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先天業力病系列之二十八 七情內傷雜病崩潰免疫
李秉信
只要是人,就一定有內傷雜病。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然而很少人知道,就光光是這幾種情緒的反應,就會對我們的健康狀態,造成極大的衝擊。當精神刺激,超越了病人自身的調節能力時,免疫系統平衡的狀態,就會在情緒蠶食鯨吞下,被逐漸的打破。如果再有外邪的侵入,便可發生疾病,甚至有憂鬱症的傾向。
從中醫的經典來切入,七情徵候均見於內傷雜病。但是,我們不用把情緒衝擊免疫系統的議題複雜化。簡單的來說,情志致病有三個特點,筆者會就其重點,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很多人不知道,我們的六根,對於外在環境的感覺,常常是致病的因素。在臨床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病人的疾病,是由耳目所聞,直接影響臟腑氣機。
當一個人感覺非常強烈,情緒上下起伏很大的時候,就會對身體運作的機能造成衝擊,致臟腑功能紊亂。這樣失衡的狀態,造成的邊際效應是很大的。在臨床上,醫生做出診斷,病人的氣血不和,陰陽失調。嚴格來說,病人最根本的病因,是來自於情緒上的反應。如怒則氣上,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悲則氣消,思則氣結,喜則氣緩。
身體氣機的運作,如果因為情緒上的起伏,而造成失調,常常是萬病之源。另外一種情緒致病的因素,是與個人性格、生活環境有關。如性格急躁者,易被怒傷;而性格孤僻者,常被憂思所傷。一位有經驗的中醫師,很容易地從病人的行為語言,可以判斷出,因為情緒的錯亂,而造成氣機的紊亂,致臟腑功能失調的病因,是從哪一種情緒而起。
這種診斷的原則,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不同的情志變化,所影響的內臟也不同。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臨床實踐證明,情志所傷,能夠影響內臟的功能,這是肯定的,至於具體傷哪一內臟,引起何種氣機變化,並不一定像上面所說的那樣機械,只有詳細審察病情,才能做出更為準確的診斷。
筆者在最近的臨床案例中,遇見了一個典型情緒致病的案例。病人就診的時候,表現喜傷,可見精神恍惚,思維不集中,甚則神志錯亂,語無倫次,哭笑無常,舉止異常,脈緩;當他表現是怒傷,則見頭暈或脹痛,面紅目赤,口苦,胸悶,善嘆息,急躁易怒,兩脅脹滿或竄痛,或呃逆,嘔吐,腹脹,泄瀉,其則嘔血,昏厥,脈弦;
若是從傳統中醫診斷的辨證論治,很難一針見血地看出病因的所在。若是從情志疾病來下手診斷,便可以很容易地掌握病因病情,對症治療以及對症下藥。在臨床上,我們可以看見,二十一世紀最流行的疾病,是憂鬱症。這類病人來就診的時候,常常會有思傷的症狀,可見頭暈目眩,健忘心悸,倦怠,失眠多夢,食少,消瘦,腹脹便溏。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判斷準則,就是病人的舌淡,脈緩;憂傷,則情志抑鬱,悶悶不樂,神疲乏力,食慾不振,脈澀;悲傷,見面色慘淡,時時籲嘆飲泣,精神萎靡不振,脈弱;恐傷,少腹脹滿,遺精滑精,二便失禁;驚傷,則情緒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甚至神志錯亂,語言舉止失常。
在儒林外史這本小說中,我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范進中舉之後,高興的痰迷心竅,竟然瘋了。這樣的病例,常常會出現在現代的人身上。有些青少年太過於狂歡,喜歡徹夜飲酒作樂,或者是在夜店裡吸毒。他們的證候分析,可以有這樣的診斷下手。喜為心之志,過喜,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而見精神恍惚,思維不集中,重者神明失主,致神誌錯亂,語無論次,舉止異常。
現代的人,面對緊張的生活壓力,超過承受的極限,常常一時無法控制,會有當下暴怒的發作。從中醫診斷的角度來切入,怒為肝之志,怒則氣上,大怒可致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而致兩脅脹痛,胸悶,善嘆息,或見急躁易怒。肝氣橫逆,克犯脾胃,胃失和降則致呃逆、嘔吐;脾氣不升則見腹脹泄瀉。當一個人在極大的生氣之後,身體所有機能的平衡,瞬時崩潰。
在臨床上,你可以看見,病人當下暴怒之後,肝氣上逆,血隨氣升,氣血並走於上,故致頭暈,頭痛,面紅目赤,甚至氣血蒙蔽清竅,而突然昏厥,血隨氣妄行,則見嘔血。另外有一種病人的症狀,就是想東想西,優柔寡斷,面對選擇的時候無法下定決心。從中醫診斷的角度來說,病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思慮太過,可使脾氣耗傷,心血虧虛。
脾氣虛則運化失健,則見食少,腹脹便溏。心血不足以養心,致心悸,失眠多夢。形體不得氣血濡養,則清瘦,倦怠,頭暈目眩,健忘,舌淡脈緩。憂愁日久不解,耗傷臟腑之氣,故見神疲乏力,食慾不振。過度悲哀,則使氣消,故見面色慘淡,時時籲嘆飲泣,精神萎靡不振。這種遲遲無法下定決心的當事人,常常會有氣虛的症狀產生。
病人如果經過極大的驚嚇之後,就會有恐則氣下的症狀發生。在臨床上,我們可以看見,病人極度恐駭,可使腎之精氣下劫,腎氣不固,則遺精,滑精,二便失禁,下焦氣機不暢,而見少腹脹滿。驚則氣機逆亂,心神不能安藏,則情緒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重者神誌錯亂,語言舉止失常。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只要是人,就一定有內傷雜病。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然而很少人知道,就光光是這幾種情緒的反應,就會對我們的健康狀態,造成極大的衝擊。當精神刺激,超越了病人自身的調節能力時,免疫系統平衡的狀態,就會在情緒蠶食鯨吞下,被逐漸的打破。如果再有外邪的侵入,便可發生疾病,甚至有憂鬱症的傾向。
從中醫的經典來切入,七情徵候均見於內傷雜病。但是,我們不用把情緒衝擊免疫系統的議題複雜化。簡單的來說,情志致病有三個特點,筆者會就其重點,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很多人不知道,我們的六根,對於外在環境的感覺,常常是致病的因素。在臨床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病人的疾病,是由耳目所聞,直接影響臟腑氣機。
當一個人感覺非常強烈,情緒上下起伏很大的時候,就會對身體運作的機能造成衝擊,致臟腑功能紊亂。這樣失衡的狀態,造成的邊際效應是很大的。在臨床上,醫生做出診斷,病人的氣血不和,陰陽失調。嚴格來說,病人最根本的病因,是來自於情緒上的反應。如怒則氣上,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悲則氣消,思則氣結,喜則氣緩。
身體氣機的運作,如果因為情緒上的起伏,而造成失調,常常是萬病之源。另外一種情緒致病的因素,是與個人性格、生活環境有關。如性格急躁者,易被怒傷;而性格孤僻者,常被憂思所傷。一位有經驗的中醫師,很容易地從病人的行為語言,可以判斷出,因為情緒的錯亂,而造成氣機的紊亂,致臟腑功能失調的病因,是從哪一種情緒而起。
這種診斷的原則,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不同的情志變化,所影響的內臟也不同。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臨床實踐證明,情志所傷,能夠影響內臟的功能,這是肯定的,至於具體傷哪一內臟,引起何種氣機變化,並不一定像上面所說的那樣機械,只有詳細審察病情,才能做出更為準確的診斷。
筆者在最近的臨床案例中,遇見了一個典型情緒致病的案例。病人就診的時候,表現喜傷,可見精神恍惚,思維不集中,甚則神志錯亂,語無倫次,哭笑無常,舉止異常,脈緩;當他表現是怒傷,則見頭暈或脹痛,面紅目赤,口苦,胸悶,善嘆息,急躁易怒,兩脅脹滿或竄痛,或呃逆,嘔吐,腹脹,泄瀉,其則嘔血,昏厥,脈弦;
若是從傳統中醫診斷的辨證論治,很難一針見血地看出病因的所在。若是從情志疾病來下手診斷,便可以很容易地掌握病因病情,對症治療以及對症下藥。在臨床上,我們可以看見,二十一世紀最流行的疾病,是憂鬱症。這類病人來就診的時候,常常會有思傷的症狀,可見頭暈目眩,健忘心悸,倦怠,失眠多夢,食少,消瘦,腹脹便溏。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判斷準則,就是病人的舌淡,脈緩;憂傷,則情志抑鬱,悶悶不樂,神疲乏力,食慾不振,脈澀;悲傷,見面色慘淡,時時籲嘆飲泣,精神萎靡不振,脈弱;恐傷,少腹脹滿,遺精滑精,二便失禁;驚傷,則情緒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甚至神志錯亂,語言舉止失常。
在儒林外史這本小說中,我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范進中舉之後,高興的痰迷心竅,竟然瘋了。這樣的病例,常常會出現在現代的人身上。有些青少年太過於狂歡,喜歡徹夜飲酒作樂,或者是在夜店裡吸毒。他們的證候分析,可以有這樣的診斷下手。喜為心之志,過喜,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而見精神恍惚,思維不集中,重者神明失主,致神誌錯亂,語無論次,舉止異常。
現代的人,面對緊張的生活壓力,超過承受的極限,常常一時無法控制,會有當下暴怒的發作。從中醫診斷的角度來切入,怒為肝之志,怒則氣上,大怒可致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而致兩脅脹痛,胸悶,善嘆息,或見急躁易怒。肝氣橫逆,克犯脾胃,胃失和降則致呃逆、嘔吐;脾氣不升則見腹脹泄瀉。當一個人在極大的生氣之後,身體所有機能的平衡,瞬時崩潰。
在臨床上,你可以看見,病人當下暴怒之後,肝氣上逆,血隨氣升,氣血並走於上,故致頭暈,頭痛,面紅目赤,甚至氣血蒙蔽清竅,而突然昏厥,血隨氣妄行,則見嘔血。另外有一種病人的症狀,就是想東想西,優柔寡斷,面對選擇的時候無法下定決心。從中醫診斷的角度來說,病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思慮太過,可使脾氣耗傷,心血虧虛。
脾氣虛則運化失健,則見食少,腹脹便溏。心血不足以養心,致心悸,失眠多夢。形體不得氣血濡養,則清瘦,倦怠,頭暈目眩,健忘,舌淡脈緩。憂愁日久不解,耗傷臟腑之氣,故見神疲乏力,食慾不振。過度悲哀,則使氣消,故見面色慘淡,時時籲嘆飲泣,精神萎靡不振。這種遲遲無法下定決心的當事人,常常會有氣虛的症狀產生。
病人如果經過極大的驚嚇之後,就會有恐則氣下的症狀發生。在臨床上,我們可以看見,病人極度恐駭,可使腎之精氣下劫,腎氣不固,則遺精,滑精,二便失禁,下焦氣機不暢,而見少腹脹滿。驚則氣機逆亂,心神不能安藏,則情緒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重者神誌錯亂,語言舉止失常。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