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十四 人天地氣生四時之法成
李秉信
如同,西醫所說的細胞,在中醫基礎理論中,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這套系統是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物質基礎。我們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觀念,來釐清。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血,基本上是指血液;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兩者相輔相成,在我們身體中,形成一套無法切割的系統。
從氣、血、津液的相對屬性來分陰陽,則氣具有推動、溫煦等作用,屬於陽;血和津液,都為液態物質,具有濡養、滋潤等作用,屬於陰。機體的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來源於氣、血、津液;它的生成和代謝,又依賴於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
因此,無論在生理還是病理方面,氣、血、津液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之間,始終還存在著互為的密切關係。此外,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在中醫學中還有“精”。 “精”在中醫學理論上的基本含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之“精”,即是通常所說的生殖之精;廣義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質,包括氣、血、津液和從飲食物中攝取的營養物質,故稱作“精氣”。如同大家所了解的,生殖之精,與腎的關係最為密切。
氣的基本概念,氣,在古代是人們對於自然現象的一種相互認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唯物主義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如《周易•繫辭》說:“天地氤氳,萬物化生”。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被引起醫學領域,在中醫學中逐漸形成了氣的基本概念。
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 《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這就是說,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也就是“天地之氣”的產物。人的形體構成,實際上也是以“氣”為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故《醫門法律》又說:“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
氣,又是維持人的生命活動最基本物質。 《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生,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的生命活動,需要從“天地之氣”中攝取營養成分,以養五臟之氣,從而維持機體的生理活動。所以,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由於氣具有活力很強的不斷運動著的特性,對人體生命活動有推動和溫煦等作用,因而中醫學中以氣的運動變化來闡釋人體的生命活動。氣的生成,可以分成先天及後天系統。人體的氣,來源於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氣、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即水穀之精氣,簡稱“谷氣”)和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
通過肺、脾胃和腎等臟器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將三者結合起來而生成。先天之精氣,依賴於腎藏精氣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發揮先天之精氣的生理效應;水穀之精氣,依賴於脾胃的運化功能,才能從飲食物中攝取而化生;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則依賴於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
因此,從氣的來源或氣的生成來看,除與先天禀賦、後天飲食營養,以及自然界等狀況有關外,均與腎、脾胃、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腎、脾胃、肺等生理功能正常並保持平衡,人體的氣才能充沛;反之,腎、脾胃、肺等生理功能的任何環節的異常或失去協調平衡,均能影響氣的生成,或影響氣的正常生理效應,從而形成氣虛等病理變化。
此外,在氣的生成過程中,脾胃的運化功能尤其重要。因人在出生以後,必須依賴飲食物的營養以維持生命活動,而機體從飲食物中攝取營養物質,又完全依賴脾胃的受納和運化功能,才能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把其中營養物質化為水穀精氣。先天之精氣,必須依賴於水穀精氣的充養,才能發揮其生理效應。
所以《靈樞•營衛生會》說:“人受氣於谷”,《靈樞•五味》說:“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如同,西醫所說的細胞,在中醫基礎理論中,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這套系統是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物質基礎。我們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觀念,來釐清。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血,基本上是指血液;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兩者相輔相成,在我們身體中,形成一套無法切割的系統。
從氣、血、津液的相對屬性來分陰陽,則氣具有推動、溫煦等作用,屬於陽;血和津液,都為液態物質,具有濡養、滋潤等作用,屬於陰。機體的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來源於氣、血、津液;它的生成和代謝,又依賴於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
因此,無論在生理還是病理方面,氣、血、津液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之間,始終還存在著互為的密切關係。此外,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在中醫學中還有“精”。 “精”在中醫學理論上的基本含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之“精”,即是通常所說的生殖之精;廣義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質,包括氣、血、津液和從飲食物中攝取的營養物質,故稱作“精氣”。如同大家所了解的,生殖之精,與腎的關係最為密切。
氣的基本概念,氣,在古代是人們對於自然現象的一種相互認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唯物主義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如《周易•繫辭》說:“天地氤氳,萬物化生”。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被引起醫學領域,在中醫學中逐漸形成了氣的基本概念。
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 《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這就是說,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也就是“天地之氣”的產物。人的形體構成,實際上也是以“氣”為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故《醫門法律》又說:“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
氣,又是維持人的生命活動最基本物質。 《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生,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的生命活動,需要從“天地之氣”中攝取營養成分,以養五臟之氣,從而維持機體的生理活動。所以,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由於氣具有活力很強的不斷運動著的特性,對人體生命活動有推動和溫煦等作用,因而中醫學中以氣的運動變化來闡釋人體的生命活動。氣的生成,可以分成先天及後天系統。人體的氣,來源於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氣、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即水穀之精氣,簡稱“谷氣”)和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
通過肺、脾胃和腎等臟器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將三者結合起來而生成。先天之精氣,依賴於腎藏精氣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發揮先天之精氣的生理效應;水穀之精氣,依賴於脾胃的運化功能,才能從飲食物中攝取而化生;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則依賴於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
因此,從氣的來源或氣的生成來看,除與先天禀賦、後天飲食營養,以及自然界等狀況有關外,均與腎、脾胃、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腎、脾胃、肺等生理功能正常並保持平衡,人體的氣才能充沛;反之,腎、脾胃、肺等生理功能的任何環節的異常或失去協調平衡,均能影響氣的生成,或影響氣的正常生理效應,從而形成氣虛等病理變化。
此外,在氣的生成過程中,脾胃的運化功能尤其重要。因人在出生以後,必須依賴飲食物的營養以維持生命活動,而機體從飲食物中攝取營養物質,又完全依賴脾胃的受納和運化功能,才能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把其中營養物質化為水穀精氣。先天之精氣,必須依賴於水穀精氣的充養,才能發揮其生理效應。
所以《靈樞•營衛生會》說:“人受氣於谷”,《靈樞•五味》說:“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