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先天業力病系列之五十二 經脈循行病變選穴治療
李秉信
按經論治,是在經絡辨證的基礎上,在病變經脈及其相關經脈上,進行選穴治療的方法。主要包括十二經證治、奇經八脈證治、絡脈證治和經筋證治,其中十二經證治是經絡證治最重要的內容。
十二經證治
十二經證治主要是根據《靈樞·經脈》篇中記載的十二經脈所屬臟腑的病變、經脈循行病變、相應組織器官病變共三個方面進行選穴治療的方法。
(1)手太陰肺經證治
經脈循行部位發生病變,則可見臑臂內側前廉酸楚病痛,或見拘急,或痿軟,麻木不仁,肩臂痛等。亦有鼻衄,喉痺,缺盆中痛等。治宜宣肺調氣、通經活絡,取本經、手陽明經腧穴為主,補虛瀉實,寒者可灸。如中府、太淵、列缺、尺澤、孔最、少商、合谷、曲池、肺俞、大椎等。
(2)手陽明大腸經證治
上肢外側前緣酸楚疼痛,痿痺不用,麻木,臂痛不舉,大指次指不用。可見頭痛,目黃,齒痛頰腫,唇吻瞤動,口㖞,鼽衄,咽喉腫痛,口臭,舌苔黃,脈弦數。治宜通經活絡、調理腸道,取本經、足陽明經腧穴為主,補虛瀉實,寒者可灸。如合谷、曲池、三間、手三里、迎香、列缺、足三里、天樞、上巨虛等。
(3)足陽明胃經證治
灑灑振寒,缺盆中痛,膺乳痛,髀股前廉痛,膝髕腫痛,脛外側及足背痛。亦可見口唇生瘡,口臭,頸腫,喉痛,齒痛齦腫,鼻淵,鼻衄等。治宜通經活絡、調理胃腸,取本經和手陽明經腧穴為主,補虛瀉實,寒者可灸。如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內廷、天樞、梁門、合谷、中脘、胃俞等。
(4)足太陰脾經證治
膝股內側痛,足跗腫痛,四肢屈伸不利,痿痺不仁,足大趾引內踝痛。亦可見舌強不語,舌本痛等。亦可見脘腹腹脹,泄瀉,食慾不振,乏力,月經不調,崩漏等。治宜健脾和胃、通經活絡,取本經和足陽明經腧穴為主,補虛瀉實,寒者可灸。如太白、隱白、公孫、三陰交、地機、血海、陰陵泉、大橫、梁門、足三里、脾俞等。
(5)手少陰心經證治
胸痛,肩背痛,臑臂內廉冷痛,麻木不仁。亦可見嗌幹目黃,口舌糜爛,舌腫,舌本麻木,胸痛、心悸、心煩、失眠、神誌失常等。治宜調理心神、通經活絡,取本經和手厥陰經腧穴為主,補虛瀉實,寒者可灸。如神門、通裡、陰郄、少府、少海、大陵、內關、膻中、心俞等。
(6)手太陽小腸經證治
頭項強痛,臂痛不舉,痛引肩胛,上肢外側疼痛、麻木、痿痺不用。亦可見目赤,咽痛,頷腫,耳鳴,耳聾,少腹冷痛,腸鳴,泄瀉,小便短赤等。治宜通經活絡、調理腸道,取本經及其募穴、背俞穴為主,補虛瀉實,寒者可灸。如後溪、小海、肩貞、天宗、顴髎、聽宮、足三里、上巨虛、中脘、關元、小腸俞等。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按經論治,是在經絡辨證的基礎上,在病變經脈及其相關經脈上,進行選穴治療的方法。主要包括十二經證治、奇經八脈證治、絡脈證治和經筋證治,其中十二經證治是經絡證治最重要的內容。
十二經證治
十二經證治主要是根據《靈樞·經脈》篇中記載的十二經脈所屬臟腑的病變、經脈循行病變、相應組織器官病變共三個方面進行選穴治療的方法。
(1)手太陰肺經證治
經脈循行部位發生病變,則可見臑臂內側前廉酸楚病痛,或見拘急,或痿軟,麻木不仁,肩臂痛等。亦有鼻衄,喉痺,缺盆中痛等。治宜宣肺調氣、通經活絡,取本經、手陽明經腧穴為主,補虛瀉實,寒者可灸。如中府、太淵、列缺、尺澤、孔最、少商、合谷、曲池、肺俞、大椎等。
(2)手陽明大腸經證治
上肢外側前緣酸楚疼痛,痿痺不用,麻木,臂痛不舉,大指次指不用。可見頭痛,目黃,齒痛頰腫,唇吻瞤動,口㖞,鼽衄,咽喉腫痛,口臭,舌苔黃,脈弦數。治宜通經活絡、調理腸道,取本經、足陽明經腧穴為主,補虛瀉實,寒者可灸。如合谷、曲池、三間、手三里、迎香、列缺、足三里、天樞、上巨虛等。
(3)足陽明胃經證治
灑灑振寒,缺盆中痛,膺乳痛,髀股前廉痛,膝髕腫痛,脛外側及足背痛。亦可見口唇生瘡,口臭,頸腫,喉痛,齒痛齦腫,鼻淵,鼻衄等。治宜通經活絡、調理胃腸,取本經和手陽明經腧穴為主,補虛瀉實,寒者可灸。如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內廷、天樞、梁門、合谷、中脘、胃俞等。
(4)足太陰脾經證治
膝股內側痛,足跗腫痛,四肢屈伸不利,痿痺不仁,足大趾引內踝痛。亦可見舌強不語,舌本痛等。亦可見脘腹腹脹,泄瀉,食慾不振,乏力,月經不調,崩漏等。治宜健脾和胃、通經活絡,取本經和足陽明經腧穴為主,補虛瀉實,寒者可灸。如太白、隱白、公孫、三陰交、地機、血海、陰陵泉、大橫、梁門、足三里、脾俞等。
(5)手少陰心經證治
胸痛,肩背痛,臑臂內廉冷痛,麻木不仁。亦可見嗌幹目黃,口舌糜爛,舌腫,舌本麻木,胸痛、心悸、心煩、失眠、神誌失常等。治宜調理心神、通經活絡,取本經和手厥陰經腧穴為主,補虛瀉實,寒者可灸。如神門、通裡、陰郄、少府、少海、大陵、內關、膻中、心俞等。
(6)手太陽小腸經證治
頭項強痛,臂痛不舉,痛引肩胛,上肢外側疼痛、麻木、痿痺不用。亦可見目赤,咽痛,頷腫,耳鳴,耳聾,少腹冷痛,腸鳴,泄瀉,小便短赤等。治宜通經活絡、調理腸道,取本經及其募穴、背俞穴為主,補虛瀉實,寒者可灸。如後溪、小海、肩貞、天宗、顴髎、聽宮、足三里、上巨虛、中脘、關元、小腸俞等。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