,上面我們談到了陽氣的重要性,它是一切的主導,在有了這樣一個本的思想基礎之後,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扶陽理念的應用,它的前提是什麼?就是說你用溫熱,來扶助陽氣是要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陽氣少了,你才扶助。
假如陽氣很多了,本身就很旺盛了,你還去扶助,會怎麼樣呢?那就要犯虛虛實實之戒。儘管幹是統天的,儘管整個中醫講陰陽平衡的基礎或者說根本是陽主陰 從 , 在陽主的前提下 , 陰陽才 可能平衡 , 否則枉談 。
這一切治療的原則,要有前提,你要扶陽,那麼必定陽是寡的,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這是個不易的法則。那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人身是不是很容易造成陽氣的損傷,是不是很容易形成陽氣寡的局面,要把這個問題弄清楚。
前面我們講的是理,現在要把它落實在事上,如果事上仍然是這樣,那我們心裡就更有底了。我們去扶陽,就會理直氣壯,就不至於惶惶不安了。現在我們來看看,導致陽氣寡或者說陽氣損傷,它的共因是什麼呢?最主要的共因就是寒這個因素。
中醫的每位學人基本都讀過《傷寒論》,在《傷寒論》序裡面張仲景談到:“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過去我們認為“傷寒十居其七” 。筆者認為,可能是在建安紀年以後的這樣一段時間裡面,或者說在那樣一個特定的時空裡面,寒邪佔主導。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內經》對於扶陽這樣的思想,有許多的論述。像“陰陽應像大論”裡面談到的“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就很集中的反映了這一點。我們從一年四季,從春夏秋冬就可以知道,萬物的生長衰老,實際上都是隨陽氣的變化而變化。這樣一個生長衰老,陰氣隨著陽氣起舞的例子。
陽氣的這樣一個變化而變化,這樣的主導性是非常明確的。另外一個論述,是《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提到的“陽氣者,若天與曰,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曰光明”,這裡談得很清楚,陽氣是什麼?像天像日一樣,世間的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它。
而這樣的道理,放在人身上,更加是放諸四海而皆準。它尤其是人的性命所繫,所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這里大家注意一個“所”,為什麼要用一個“所”,陽氣有一個所,這個若天與日的陽氣有一個所,那麼失其所呢,也就是說陽的這個相對處所失掉了。
當陽氣的位置失調了,人的壽命,人的健康就會受到威脅。這一句話實際上,已經向我們透露了扶陽的消息。你要想從思想過渡到理路,這裡面就是一個竅,所以經典的東西往往就是一個字一個手眼,你把它解開了,後面的問題就好辦了。
你像“天地之間之內,其氣九州島島島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不管你是五臟六腑,十二節都通於天氣,也就是說都由陽氣來主導,來把握。還有《素問.生氣通天論》:“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聖度” 。
陽密在哪裡啊?只有密在其所,才能有固。“因而和之” “二者不和”,“和”是什麼呢?和就是有統的意思,也就是 有主導。那麼有統,有主導,陰陽就會不離不決,這就叫做聖度。所以這同樣還是談的一個問題。
扶陽理路,上面我們談到了陽氣的重要性,它是一切的主導,在有了這樣一個本的思想基礎之後,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扶陽理念的應用,它的前提是什麼?就是說你用溫熱,來扶助陽氣是要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陽氣少了,你才扶助。
假如陽氣很多了,本身就很旺盛了,你還去扶助,會怎麼樣呢?那就要犯虛虛實實之戒。儘管幹是統天的,儘管整個中醫講陰陽平衡的基礎或者說根本是陽主陰 從 , 在陽主的前提下 , 陰陽才 可能平衡 , 否則枉談 。
這一切治療的原則,要有前提,你要扶陽,那麼必定陽是寡的,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這是個不易的法則。那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人身是不是很容易造成陽氣的損傷,是不是很容易形成陽氣寡的局面,要把這個問題弄清楚。
前面我們講的是理,現在要把它落實在事上,如果事上仍然是這樣,那我們心裡就更有底了。我們去扶陽,就會理直氣壯,就不至於惶惶不安了。現在我們來看看,導致陽氣寡或者說陽氣損傷,它的共因是什麼呢?最主要的共因就是寒這個因素。
中醫的每位學人基本都讀過《傷寒論》,在《傷寒論》序裡面張仲景談到:“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過去我們認為“傷寒十居其七” 。筆者認為,可能是在建安紀年以後的這樣一段時間裡面,或者說在那樣一個特定的時空裡面,寒邪佔主導。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