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六十、崑崙
【解剖】此處為長腓骨筋腱,有後腓骨動脈、淺腓骨神經。
【部位】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
【主治】腰尻腳氣、足踝腫痛、不能步立、頭痛鼽衄、肩背拘急、咳喘目眩、陰腫痛、產難、胞衣不下、小兒發癇瘈瘲。
【摘要】《玉龍歌》:「紅腫腿足草鞋風,須把崑崙兩穴攻,申脈太谿如再刺,神醫妙訣起疲癃。」《靈光賦》:「住喘腳氣崑崙愈。」《席弘賦》:「轉筋目眩鍼魚腹,承山崑崙立便消。」《千金》:「治瘧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似拔,崑崙主之。」又:「胞衣不出,鍼入四分。」《捷徑》:「治偏風。」《馬丹陽十二訣》:「轉筋腰尻痛,暴喘滿中心,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於此穴鍼。」《肘後歌》:「腳膝經年痛不休,內外踝邊用意求,穴號崑崙并呂細。」《雜病穴法歌》:「腰痛環跳委中求,若連背痛崑崙試。」
【取法】正坐垂足,在外踝後取之。
【鍼灸】鍼五分至七分(孕婦禁鍼),灸三壯。
昆侖
考足外踝突,較其他踝突為高。古人眼界未寬,以昆侖山為最高山峰,故取之以喻本穴為「昆侖」。
本穴在外踝後下方,治頭痛如破最效,即上病下取之意也。
按:養生家稱百會穴為昆侖,以其位於上也,又以其為治頭病之總綱也。竊唯百會之稱昆侖,喻山之巔,本穴之稱昆侖,喻山之麓也。更以本穴之氣貫於巔頂,順勢下行,猶昆侖之披瀝百川也。故能治頭痛、喘滿及胎衣不下諸症也。揣本穴名義,及所治各病,則對本經經氣下貫,有瀑然之勢矣。
【解剖】此處為長腓骨筋腱,有後腓骨動脈、淺腓骨神經。
【部位】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
【主治】腰尻腳氣、足踝腫痛、不能步立、頭痛鼽衄、肩背拘急、咳喘目眩、陰腫痛、產難、胞衣不下、小兒發癇瘈瘲。
【摘要】《玉龍歌》:「紅腫腿足草鞋風,須把崑崙兩穴攻,申脈太谿如再刺,神醫妙訣起疲癃。」《靈光賦》:「住喘腳氣崑崙愈。」《席弘賦》:「轉筋目眩鍼魚腹,承山崑崙立便消。」《千金》:「治瘧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似拔,崑崙主之。」又:「胞衣不出,鍼入四分。」《捷徑》:「治偏風。」《馬丹陽十二訣》:「轉筋腰尻痛,暴喘滿中心,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於此穴鍼。」《肘後歌》:「腳膝經年痛不休,內外踝邊用意求,穴號崑崙并呂細。」《雜病穴法歌》:「腰痛環跳委中求,若連背痛崑崙試。」
【取法】正坐垂足,在外踝後取之。
【鍼灸】鍼五分至七分(孕婦禁鍼),灸三壯。
昆侖
考足外踝突,較其他踝突為高。古人眼界未寬,以昆侖山為最高山峰,故取之以喻本穴為「昆侖」。
本穴在外踝後下方,治頭痛如破最效,即上病下取之意也。
按:養生家稱百會穴為昆侖,以其位於上也,又以其為治頭病之總綱也。竊唯百會之稱昆侖,喻山之巔,本穴之稱昆侖,喻山之麓也。更以本穴之氣貫於巔頂,順勢下行,猶昆侖之披瀝百川也。故能治頭痛、喘滿及胎衣不下諸症也。揣本穴名義,及所治各病,則對本經經氣下貫,有瀑然之勢矣。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