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醫道易以貫之系列之十八 氣聚成形質能場
中醫師 李秉信
物質觀是人們對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的根本性看法。我國傳統哲學認為,一切事物都有著共同的物質根源——元氣。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和推動萬物運動的根本動力,“氣聚而成形’ ‘散而歸之於太虛”是古代元氣論的基本思想。
<黃帝內經 > 將“ 太虛 ”看 成 是物 質 “ 氣 的存在形式 並 且把它作為萬物的本 源(1)如《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2)。《黃帝內經》認為,氣分化為陰氣和陽氣,陰、陽之氣凝聚而成天地,即陰成形,陽化氣,‘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2)
又“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太虛),所以列應天之精氣(星辰)也。(《素問•五運行大論》(2)。即天之精氣凝聚形成曰月星辰,地之精氣與天氣相互作用化生有形的萬物。人處於天地之中,與萬物一道,也為天地之氣所生,
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日人”(1)。天地萬物皆為陰陽之氣所生,本於一氣,這是<黃帝內經>“氣一元”思想的反映,它表明了宇宙自然有著共同的物質根源。古代“氣一元”論與現代量子物理學對物質的認識十分接近。
對此量子物理學家何祚庥就指出,“元氣”論接近於現代科學所說的場(3)。在中醫學,“氣”的概念具有一般性特點,它能夠說明宇宙間物質及物質運動的統一性。在量子物理學中,‘場”或者“相互作用”不特指某一種場或一種相互作用,而是所有的物質場或基本相互作用的一般性概念。因此,何祚庥指出“元氣”與“場”十分接近,是很恰當的。
在微觀世界裡,基本粒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例如,正負電子對可由光子轉化而來,而電子的湮滅又生成光子或者其他粒子。從場的角度講,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變化使不同形式的能量互相轉化,例如,電磁能轉化為機械能、核能轉化為電磁能等。
粒子間的相互轉化和不同形式能量間的相互轉化表明了宇宙中物質和物質運動具有統一注。在高能物理學中,基本粒子依據其表現出的物質屬性或能量屬性被劃分為兩類:一類為具有物質屬性的粒子,一類為充當傳遞相互作用的“媒介”性粒子。
其中物質屬性的基本粒子是形成通常意義上的物質結構如中子、質子、電子等的原材料,而傳遞相互作用的媒介子則充當了經典物理學所言的場。物質結構的組合構成了傳統意義上“有形”的物質如原子、分子,而媒介子則構成傳統意義上的場,為能量的載體如電磁場、引力場。物質和場相互作用,從而產生了宏觀世界的各種變化。
(1) 程宜山.中国古代元气学说.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31.
(2) 孟景春.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 何祚庥.我国法家的光辉哲学思想: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 D] •中国科学,1975,18(5) :445455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物質觀是人們對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的根本性看法。我國傳統哲學認為,一切事物都有著共同的物質根源——元氣。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和推動萬物運動的根本動力,“氣聚而成形’ ‘散而歸之於太虛”是古代元氣論的基本思想。
<黃帝內經 > 將“ 太虛 ”看 成 是物 質 “ 氣 的存在形式 並 且把它作為萬物的本 源(1)如《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2)。《黃帝內經》認為,氣分化為陰氣和陽氣,陰、陽之氣凝聚而成天地,即陰成形,陽化氣,‘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2)
又“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太虛),所以列應天之精氣(星辰)也。(《素問•五運行大論》(2)。即天之精氣凝聚形成曰月星辰,地之精氣與天氣相互作用化生有形的萬物。人處於天地之中,與萬物一道,也為天地之氣所生,
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日人”(1)。天地萬物皆為陰陽之氣所生,本於一氣,這是<黃帝內經>“氣一元”思想的反映,它表明了宇宙自然有著共同的物質根源。古代“氣一元”論與現代量子物理學對物質的認識十分接近。
對此量子物理學家何祚庥就指出,“元氣”論接近於現代科學所說的場(3)。在中醫學,“氣”的概念具有一般性特點,它能夠說明宇宙間物質及物質運動的統一性。在量子物理學中,‘場”或者“相互作用”不特指某一種場或一種相互作用,而是所有的物質場或基本相互作用的一般性概念。因此,何祚庥指出“元氣”與“場”十分接近,是很恰當的。
在微觀世界裡,基本粒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例如,正負電子對可由光子轉化而來,而電子的湮滅又生成光子或者其他粒子。從場的角度講,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變化使不同形式的能量互相轉化,例如,電磁能轉化為機械能、核能轉化為電磁能等。
粒子間的相互轉化和不同形式能量間的相互轉化表明了宇宙中物質和物質運動具有統一注。在高能物理學中,基本粒子依據其表現出的物質屬性或能量屬性被劃分為兩類:一類為具有物質屬性的粒子,一類為充當傳遞相互作用的“媒介”性粒子。
其中物質屬性的基本粒子是形成通常意義上的物質結構如中子、質子、電子等的原材料,而傳遞相互作用的媒介子則充當了經典物理學所言的場。物質結構的組合構成了傳統意義上“有形”的物質如原子、分子,而媒介子則構成傳統意義上的場,為能量的載體如電磁場、引力場。物質和場相互作用,從而產生了宏觀世界的各種變化。
(1) 程宜山.中国古代元气学说.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31.
(2) 孟景春.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 何祚庥.我国法家的光辉哲学思想: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 D] •中国科学,1975,18(5) :445455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