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二十三、太乙
【解剖】此處為小腸部,有直腹筋及上腹動脈。
【部位】在關門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下脘。
【主治】心煩、癲狂、吐舌。
【取法】仰臥,臍旁二寸,直上二寸取之。
【鍼灸】鍼五分至一寸,灸五壯。
太乙門
本穴簡稱「太乙」。古「太」與「大」通,「乙」與「一」同,又「乙,曲也」。《河圖》以中宮為太乙,養生家臍下為太一君,二意相同,隱喻太乙為腹中央也。中醫以脾為中土,其取意亦與太乙,太一相同。本穴平於下脘,穴底挨近脾臟並胰而言,內應小腸,小腸多曲,以及橫結腸兩曲端,亦太乙曲屈之象也。又古「乙」字,於字義為腸,穴名曰「乙」,即喻腸道多曲也。匯此諸意,故名之為「太乙門」。
《禮記》:「魚餒必自乙。」註:「魚去乙則不肥。」大腸俗名肥腸,本著大與太通、乙意為腸之意研之,「太乙門」即是「大腸門」。又觀玩其所治症,除腸疾吐瀉而外,如癲疾狂走、心煩,正合中醫之陽明府證,棄衣登高譫語等證。正與中樞神志有關,所謂臟燥則狂者,由於大腸結熱,而大腸結熱,又多在迂曲彎轉之處,故治取此穴有效。古人命名深意,與療效有關。本穴又可與足太陽之大腸俞、小腸俞及督脈之陽關相互參用。
【解剖】此處為小腸部,有直腹筋及上腹動脈。
【部位】在關門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下脘。
【主治】心煩、癲狂、吐舌。
【取法】仰臥,臍旁二寸,直上二寸取之。
【鍼灸】鍼五分至一寸,灸五壯。
太乙門
本穴簡稱「太乙」。古「太」與「大」通,「乙」與「一」同,又「乙,曲也」。《河圖》以中宮為太乙,養生家臍下為太一君,二意相同,隱喻太乙為腹中央也。中醫以脾為中土,其取意亦與太乙,太一相同。本穴平於下脘,穴底挨近脾臟並胰而言,內應小腸,小腸多曲,以及橫結腸兩曲端,亦太乙曲屈之象也。又古「乙」字,於字義為腸,穴名曰「乙」,即喻腸道多曲也。匯此諸意,故名之為「太乙門」。
《禮記》:「魚餒必自乙。」註:「魚去乙則不肥。」大腸俗名肥腸,本著大與太通、乙意為腸之意研之,「太乙門」即是「大腸門」。又觀玩其所治症,除腸疾吐瀉而外,如癲疾狂走、心煩,正合中醫之陽明府證,棄衣登高譫語等證。正與中樞神志有關,所謂臟燥則狂者,由於大腸結熱,而大腸結熱,又多在迂曲彎轉之處,故治取此穴有效。古人命名深意,與療效有關。本穴又可與足太陽之大腸俞、小腸俞及督脈之陽關相互參用。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