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經上經心法提要之六 得意忘象不拘得象忘言
李秉信
三國魏之王弼
王弼生於226年,終於249年,僅得年二十三歲,但其著作之豐富,文采之華美,無人能與之相比,何宴曾贊之曰:【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王弼,何宴,夏侯玄等人,同開玄學清談之風。著有【周易注】【周易畧例】【老子注】等。王弼注易一掃漢人之象數說,革除互體,五行,卦變等,主張著重領會,把握易中所包含之根本易理,繼承費直之以博解經,其特點有三:
1:提出【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認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可以存易,得意而忘象,猶歸者所以在免,得而忘蹄鑒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故不可拘泥於象。
2:解卦,除非象數,力主取其原卦。如【蒙】即蒙昧。【需】只是飲食宴樂。【訟】即為義理派易學之創建者。
3:王弼解易,書掃象數,而以老莊思想之當然以玄學解易,其某些說法亦非易經本旨。
唐之李鼎祚
李為唐代宗時代人,其所著【周易集解】自認為【刊輔嗣(王弼)之野文,鋪康成之逸象】。其著作乃匯萃眾說,總結兩漢以來易學研究之成果之作,當時易學者尊王抑鄭李則力排眾議,認為【鄭則多參天象,王乃詮釋人事,但易之為道,豈偏滯於天人者哉?致使後學之徒,紛然淆亂,各修局見,【莫辯源流】李採用子夏,孟喜,京房,孔穎達姚規朱抑之蔡景君,三十五家之說及【九家易】【乾鑿度】等易說,為後來之易學者,匯集極為珍貴之易學資料。
唐之孔穎達
孔氏為孔子之第三十二代孫。其所著周易正義八論或稱孔疏,其(一)論易之三名,易簡,變易,不易,(二)論重卦之人,王弼謂乃伏義,自己重卦,此點則存疑不評,(三)論三代之易名,夏連山,商歸藏周易之周乃國名,(四)論卦辭爻辭,為文王所作。(五)論易分上下二篇,乾坤乃陰陽之本始,萬物之宗祖,故為上篇之始而尊之。離為日,坎為月,乃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始終萬物故以坎離為上篇之首而貴之,即濟,未濟為最終者,明戒慎而全王道也。(六)論夫子作十翼,確無異論。(七)輪傳易之人,自商瞿受易於孔子,至後漢之馬融,茍爽,鄭玄,劉表及三國之王弼。(八)論加
【經】自與【易】乃在孟喜之前,子夏之後.
孔疏之特點有三:重於取易之本經義理,不講互體,卦變,納甲,起伏,等象數學說,其次推崇王弼,韓康伯之說,雖多處皆直接繼承王弼學說,然不囿於王韓之說,墨守門戶之見,從漢易中吸取其合理成分,如看重取象說,及爻位說,從易學史上著眼,其書實具有調合象數與易理兩派之傾向,吸收二派學說,再加以消化,而後提出自己之易學觀。其說以影響唐宋易學之發展為重大,乃轉漢易為宋易之橋樑,。
三國魏之王弼
王弼生於226年,終於249年,僅得年二十三歲,但其著作之豐富,文采之華美,無人能與之相比,何宴曾贊之曰:【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王弼,何宴,夏侯玄等人,同開玄學清談之風。著有【周易注】【周易畧例】【老子注】等。王弼注易一掃漢人之象數說,革除互體,五行,卦變等,主張著重領會,把握易中所包含之根本易理,繼承費直之以博解經,其特點有三:
1:提出【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認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可以存易,得意而忘象,猶歸者所以在免,得而忘蹄鑒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故不可拘泥於象。
2:解卦,除非象數,力主取其原卦。如【蒙】即蒙昧。【需】只是飲食宴樂。【訟】即為義理派易學之創建者。
3:王弼解易,書掃象數,而以老莊思想之當然以玄學解易,其某些說法亦非易經本旨。
唐之李鼎祚
李為唐代宗時代人,其所著【周易集解】自認為【刊輔嗣(王弼)之野文,鋪康成之逸象】。其著作乃匯萃眾說,總結兩漢以來易學研究之成果之作,當時易學者尊王抑鄭李則力排眾議,認為【鄭則多參天象,王乃詮釋人事,但易之為道,豈偏滯於天人者哉?致使後學之徒,紛然淆亂,各修局見,【莫辯源流】李採用子夏,孟喜,京房,孔穎達姚規朱抑之蔡景君,三十五家之說及【九家易】【乾鑿度】等易說,為後來之易學者,匯集極為珍貴之易學資料。
唐之孔穎達
孔氏為孔子之第三十二代孫。其所著周易正義八論或稱孔疏,其(一)論易之三名,易簡,變易,不易,(二)論重卦之人,王弼謂乃伏義,自己重卦,此點則存疑不評,(三)論三代之易名,夏連山,商歸藏周易之周乃國名,(四)論卦辭爻辭,為文王所作。(五)論易分上下二篇,乾坤乃陰陽之本始,萬物之宗祖,故為上篇之始而尊之。離為日,坎為月,乃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始終萬物故以坎離為上篇之首而貴之,即濟,未濟為最終者,明戒慎而全王道也。(六)論夫子作十翼,確無異論。(七)輪傳易之人,自商瞿受易於孔子,至後漢之馬融,茍爽,鄭玄,劉表及三國之王弼。(八)論加
【經】自與【易】乃在孟喜之前,子夏之後.
孔疏之特點有三:重於取易之本經義理,不講互體,卦變,納甲,起伏,等象數學說,其次推崇王弼,韓康伯之說,雖多處皆直接繼承王弼學說,然不囿於王韓之說,墨守門戶之見,從漢易中吸取其合理成分,如看重取象說,及爻位說,從易學史上著眼,其書實具有調合象數與易理兩派之傾向,吸收二派學說,再加以消化,而後提出自己之易學觀。其說以影響唐宋易學之發展為重大,乃轉漢易為宋易之橋樑,。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