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三十六、足三里
【解剖】為前脛骨筋部,分佈迴反脛骨動脈及深腓骨神經。
【部位】在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廉。
【主治】胃中寒、心腹脹痛、逆氣上攻、臟氣虛憊、胃氣不足、惡聞食臭、腹痛腸鳴食不化、大便不通、脊痛腰弱不得俯仰、小腸氣。
【摘要】此穴主瀉胃中之熱,與氣衝、巨虛上下廉同。秦承祖治食氣水氣、蠱毒痃癖、四肢腫滿、膝胻痠痛、目不明。華陀療五勞七傷、贏瘦虛乏、瘀血癰乳。《百症賦》:「中邪霍亂,尋陰谷三里之程。」《席弘賦》:「手足上下鍼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又:「虛喘須尋三里中。」又:「胃中有積刺璇璣,三里功多人不知。」又:「氣海專能治五淋,更鍼三里隨呼吸。」
又:「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又:「若鍼肩井須三里,不刺之時氣水調。」又:「腰連胯痛急,便於三里攻其隘。」又:「腳痛膝腫鍼三里,懸鍾二陵三陰交。」又:「腕骨腿疼三里瀉。」又:「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天星秘訣》:「耳鳴腰痛先五會,次鍼耳門三里內。」又:「若患胃中停宿食,後尋三里起璇璣。」又:「牙疼頭痛并咽痺,先刺二間後三里。」
《玉龍歌》:「寒溼腳氣不可熬,先鍼三里及陰交,再將絕骨穴兼刺,腫痛頓時立見消。」又:「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補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頻瀉動,還光益血是無差。」又:「水病之疾最難熬,腹滿虛脹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後鍼三里及陰交。」又:「傷寒過經猶未解,須向期門穴上鍼,忽然氣喘攻胸膈,三里瀉多須用心。」《馬丹陽十二訣》:「能愈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并泄瀉,腿股膝脛痠,傷寒羸瘦損,氣臌及諸般。」
《勝玉歌》:「兩膝無端腫如斗,膝眼三里艾當施。」《靈光賦》治氣上壅足三里。《雜病穴法歌》:「霍亂中脘可入深,三里內庭瀉幾許。」又:「泄瀉肚腹諸般疾,三里內庭功無比。」又:「脹滿中脘三里揣。」又:「腰連腿疼腕骨升,三里降下隨拜跪。」又:「腳膝諸痛羨行間,三里申脈金門侈。」又:「冷風溼痺鍼環跳,陽陵三里燒鍼尾。」又:「大便虛閉補支溝,瀉足三里效可擬。」又:「小便不通陰陵泉,三里瀉下溺如注。」又:「內傷食積鍼三里。」又:「喘急列缺起三里。」
【取法】正坐垂膝,以手掌覆膝蓋上,中指向下盡處,當胻骨外緣約一寸取之。
【鍼灸】鍼一寸五分,灸三壯至百數十壯。
足三里
本穴名解有二。《靈樞.九針十二原》:「陽有陰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猶言陵下三寸處也。《太素》註:「楊上善謂:『一寸一里也。』」此以地位而論,言其體也。
《素問》:「天樞以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本穴統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諸症,是以謂之「三里」。古「理」與「里」通,本穴在下肢,故名「足三里」,示別於手三里也。
《靈樞.海論篇》:「胃者水穀之海,其輸在氣街下至三里」。依此推之,氣街以下,至於三里,統為胃之俞穴。華元化謂:「三里主治五癆、羸瘦、亡陽、虛乏、胸瘀血、乳癰等症。」秦承祖謂:「諸症皆治,但以治胃為主。」觀此可知本穴功能,不僅行於腹部,而兼治全身上中下也。可與手三里互參。
【解剖】為前脛骨筋部,分佈迴反脛骨動脈及深腓骨神經。
【部位】在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廉。
【主治】胃中寒、心腹脹痛、逆氣上攻、臟氣虛憊、胃氣不足、惡聞食臭、腹痛腸鳴食不化、大便不通、脊痛腰弱不得俯仰、小腸氣。
【摘要】此穴主瀉胃中之熱,與氣衝、巨虛上下廉同。秦承祖治食氣水氣、蠱毒痃癖、四肢腫滿、膝胻痠痛、目不明。華陀療五勞七傷、贏瘦虛乏、瘀血癰乳。《百症賦》:「中邪霍亂,尋陰谷三里之程。」《席弘賦》:「手足上下鍼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又:「虛喘須尋三里中。」又:「胃中有積刺璇璣,三里功多人不知。」又:「氣海專能治五淋,更鍼三里隨呼吸。」
又:「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又:「若鍼肩井須三里,不刺之時氣水調。」又:「腰連胯痛急,便於三里攻其隘。」又:「腳痛膝腫鍼三里,懸鍾二陵三陰交。」又:「腕骨腿疼三里瀉。」又:「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天星秘訣》:「耳鳴腰痛先五會,次鍼耳門三里內。」又:「若患胃中停宿食,後尋三里起璇璣。」又:「牙疼頭痛并咽痺,先刺二間後三里。」
《玉龍歌》:「寒溼腳氣不可熬,先鍼三里及陰交,再將絕骨穴兼刺,腫痛頓時立見消。」又:「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補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頻瀉動,還光益血是無差。」又:「水病之疾最難熬,腹滿虛脹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後鍼三里及陰交。」又:「傷寒過經猶未解,須向期門穴上鍼,忽然氣喘攻胸膈,三里瀉多須用心。」《馬丹陽十二訣》:「能愈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并泄瀉,腿股膝脛痠,傷寒羸瘦損,氣臌及諸般。」
《勝玉歌》:「兩膝無端腫如斗,膝眼三里艾當施。」《靈光賦》治氣上壅足三里。《雜病穴法歌》:「霍亂中脘可入深,三里內庭瀉幾許。」又:「泄瀉肚腹諸般疾,三里內庭功無比。」又:「脹滿中脘三里揣。」又:「腰連腿疼腕骨升,三里降下隨拜跪。」又:「腳膝諸痛羨行間,三里申脈金門侈。」又:「冷風溼痺鍼環跳,陽陵三里燒鍼尾。」又:「大便虛閉補支溝,瀉足三里效可擬。」又:「小便不通陰陵泉,三里瀉下溺如注。」又:「內傷食積鍼三里。」又:「喘急列缺起三里。」
【取法】正坐垂膝,以手掌覆膝蓋上,中指向下盡處,當胻骨外緣約一寸取之。
【鍼灸】鍼一寸五分,灸三壯至百數十壯。
足三里
本穴名解有二。《靈樞.九針十二原》:「陽有陰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猶言陵下三寸處也。《太素》註:「楊上善謂:『一寸一里也。』」此以地位而論,言其體也。
《素問》:「天樞以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本穴統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諸症,是以謂之「三里」。古「理」與「里」通,本穴在下肢,故名「足三里」,示別於手三里也。
《靈樞.海論篇》:「胃者水穀之海,其輸在氣街下至三里」。依此推之,氣街以下,至於三里,統為胃之俞穴。華元化謂:「三里主治五癆、羸瘦、亡陽、虛乏、胸瘀血、乳癰等症。」秦承祖謂:「諸症皆治,但以治胃為主。」觀此可知本穴功能,不僅行於腹部,而兼治全身上中下也。可與手三里互參。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