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四十三 諸內濕腫滿皆屬於脾虛
李秉信
濕濁內生,又稱“內濕”,是指由於脾的運化功能(運化水穀和水濕)和輸布津液的功能障礙,從而引起水濕痰濁蓄積停滯的病理狀態。由於內生之濕多因脾虛,故又稱為脾虛生濕。內濕的產生,多因素體肥胖,痰濕過盛。
常見到病人因恣食生冷,過食肥甘,內傷脾胃,致使脾失健運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輸布發生障礙所致。於是水液不化,聚而成濕,停而為痰,留而為飲,積而成水。因此,脾的運化失職是濕濁內生的關鍵。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脾主運化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和氣化。因此,內濕不僅是脾陽虛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產物,且與腎有密切關係。腎主水液,腎陽為諸陽之本,故在腎陽虛衰時,亦必然影響及脾之運化而導致濕濁內生。反之,由於濕為陰邪,濕勝則可損傷陽氣,因之濕濁內困,久之必損及脾陽腎陽,而致陽虛濕盛之證。
濕性重濁粘滯,多阻遏氣機,故其臨床表現常可隨濕邪部位的不同而各異。如濕邪留滯經脈之間,則症見頭悶重如裹,肢體重著或屈伸不利,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濕犯上焦,則胸悶咳嗽;濕阻中焦,則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膩或口甜,舌苔厚膩;
濕滯下焦,則腹脹便溏,小便不利;水濕泛溢於皮膚肌腠,則發為水腫。故《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濕勝則濡洩,甚則水閉胕腫。”濕濁雖可阻滯於機體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濕阻中焦脾胃為主,因此脾虛濕困常是必見之證。
此外,外感濕邪與內生濕濁,在其形成方面雖然有所區別,但二者亦常相互影響。濕邪外襲每易傷脾,脾失健運則滋生內濕。故臨床所見,脾失健運,內濕素盛之體,亦每易外感濕邪而發病。
津傷化燥,又稱“內燥。是指機體津液不足,人體各組織器官和孔竅失其濡潤,而出現乾燥枯澀的病理狀態。因久病傷陰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導致陰虧液少,以及某些熱性病過程的熱邪傷陰或濕邪化燥等所致。
由於津液虧少,不足以內溉臟腑,外潤腠理孔竅,從而燥熱便由內而生,故臨床上多見乾燥不潤等病變。所以《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熱勝則乾。 ”一般來說,陰津虧損,可產生內燥,而實熱傷津亦可導致燥熱內生。
內燥病變可發生於各臟腑組織,以肺、胃及大腸多見。內燥病變,臨床多見津液枯涸的陰虛內招之證,如:肌膚乾燥不澤,起皮脫屑,甚則皸裂,口燥咽乾唇焦,舌上無津,甚或光紅龜裂,鼻乾目澀,爪甲脆折,大便燥結,小便短赤等燥熱之象。
如以肺燥為主,還兼見乾咳無痰,甚則咯血;以胃燥為主時,則胃陰虛,可伴見舌光紅無苔;若係腸燥,則兼見便秘等症。故劉河間《素問玄機原病式》說:“諸澀枯涸,幹勁皸揭,皆屬於燥。”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濕濁內生,又稱“內濕”,是指由於脾的運化功能(運化水穀和水濕)和輸布津液的功能障礙,從而引起水濕痰濁蓄積停滯的病理狀態。由於內生之濕多因脾虛,故又稱為脾虛生濕。內濕的產生,多因素體肥胖,痰濕過盛。
常見到病人因恣食生冷,過食肥甘,內傷脾胃,致使脾失健運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輸布發生障礙所致。於是水液不化,聚而成濕,停而為痰,留而為飲,積而成水。因此,脾的運化失職是濕濁內生的關鍵。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脾主運化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和氣化。因此,內濕不僅是脾陽虛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產物,且與腎有密切關係。腎主水液,腎陽為諸陽之本,故在腎陽虛衰時,亦必然影響及脾之運化而導致濕濁內生。反之,由於濕為陰邪,濕勝則可損傷陽氣,因之濕濁內困,久之必損及脾陽腎陽,而致陽虛濕盛之證。
濕性重濁粘滯,多阻遏氣機,故其臨床表現常可隨濕邪部位的不同而各異。如濕邪留滯經脈之間,則症見頭悶重如裹,肢體重著或屈伸不利,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濕犯上焦,則胸悶咳嗽;濕阻中焦,則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膩或口甜,舌苔厚膩;
濕滯下焦,則腹脹便溏,小便不利;水濕泛溢於皮膚肌腠,則發為水腫。故《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濕勝則濡洩,甚則水閉胕腫。”濕濁雖可阻滯於機體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濕阻中焦脾胃為主,因此脾虛濕困常是必見之證。
此外,外感濕邪與內生濕濁,在其形成方面雖然有所區別,但二者亦常相互影響。濕邪外襲每易傷脾,脾失健運則滋生內濕。故臨床所見,脾失健運,內濕素盛之體,亦每易外感濕邪而發病。
津傷化燥,又稱“內燥。是指機體津液不足,人體各組織器官和孔竅失其濡潤,而出現乾燥枯澀的病理狀態。因久病傷陰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導致陰虧液少,以及某些熱性病過程的熱邪傷陰或濕邪化燥等所致。
由於津液虧少,不足以內溉臟腑,外潤腠理孔竅,從而燥熱便由內而生,故臨床上多見乾燥不潤等病變。所以《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熱勝則乾。 ”一般來說,陰津虧損,可產生內燥,而實熱傷津亦可導致燥熱內生。
內燥病變可發生於各臟腑組織,以肺、胃及大腸多見。內燥病變,臨床多見津液枯涸的陰虛內招之證,如:肌膚乾燥不澤,起皮脫屑,甚則皸裂,口燥咽乾唇焦,舌上無津,甚或光紅龜裂,鼻乾目澀,爪甲脆折,大便燥結,小便短赤等燥熱之象。
如以肺燥為主,還兼見乾咳無痰,甚則咯血;以胃燥為主時,則胃陰虛,可伴見舌光紅無苔;若係腸燥,則兼見便秘等症。故劉河間《素問玄機原病式》說:“諸澀枯涸,幹勁皸揭,皆屬於燥。”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