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系統業力再來人系列之十五 信入自己拿掉黑暗懷疑
李秉信
讓筆者記憶猶新的是, 在大學時期,一個同寢室材料系的室友,因為琵琶別抱,結交了新歡,拋棄交往多年的中文系女友。那位在我們印象中的清秀佳人,竟然因一時苦情困頓,走上絕路, 在宿舍裡以服農藥的方式來表示決絕。最後雖然獲救,事件的沸騰嘩然卻也讓全校頗為震驚。苦主女孩辦了休學,人生進入一種形同自我放逐、消極放棄的狀態。
故事的發生,讓情竇初開的筆者深感震驚,隨即陷入一種迷思,開始了一場內在省思的自我對話。到底,人類對於情愛的執念有多深?究竟是什麼力量,會讓人甘願以命相許,用放棄生命的絕然態度去示現? 每次讀到,詩經,邶風,擊鼓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總會產生諸多感觸,感嘆。 為什麼每一段關係在放入感情之後,似乎都會產生變化?人的感情該歸往何處?
擊鼓篇最初,講的是戰友間的友誼,卻因為人類的貪愛,在愛染成性的推波助瀾下,最後讓友誼之美,孕化成了愛情的諾言誓語。這樣的情境,不也是發生在現在,許多情同手足, 或如師生的男女,在感情投入之後,彼此計較也漸漸多了, 情緒的反應多了。最終反目成仇,天成佳偶成了地上怨侶,讓人倍感唏噓。連筆者自己都不相信,人被愛慾掩蓋的覺知,竟然能無窮深遠,足以讓關係產生質變。
無奈又乏力的是,在我們的世界裡,這樣的劇本,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未曾更迭。說來也有些邪門,本來是非君莫嫁,非卿莫娶的情緣,彼此也都放下十足十的感情。 但是令人唏噓的, 這樣的關係早晚都是會變質的。曾經在靈魂相依偎,怎總在柴米油鹽醬醋茶後,女的覺得上錯花轎嫁錯郎,男的覺得上蒼捉弄,河東獅吼入家門。婚姻的總結往往是“鴛鴦錯配”,長久的婚姻,常常只是將錯就錯。
你不是常常聽到, 那些離婚的女人,常常在喃喃自語,我從來沒有愛過他, 只是為了報恩,才會以身相許。 所以到了恩斷義絕的那一天,她太有理由,頭也不回掉頭就走。 你沒有看到那一群待在家裡,足不出戶的怨婦。不斷自我合理化的告訴自己, 只是為了離開不愉快的原生家庭, 才會有今天的際遇。 很有意思的是,這些人共同的結論,總是會說,早知後來的結果會是如此,何必當初。 這樣的解釋,聽來都是後悔莫及,於事無補的廢話。
有種人,害怕了痛苦之後的劇痛,習慣在感情裡尋尋覓覓。 不斷地墜入情網,又親手將它剪斷,像無根的浮萍在水裡載浮載沉 。或許, 在他的記憶裡,曾經有過無法痊癒的傷害,潛意識裡的無法自控,害怕再度被傷害的心理防衛機轉。本能的把每個交往的對象,在場域與心裡來回拉鋸,對來者是玩玩,還是認真產生質疑,進而再對此人該是常客,還是過客產生決定性的判讀, 最後,還是無法避免一定會離開的宿命。
說來有幾分諷刺,這些人的可悲之處,在於總是讓時間裡的過客,成了回憶裡的常客,親手將自己,推上愛的絕境而悲鳴不已。這種要命的念想,長恨綿綿無絕期的心酸,以一種霸道蠻橫的形式,深深駐紮在心裡, 錯覺的以為,自己是所有關係的核心。 筆者常常看到, 這些所謂愛情慣性的人,一貫採取一頭栽入的姿態, 陷入感情的幻境當中。
每次無意的翻騰攪擾,總能在記憶的舊傷口上撒野,放肆恣意的又添上新傷痕。筆者常常會問他們, 老愛在傷口上灑鹽, 是為了讓傷口更痛,還是這是一種治療傷口的終極辦法?不難觀察的,這些看似重複性的動作,實際存在著一種,在本質上近乎相同的問題。不外乎就是廣為人知的:「塵緣可畏不輕結,情緣難纏莫妄許。」
當你說情緣難纏,塵緣可畏,在心中 翻來覆去的,不就是那顆名為“懷疑”的種子。究竟要如何才能種下一顆良善的種子,能「既緣起又清靜,既出離而不離」?讓人疑惑的,喝了孟婆那碗,盛著忘川河的忘情水,本該把上一世,忘得乾乾淨淨才對,怎又在意識田裡憶起了前世的癡纏。究竟是誰,要那麼的不懷好意,偏要亂點鴛鴦譜,硬是要把相愛的人遭遇分離剝奪,然後再逕自的,再把怨懟的兩人,用天羅地網捆綁到一塊去?
你可以發現,這些常常說的,早知有今日,何必又當初, 他們所說的,其實就是存在你心中的不相信。言語之間,總帶怨懟的男女,他們似乎忘了問自己一個問句,我們的關係已經走到了谷底,事情已經到這個份上了,明日將要如何出離?我們可以把這個問句,說的更深入一點,若不是,生命始終無法明心見性,世人老是在愚痴的無明翻轉打滾, 怎麼老是用相同的劇本, 比劃在不同的對象上, 最後一定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把這些經歷看得單純一點,縱然讓你經歷再多的關係,你仍然無法擺脫懷疑的枷鎖。當你還在懷疑裡面,就永遠無法看透,世間法皆是因緣所生,一切的痛苦都只是業力的招感。這些考驗多半是增上逆緣,絕大部份是為了提升生命,並不是為了不懷好意的捉弄而來。或許說來, 當事人自己都不相信。老天爺給你一次補考重修的機會,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你要念念相續,還是念頭不起,都在於你個人的造化修為。
說穿了,所有的情債,就表面上而論,似乎都與因果脫不了干係,看起來好像是來自上輩子未完待續的因緣。正所謂:「前世不欠,今生不見,今生相見,都是為了要債與還債而來。」。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 這些發生的原因, 都是為了要一點一點拿掉,存在你心中懷疑的黑暗面。 你可以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往往愛的太深,就容易看見傷痕 ,因為深愛着對方,就會變得分外敏感。這些傷口的根源, 都是來自於你的懷疑。
當你斬釘截鐵的說,相愛與傷害永遠都是共伴而生;你說的是你內心,存在八識田裡,不願相信的懷疑。若想要改變過去所造作的業,重點在於修好現世的「緣」。這個時候,我們要把問句說的更清楚一點;什麼叫做要修好現世的「緣」?你可以大剌剌的說,透過今生努力,用應劫不回避的態度,才能降低惡業果報的勢力,令重報轉輕報。但是,你有沒有發現, 這樣的說法看起來冠冕堂皇,卻往往 就會在瞬間破功。
執念深的人,往往不太容易幸福;習氣重的人,往往容易陷入相同困境窠臼裡。這些痛苦的根源,都跟不由自主的懷疑息息相關。麻煩的是,懷疑都不是偶爾來作客,通常都是你生活中的常客。對於絕大多數的人而言, 懷疑是念念相續,環環相扣,綿延不絕的。無需翻來覆去,講些聽似天堂話語的緣分和業力;所有存在發生裡的痛苦,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你,必須追根究底,尋找自己為什麼總會懷疑;並將其中深植於內心真正原因,徹底解決,才有能力學會相信。
我們可以鐵口直斷的說, 這個動作沒有做到位,所有的緣分,終將都會是孽緣,所有的結果,都將是以惡果形態收場。當感情和緣分,都附著在有形象的事物上時, 所有發生的結果,都注定會產生質滅, 所維繫的緣分怎可能不會變質。 然而,這又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句。 難道,所有發生的結果,都注定會如此?從造物主的眼睛來看,將感官和知識上的信仰,轉化成生命和覺察上的信仰, 才是一切過程,會發生的唯一目的。
這樣的看法,並不是來自於筆者的一己之見,自中古世紀,早已經在哲學和存在理論百家論述當中,不斷地有所發揮。 太多的大智慧者,一直想要超越形象上的束縛,直接切入形象內的真諦。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 任何事物,只要是以有形有象的存在,會因為時間的推演產生變,當然無可避免的,懷疑也會伴隨而生。在追求破相過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齊克果。他懸掛懷疑的理論,和金剛經裡破相的四句論,存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齊克果告別哲學,轉向信仰的漫長路程中,齊克果深刻的體會到:「哲學體系無法征服懷疑,只有信仰才能征服懷疑」,正如同懷疑是由人類盲目的信仰,遺留在這個世界上的副作用。因為盲目的信仰,禁不起世界上千變萬化、生滅無常、歲月不饒人……等等嚴峻改變的考驗。所以人的向道,最終常常會走向退轉, 愛主的心也會因為試探而改變。這樣人心上下起伏的轉變,正是齊克果對於基督思想堅信的支撐點,對他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
他深刻的體會, 只有把基督教的信仰,予以生命化的詮釋, 才能成就一個不退轉的堅信。我改變一切。然而,當你無法發現第一因,同時又找不到覺性時,是無法改變自己的。唯有找到真正的自己,並與第一因合而為一,你才有辦法真正的改變自己。 他如此的說法,不正解釋了,所有的有情眾生,都在情纏愚痴裡,尋找他們自己以為的永恆。你可以說,在會變化的無常裡, 尋找不會變化的真常,與緣木求魚,望梅止渴的愚昧有何不同?
這樣的期待,都是試圖在不完美的世界裡,找尋無與倫比的完美遇見。殊不知,這就是將自己推入一個無明的情境裡,本質上是異想天開的傻逼,還可以幹得特別起勁。總以為辛苦耕耘,就會豐收甜美;更甚的是,在覓得终生伴侣後,卻又突然的愛好起自由,大咧咧的訴說枕邊人的諸多不是。終日忙著羅列罪狀,將自己陷入永無止盡的悔恨泥淖裡,總認為夢裡尋他千百度的良人還在遠方呼喚。
想要有伴,又不要牽絆;既要肩膀,又不要束縛,內在與外在迥異,實境與幻境背離,怎可能不發生衝突矛盾?在這個時候,你有沒有想過, 能夠填補缺口圓的缺角,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很少人知道, 懸掛懷疑不是一個目的地,而是一個過程。也就是,在不斷地相信和懷疑的過程當中, 你會慢慢趨近到一個境界,隨著相信在靈裡生命中的長成,維持著一種永不退轉的生命狀態,最後到達一種進入的狀態。
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由人性黑暗面的懷疑本性,轉向對於生命無條件相信品質的改變,造就了齊克果對於生命覺察力的全然不同;這種能夠全然相信,來自於內心最純淨覺察的力量,也讓他有能力,為古老聖經的角色,賦予真正相信的意義。尤其是在與神合一的經歷中,從而造就齊克果對於二十世紀的神學和宗教哲學影響甚鉅。那不僅僅是一種哲學, 而是「完全相信」。
跳出齊克果的時代,回到現在的我們,有人很有自信的說,他只相信自己。其實,生命說相信自己,還真太高估人類的本性。人真的會「相信」的,只是停留在相信自己的感官,都是用自己感官接觸後,才在內心升起體會及判斷。筆者所強調的是,我們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有清淨無染的覺察力,可以光明正大,毫無成見的看待世界一切─善的、惡的、美的、醜的,正視客觀而不是害怕現實。
生命應該用單純的信心來信入自然,甚至你可以說是,叫做信入自己。 在信入自己過程當中, 外境是誰,標的是誰, 他們到底會不會變化,都已經不重要了。 關鍵是,當所有的外境,已經成為你的一個部分的時候, 懷疑的黑暗面,無所遁逃後,也就順理成章、自然而然地被拿掉了!
讓筆者記憶猶新的是, 在大學時期,一個同寢室材料系的室友,因為琵琶別抱,結交了新歡,拋棄交往多年的中文系女友。那位在我們印象中的清秀佳人,竟然因一時苦情困頓,走上絕路, 在宿舍裡以服農藥的方式來表示決絕。最後雖然獲救,事件的沸騰嘩然卻也讓全校頗為震驚。苦主女孩辦了休學,人生進入一種形同自我放逐、消極放棄的狀態。
故事的發生,讓情竇初開的筆者深感震驚,隨即陷入一種迷思,開始了一場內在省思的自我對話。到底,人類對於情愛的執念有多深?究竟是什麼力量,會讓人甘願以命相許,用放棄生命的絕然態度去示現? 每次讀到,詩經,邶風,擊鼓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總會產生諸多感觸,感嘆。 為什麼每一段關係在放入感情之後,似乎都會產生變化?人的感情該歸往何處?
擊鼓篇最初,講的是戰友間的友誼,卻因為人類的貪愛,在愛染成性的推波助瀾下,最後讓友誼之美,孕化成了愛情的諾言誓語。這樣的情境,不也是發生在現在,許多情同手足, 或如師生的男女,在感情投入之後,彼此計較也漸漸多了, 情緒的反應多了。最終反目成仇,天成佳偶成了地上怨侶,讓人倍感唏噓。連筆者自己都不相信,人被愛慾掩蓋的覺知,竟然能無窮深遠,足以讓關係產生質變。
無奈又乏力的是,在我們的世界裡,這樣的劇本,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未曾更迭。說來也有些邪門,本來是非君莫嫁,非卿莫娶的情緣,彼此也都放下十足十的感情。 但是令人唏噓的, 這樣的關係早晚都是會變質的。曾經在靈魂相依偎,怎總在柴米油鹽醬醋茶後,女的覺得上錯花轎嫁錯郎,男的覺得上蒼捉弄,河東獅吼入家門。婚姻的總結往往是“鴛鴦錯配”,長久的婚姻,常常只是將錯就錯。
你不是常常聽到, 那些離婚的女人,常常在喃喃自語,我從來沒有愛過他, 只是為了報恩,才會以身相許。 所以到了恩斷義絕的那一天,她太有理由,頭也不回掉頭就走。 你沒有看到那一群待在家裡,足不出戶的怨婦。不斷自我合理化的告訴自己, 只是為了離開不愉快的原生家庭, 才會有今天的際遇。 很有意思的是,這些人共同的結論,總是會說,早知後來的結果會是如此,何必當初。 這樣的解釋,聽來都是後悔莫及,於事無補的廢話。
有種人,害怕了痛苦之後的劇痛,習慣在感情裡尋尋覓覓。 不斷地墜入情網,又親手將它剪斷,像無根的浮萍在水裡載浮載沉 。或許, 在他的記憶裡,曾經有過無法痊癒的傷害,潛意識裡的無法自控,害怕再度被傷害的心理防衛機轉。本能的把每個交往的對象,在場域與心裡來回拉鋸,對來者是玩玩,還是認真產生質疑,進而再對此人該是常客,還是過客產生決定性的判讀, 最後,還是無法避免一定會離開的宿命。
說來有幾分諷刺,這些人的可悲之處,在於總是讓時間裡的過客,成了回憶裡的常客,親手將自己,推上愛的絕境而悲鳴不已。這種要命的念想,長恨綿綿無絕期的心酸,以一種霸道蠻橫的形式,深深駐紮在心裡, 錯覺的以為,自己是所有關係的核心。 筆者常常看到, 這些所謂愛情慣性的人,一貫採取一頭栽入的姿態, 陷入感情的幻境當中。
每次無意的翻騰攪擾,總能在記憶的舊傷口上撒野,放肆恣意的又添上新傷痕。筆者常常會問他們, 老愛在傷口上灑鹽, 是為了讓傷口更痛,還是這是一種治療傷口的終極辦法?不難觀察的,這些看似重複性的動作,實際存在著一種,在本質上近乎相同的問題。不外乎就是廣為人知的:「塵緣可畏不輕結,情緣難纏莫妄許。」
當你說情緣難纏,塵緣可畏,在心中 翻來覆去的,不就是那顆名為“懷疑”的種子。究竟要如何才能種下一顆良善的種子,能「既緣起又清靜,既出離而不離」?讓人疑惑的,喝了孟婆那碗,盛著忘川河的忘情水,本該把上一世,忘得乾乾淨淨才對,怎又在意識田裡憶起了前世的癡纏。究竟是誰,要那麼的不懷好意,偏要亂點鴛鴦譜,硬是要把相愛的人遭遇分離剝奪,然後再逕自的,再把怨懟的兩人,用天羅地網捆綁到一塊去?
你可以發現,這些常常說的,早知有今日,何必又當初, 他們所說的,其實就是存在你心中的不相信。言語之間,總帶怨懟的男女,他們似乎忘了問自己一個問句,我們的關係已經走到了谷底,事情已經到這個份上了,明日將要如何出離?我們可以把這個問句,說的更深入一點,若不是,生命始終無法明心見性,世人老是在愚痴的無明翻轉打滾, 怎麼老是用相同的劇本, 比劃在不同的對象上, 最後一定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把這些經歷看得單純一點,縱然讓你經歷再多的關係,你仍然無法擺脫懷疑的枷鎖。當你還在懷疑裡面,就永遠無法看透,世間法皆是因緣所生,一切的痛苦都只是業力的招感。這些考驗多半是增上逆緣,絕大部份是為了提升生命,並不是為了不懷好意的捉弄而來。或許說來, 當事人自己都不相信。老天爺給你一次補考重修的機會,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你要念念相續,還是念頭不起,都在於你個人的造化修為。
說穿了,所有的情債,就表面上而論,似乎都與因果脫不了干係,看起來好像是來自上輩子未完待續的因緣。正所謂:「前世不欠,今生不見,今生相見,都是為了要債與還債而來。」。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 這些發生的原因, 都是為了要一點一點拿掉,存在你心中懷疑的黑暗面。 你可以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往往愛的太深,就容易看見傷痕 ,因為深愛着對方,就會變得分外敏感。這些傷口的根源, 都是來自於你的懷疑。
當你斬釘截鐵的說,相愛與傷害永遠都是共伴而生;你說的是你內心,存在八識田裡,不願相信的懷疑。若想要改變過去所造作的業,重點在於修好現世的「緣」。這個時候,我們要把問句說的更清楚一點;什麼叫做要修好現世的「緣」?你可以大剌剌的說,透過今生努力,用應劫不回避的態度,才能降低惡業果報的勢力,令重報轉輕報。但是,你有沒有發現, 這樣的說法看起來冠冕堂皇,卻往往 就會在瞬間破功。
執念深的人,往往不太容易幸福;習氣重的人,往往容易陷入相同困境窠臼裡。這些痛苦的根源,都跟不由自主的懷疑息息相關。麻煩的是,懷疑都不是偶爾來作客,通常都是你生活中的常客。對於絕大多數的人而言, 懷疑是念念相續,環環相扣,綿延不絕的。無需翻來覆去,講些聽似天堂話語的緣分和業力;所有存在發生裡的痛苦,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你,必須追根究底,尋找自己為什麼總會懷疑;並將其中深植於內心真正原因,徹底解決,才有能力學會相信。
我們可以鐵口直斷的說, 這個動作沒有做到位,所有的緣分,終將都會是孽緣,所有的結果,都將是以惡果形態收場。當感情和緣分,都附著在有形象的事物上時, 所有發生的結果,都注定會產生質滅, 所維繫的緣分怎可能不會變質。 然而,這又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句。 難道,所有發生的結果,都注定會如此?從造物主的眼睛來看,將感官和知識上的信仰,轉化成生命和覺察上的信仰, 才是一切過程,會發生的唯一目的。
這樣的看法,並不是來自於筆者的一己之見,自中古世紀,早已經在哲學和存在理論百家論述當中,不斷地有所發揮。 太多的大智慧者,一直想要超越形象上的束縛,直接切入形象內的真諦。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 任何事物,只要是以有形有象的存在,會因為時間的推演產生變,當然無可避免的,懷疑也會伴隨而生。在追求破相過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齊克果。他懸掛懷疑的理論,和金剛經裡破相的四句論,存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齊克果告別哲學,轉向信仰的漫長路程中,齊克果深刻的體會到:「哲學體系無法征服懷疑,只有信仰才能征服懷疑」,正如同懷疑是由人類盲目的信仰,遺留在這個世界上的副作用。因為盲目的信仰,禁不起世界上千變萬化、生滅無常、歲月不饒人……等等嚴峻改變的考驗。所以人的向道,最終常常會走向退轉, 愛主的心也會因為試探而改變。這樣人心上下起伏的轉變,正是齊克果對於基督思想堅信的支撐點,對他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
他深刻的體會, 只有把基督教的信仰,予以生命化的詮釋, 才能成就一個不退轉的堅信。我改變一切。然而,當你無法發現第一因,同時又找不到覺性時,是無法改變自己的。唯有找到真正的自己,並與第一因合而為一,你才有辦法真正的改變自己。 他如此的說法,不正解釋了,所有的有情眾生,都在情纏愚痴裡,尋找他們自己以為的永恆。你可以說,在會變化的無常裡, 尋找不會變化的真常,與緣木求魚,望梅止渴的愚昧有何不同?
這樣的期待,都是試圖在不完美的世界裡,找尋無與倫比的完美遇見。殊不知,這就是將自己推入一個無明的情境裡,本質上是異想天開的傻逼,還可以幹得特別起勁。總以為辛苦耕耘,就會豐收甜美;更甚的是,在覓得终生伴侣後,卻又突然的愛好起自由,大咧咧的訴說枕邊人的諸多不是。終日忙著羅列罪狀,將自己陷入永無止盡的悔恨泥淖裡,總認為夢裡尋他千百度的良人還在遠方呼喚。
想要有伴,又不要牽絆;既要肩膀,又不要束縛,內在與外在迥異,實境與幻境背離,怎可能不發生衝突矛盾?在這個時候,你有沒有想過, 能夠填補缺口圓的缺角,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很少人知道, 懸掛懷疑不是一個目的地,而是一個過程。也就是,在不斷地相信和懷疑的過程當中, 你會慢慢趨近到一個境界,隨著相信在靈裡生命中的長成,維持著一種永不退轉的生命狀態,最後到達一種進入的狀態。
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由人性黑暗面的懷疑本性,轉向對於生命無條件相信品質的改變,造就了齊克果對於生命覺察力的全然不同;這種能夠全然相信,來自於內心最純淨覺察的力量,也讓他有能力,為古老聖經的角色,賦予真正相信的意義。尤其是在與神合一的經歷中,從而造就齊克果對於二十世紀的神學和宗教哲學影響甚鉅。那不僅僅是一種哲學, 而是「完全相信」。
跳出齊克果的時代,回到現在的我們,有人很有自信的說,他只相信自己。其實,生命說相信自己,還真太高估人類的本性。人真的會「相信」的,只是停留在相信自己的感官,都是用自己感官接觸後,才在內心升起體會及判斷。筆者所強調的是,我們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有清淨無染的覺察力,可以光明正大,毫無成見的看待世界一切─善的、惡的、美的、醜的,正視客觀而不是害怕現實。
生命應該用單純的信心來信入自然,甚至你可以說是,叫做信入自己。 在信入自己過程當中, 外境是誰,標的是誰, 他們到底會不會變化,都已經不重要了。 關鍵是,當所有的外境,已經成為你的一個部分的時候, 懷疑的黑暗面,無所遁逃後,也就順理成章、自然而然地被拿掉了!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