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天地癘氣新冠肺炎病毒系列之一 古代中醫醫家對於癘氣的描述
中醫師 李秉信
2020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世界,各國對於病毒的橫行,束手無策,徒呼負負。面對如此嚴峻的情勢,中醫獨樹一幟調整體質,提振免疫力的特點,在舉世防疫的角色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中醫提振免疫力學說及作法,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有所長,具有中醫色彩的免疫系統模型是什麼?本論文從量子力學物質波的角度,建立人體最基礎的物質-氣的升降浮沉模型。
中醫理論從自然到人體、從生理到病理,始終貫穿著“氣一元論”觀點,認為氣是人的生命之根本[5]。 《素問·寶命全形論》雲:“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地,命懸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醫權初編》曰:“人之生死,全賴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 ”
屬於天地之氣的癘氣可以通過空氣傳染,經口鼻侵人致病;也可隨飲食、蚊蟲叮咬、蟲獸咬傷、皮膚接觸等途徑傳染而發病。癘氣侵人,導致多種疫癘病,又稱疫病,瘟病,或瘟疫病。如痄腮(腮腺炎)、猩紅熱(爛喉丹痧)、疫毒痢、白喉、天花、腸傷寒、霍亂、鼠疫,以及疫黃(急性傳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愛滋病(AIDS)等,都屬感染癘氣引起的疫病,實際上包括了現代臨床許多傳染病和烈性傳染病。
在中醫傳統的辨證論治上,癘氣的致病特點發病急驟,病情危篤。一般而言,由於癘氣多屬熱毒之邪,其性疾速,而且常挾毒霧、瘴氣等穢濁之邪侵犯人體,故其致病比六淫更顯發病急驟,來勢兇猛,變化多端,病情險惡。因而發病過程中常出現發熱、擾神、動血、生風、劇烈吐瀉等危重症狀。
《溫疫論》(28)述及某些疫病,“緩者朝發夕死,重者頃刻而亡”,足見癘氣致病來勢兇猛,病情危篤。清代溫病四大家:葉桂(葉天士),薛雪(薛生白),吳瑭(吳鞠通),王土雄(王孟英)更指出了癘氣傳染性強,易於流行。可通過空氣、食物等多種途徑在人群中傳播。這些症狀,和最近發生在世界各地新冠肺炎,似乎有相同的特徵。
當處在癘氣流行的地域時,無論男女老少,體質強弱,凡觸之者,多可發病。癘氣發病,既可大面積流行,也可散在發生。癘氣的發動一氣一病,症狀相似。癘氣作用於臟腑組織器官,發為何病,具有一定的特異性,而且其臨床表現也基本相似。如同新冠肺炎患者在臨床的症狀上,都具有典型的體征。
葉天士蓍《溫熱論》,被譽為“溫熱大師”,提出了“衛氣營血”的辨證論治理論和“辨舌驗齒、”“辨斑疹白培” 。病毒在人體傳變的過程當中,癘氣對機體作用部位具有一定選擇性,從而在不同部位產生相應的病證。癘氣種類不同,所致之病各異。每一種癘氣所致之疫病,均有各自的臨床特點和傳變規律,所謂“一氣致一病”。
例如痄腮,無論男女,一般都表現為耳下腮部腫脹。說明癘氣有一種特異的親和力,某種癘氣可專門侵犯某臟腑、經絡或某一部位而發病,所以“眾人之病相同”。疫情侵入人體會有序的經過一定的歷程,薛生白蓍《濕熱病篇》,對濕熱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證和治療,進行了系統論述。
中國有許多著名的醫家,對於癘氣有許多論述。吳鞠通蓍《溫病條辨》,形成以“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論治體系。王孟英著《溫熱經緯》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論篇·詳論瘟疫以破大惑》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2020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世界,各國對於病毒的橫行,束手無策,徒呼負負。面對如此嚴峻的情勢,中醫獨樹一幟調整體質,提振免疫力的特點,在舉世防疫的角色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中醫提振免疫力學說及作法,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有所長,具有中醫色彩的免疫系統模型是什麼?本論文從量子力學物質波的角度,建立人體最基礎的物質-氣的升降浮沉模型。
中醫理論從自然到人體、從生理到病理,始終貫穿著“氣一元論”觀點,認為氣是人的生命之根本[5]。 《素問·寶命全形論》雲:“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地,命懸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醫權初編》曰:“人之生死,全賴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 ”
屬於天地之氣的癘氣可以通過空氣傳染,經口鼻侵人致病;也可隨飲食、蚊蟲叮咬、蟲獸咬傷、皮膚接觸等途徑傳染而發病。癘氣侵人,導致多種疫癘病,又稱疫病,瘟病,或瘟疫病。如痄腮(腮腺炎)、猩紅熱(爛喉丹痧)、疫毒痢、白喉、天花、腸傷寒、霍亂、鼠疫,以及疫黃(急性傳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愛滋病(AIDS)等,都屬感染癘氣引起的疫病,實際上包括了現代臨床許多傳染病和烈性傳染病。
在中醫傳統的辨證論治上,癘氣的致病特點發病急驟,病情危篤。一般而言,由於癘氣多屬熱毒之邪,其性疾速,而且常挾毒霧、瘴氣等穢濁之邪侵犯人體,故其致病比六淫更顯發病急驟,來勢兇猛,變化多端,病情險惡。因而發病過程中常出現發熱、擾神、動血、生風、劇烈吐瀉等危重症狀。
《溫疫論》(28)述及某些疫病,“緩者朝發夕死,重者頃刻而亡”,足見癘氣致病來勢兇猛,病情危篤。清代溫病四大家:葉桂(葉天士),薛雪(薛生白),吳瑭(吳鞠通),王土雄(王孟英)更指出了癘氣傳染性強,易於流行。可通過空氣、食物等多種途徑在人群中傳播。這些症狀,和最近發生在世界各地新冠肺炎,似乎有相同的特徵。
當處在癘氣流行的地域時,無論男女老少,體質強弱,凡觸之者,多可發病。癘氣發病,既可大面積流行,也可散在發生。癘氣的發動一氣一病,症狀相似。癘氣作用於臟腑組織器官,發為何病,具有一定的特異性,而且其臨床表現也基本相似。如同新冠肺炎患者在臨床的症狀上,都具有典型的體征。
葉天士蓍《溫熱論》,被譽為“溫熱大師”,提出了“衛氣營血”的辨證論治理論和“辨舌驗齒、”“辨斑疹白培” 。病毒在人體傳變的過程當中,癘氣對機體作用部位具有一定選擇性,從而在不同部位產生相應的病證。癘氣種類不同,所致之病各異。每一種癘氣所致之疫病,均有各自的臨床特點和傳變規律,所謂“一氣致一病”。
例如痄腮,無論男女,一般都表現為耳下腮部腫脹。說明癘氣有一種特異的親和力,某種癘氣可專門侵犯某臟腑、經絡或某一部位而發病,所以“眾人之病相同”。疫情侵入人體會有序的經過一定的歷程,薛生白蓍《濕熱病篇》,對濕熱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證和治療,進行了系統論述。
中國有許多著名的醫家,對於癘氣有許多論述。吳鞠通蓍《溫病條辨》,形成以“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論治體系。王孟英著《溫熱經緯》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論篇·詳論瘟疫以破大惑》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