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意識合一之路系列之三十二 破見思二惑成大圓鏡智
李秉信
在每一部佛經中, 都一再的提到,怎麼觀察或是怎麼體會這個同體網路, 是每一個在同體網上的眾生, 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但是很少人知道, 流動在同體網上的因果和業力,都是由我們六根染習來的。 這是個很深刻的醒思, 若是我們在讀佛經時,只執著於文字和經義上的咬文嚼字。
那樣的知識是用不上的。 所有的下手工夫, 都是由了解自己和看清自己的根性,才有機會能夠改變自己。 而這個關鍵點, 是在於要有智慧。 那是個怎麼樣的智慧?開門見山的說, 就是妙觀察智。
眾生常常說, 那麼多博大精深的佛法, 終其一生的精力都無法詳參。 佛法對我們來說, 有什麼意義呢?說穿了,佛法對我們的啟發,最啟碼是為了讓我們能夠了解自己, 更進而渡化自己。 修行的下手工夫, 是從我們外在六根習氣開始修起。
人常常會有憂愁和煩惱, 所以我們終其一生, 都說要脫苦離憂。 更深度的來看, 我們的憂愁和煩惱, 一定和六根習氣緊密相纏。碰到了這種解之又來, 去之又返綿綿不斷的憂愁和煩惱, 生命最後很有決心的說, 我要六根清淨。
到底是要斷七情六慾(斷見思二惑) 還是要被破七情六慾(破見思二惑) ? 然而, 更貼切的問句是,你知道你的苦和憂是怎麼來的嗎? 說到苦和憂, 必須要由人的感覺開始說起。 說到感覺,這是個本能的反應,人要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能對環境產生反應。
若是缺少了六根, 或是六根對環境沒有反應, 環境只是自然呈象, 對生命而言一點意義都沒有。舉個例來說, 當我們一覺好眠, 醒來之後, 本是六根清明, 沒有任何染著。 眼睛張開, 忽然看到木瓜樹葉紅了。
六根分別 意識心起作用 看到樹葉紅, 而把樹葉紅種子識放入第八識(第八識含藏識), 便放在一邊不想了。 晚上要睡覺前, 或是在夢中突然想起(第七識靈魂識) 木瓜紅的事。 這樣一個簡單的敍述, 說明了我們白天作的事晚上會煩。 前世造的惡因, 會是今世所受的苦果。
而其中的原因, 就是金剛經中所說,六根意欲分別,相中取相,名見取。 說的明白些人的六根有自己喜惡的抓取。 不僅是對自己喜歡的,尤其煩惱和擔憂, 更是一再抓取, 早上左思, 晚上右考。 久而久之, 不在第八識含藏識成為種子識才怪。 然而,種子識就是我的執著。
我們人不論是醒著或是睡著,甚至歸空轉世 ,總是習慣依著我的情趣,去種子庫找種子 。那就是我今生的煩惱 來生的業障的來源。 這就是我們的情趣。在人活生生的時候,他所最執著的、他所最愛的、他所最喜歡的這個種子會先發芽。
因為他最愛、祂最執著的這個種子是最強烈的,所以死後,靈魂識就會隨著那個情趣而去 就像有的人,下班回來了,很無聊,無聊一定要找個事做嘛,就想到:「我來找誰打個麻將,因為我喜歡賭博。」這個種子馬上發出來了,是不是這樣?另外一個人他最喜歡的情趣是什麼?是喝點酒,「好,現在沒事做了,找幾個朋友來喝一杯!」是不是?這叫情趣!
所以,這個靈魂識就是有一個情趣,就是緣。為什麼是緣呢?他會隨著他最喜歡的因緣,去做他最喜歡做的事。什麼因緣?就是在八識裡面的種子,哪一顆是他最喜歡的,他會先拉出來。 一切因緣果報, 煩惱和擔憂,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的種子識。 這個結果會記在這個八識裡面!一切煩惱的原因, 乃是自己抓取的業力種子。
這樣的抓取對我們最大的影響是什麼?業力種子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和靈魂。 當我們心裡有病 帶業往生以後, 就會把這樣的果往下輩子帶。 在大乘經典教義裡頭,釋迦牟尼佛無數次地贊歎阿彌陀佛是大醫王, 調御大夫。因為佛法可以醫我們的心病及業障,就是在醫我們的念。
而面對我們念頭最直接的方式, 就是空觀,空觀也就是將自己的七情六欲,內心所有的認定、假設等資料庫全部銷空。空觀空到徹底的時候,「我」的界線沒有了,察覺別人或外界的東西很敏感的。 譬如說你認為一個人應該要怎麼樣,才算是一個好的人,或者是你覺得應該要怎麼做才是對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有很多的想法、成見,內心有很多的名色(假設)。
當你要觀察一個人,一定要透過你內心的成見去察覺,因此自然會受到自己心靈結構的扭曲,因而被障礙住。因此你無法原始而直接的去感覺別人的內心、情緒。如果能把自己的內心清得很乾淨,完全是空的狀況下,你會發現了解別人是很容易的事情。像佛法說的「他心通」,就是了解他人在想什麼。
但是了解以後如果以自己的價值觀去判斷好壞,則立刻掉入另外的陷阱。因此應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最好不要隨便評斷他人。 一個有智慧的空觀是善於覺知、掌握情緒的能力。 人的情緒比思考要複雜許多, 而且一念接著一念, 念念不絕。佛法中提到「大圓鏡智」,為什麼叫大圓鏡智?
就是它像一面很大的鏡子,所有的資訊一下就照在上面,也就是一個整體觀。如果你有大圓鏡智,譬如說一個人你從來沒有看過,但是別人跟你談起這個人,一下子你會覺得他所有的資訊就呈現在你的心中,像一面鏡子一樣,這是全面性的觀察。這樣察覺出來的資訊就是一個完整的東西,不是被你分裂的,所以空觀做得非常好的時候,就會有這種能力的。
我們說空觀是善於覺知,或者是掌握情緒的能力, 甚至於是一種掌握同體的能力。當一個人空觀修的徹底時候, 整個同體網剎那間就在它的心裡。
在每一部佛經中, 都一再的提到,怎麼觀察或是怎麼體會這個同體網路, 是每一個在同體網上的眾生, 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但是很少人知道, 流動在同體網上的因果和業力,都是由我們六根染習來的。 這是個很深刻的醒思, 若是我們在讀佛經時,只執著於文字和經義上的咬文嚼字。
那樣的知識是用不上的。 所有的下手工夫, 都是由了解自己和看清自己的根性,才有機會能夠改變自己。 而這個關鍵點, 是在於要有智慧。 那是個怎麼樣的智慧?開門見山的說, 就是妙觀察智。
眾生常常說, 那麼多博大精深的佛法, 終其一生的精力都無法詳參。 佛法對我們來說, 有什麼意義呢?說穿了,佛法對我們的啟發,最啟碼是為了讓我們能夠了解自己, 更進而渡化自己。 修行的下手工夫, 是從我們外在六根習氣開始修起。
人常常會有憂愁和煩惱, 所以我們終其一生, 都說要脫苦離憂。 更深度的來看, 我們的憂愁和煩惱, 一定和六根習氣緊密相纏。碰到了這種解之又來, 去之又返綿綿不斷的憂愁和煩惱, 生命最後很有決心的說, 我要六根清淨。
到底是要斷七情六慾(斷見思二惑) 還是要被破七情六慾(破見思二惑) ? 然而, 更貼切的問句是,你知道你的苦和憂是怎麼來的嗎? 說到苦和憂, 必須要由人的感覺開始說起。 說到感覺,這是個本能的反應,人要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能對環境產生反應。
若是缺少了六根, 或是六根對環境沒有反應, 環境只是自然呈象, 對生命而言一點意義都沒有。舉個例來說, 當我們一覺好眠, 醒來之後, 本是六根清明, 沒有任何染著。 眼睛張開, 忽然看到木瓜樹葉紅了。
六根分別 意識心起作用 看到樹葉紅, 而把樹葉紅種子識放入第八識(第八識含藏識), 便放在一邊不想了。 晚上要睡覺前, 或是在夢中突然想起(第七識靈魂識) 木瓜紅的事。 這樣一個簡單的敍述, 說明了我們白天作的事晚上會煩。 前世造的惡因, 會是今世所受的苦果。
而其中的原因, 就是金剛經中所說,六根意欲分別,相中取相,名見取。 說的明白些人的六根有自己喜惡的抓取。 不僅是對自己喜歡的,尤其煩惱和擔憂, 更是一再抓取, 早上左思, 晚上右考。 久而久之, 不在第八識含藏識成為種子識才怪。 然而,種子識就是我的執著。
我們人不論是醒著或是睡著,甚至歸空轉世 ,總是習慣依著我的情趣,去種子庫找種子 。那就是我今生的煩惱 來生的業障的來源。 這就是我們的情趣。在人活生生的時候,他所最執著的、他所最愛的、他所最喜歡的這個種子會先發芽。
因為他最愛、祂最執著的這個種子是最強烈的,所以死後,靈魂識就會隨著那個情趣而去 就像有的人,下班回來了,很無聊,無聊一定要找個事做嘛,就想到:「我來找誰打個麻將,因為我喜歡賭博。」這個種子馬上發出來了,是不是這樣?另外一個人他最喜歡的情趣是什麼?是喝點酒,「好,現在沒事做了,找幾個朋友來喝一杯!」是不是?這叫情趣!
所以,這個靈魂識就是有一個情趣,就是緣。為什麼是緣呢?他會隨著他最喜歡的因緣,去做他最喜歡做的事。什麼因緣?就是在八識裡面的種子,哪一顆是他最喜歡的,他會先拉出來。 一切因緣果報, 煩惱和擔憂,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的種子識。 這個結果會記在這個八識裡面!一切煩惱的原因, 乃是自己抓取的業力種子。
這樣的抓取對我們最大的影響是什麼?業力種子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和靈魂。 當我們心裡有病 帶業往生以後, 就會把這樣的果往下輩子帶。 在大乘經典教義裡頭,釋迦牟尼佛無數次地贊歎阿彌陀佛是大醫王, 調御大夫。因為佛法可以醫我們的心病及業障,就是在醫我們的念。
而面對我們念頭最直接的方式, 就是空觀,空觀也就是將自己的七情六欲,內心所有的認定、假設等資料庫全部銷空。空觀空到徹底的時候,「我」的界線沒有了,察覺別人或外界的東西很敏感的。 譬如說你認為一個人應該要怎麼樣,才算是一個好的人,或者是你覺得應該要怎麼做才是對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有很多的想法、成見,內心有很多的名色(假設)。
當你要觀察一個人,一定要透過你內心的成見去察覺,因此自然會受到自己心靈結構的扭曲,因而被障礙住。因此你無法原始而直接的去感覺別人的內心、情緒。如果能把自己的內心清得很乾淨,完全是空的狀況下,你會發現了解別人是很容易的事情。像佛法說的「他心通」,就是了解他人在想什麼。
但是了解以後如果以自己的價值觀去判斷好壞,則立刻掉入另外的陷阱。因此應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最好不要隨便評斷他人。 一個有智慧的空觀是善於覺知、掌握情緒的能力。 人的情緒比思考要複雜許多, 而且一念接著一念, 念念不絕。佛法中提到「大圓鏡智」,為什麼叫大圓鏡智?
就是它像一面很大的鏡子,所有的資訊一下就照在上面,也就是一個整體觀。如果你有大圓鏡智,譬如說一個人你從來沒有看過,但是別人跟你談起這個人,一下子你會覺得他所有的資訊就呈現在你的心中,像一面鏡子一樣,這是全面性的觀察。這樣察覺出來的資訊就是一個完整的東西,不是被你分裂的,所以空觀做得非常好的時候,就會有這種能力的。
我們說空觀是善於覺知,或者是掌握情緒的能力, 甚至於是一種掌握同體的能力。當一個人空觀修的徹底時候, 整個同體網剎那間就在它的心裡。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