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意識轉換系列之六 熟睡無夢
「熟睡無夢」的階段,竟然可以讓清醒和作夢的意識都不作用 ,也就是在兩層意識系統的轉換間,我們竟然可以停止這種「知」的意識
李秉信
(續上期)人在清醒的時候,張開眼睛,清醒的意識顯現了清醒的世界。人如果要開啟夢中的意識,進入夢中的世界,我們就得必須要經過熟睡的過程 。熟睡的過程,可以說是人在「被知」的清醒和夢中兩種意識,在作轉換的期間中,所經歷「無知」狀態,甚至,在入夢前的這段「熟睡無夢」,像是一段人類意識的「黑洞期」一樣,其中潛藏了許多不為人所知的祕密。
在這段時期裡面,意識似乎已經停頓下來,而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其實,這樣的「不知道」,並不是我們在種子「二元」思考系統中的瞭解或是不瞭解,那樣的感覺,是超出我們所能知道的意識系統,有點像在夜蘭人靜的深夜裡,抬頭仰望星空,一望無際的銀河,頓上心頭的平靜.那種「無知」「無限」「無二」的充滿,填補了我們停頓的心智,而變成我們心裡那種無法形容「不知道」的感覺。這段「熟睡無夢」的意識中,隱藏著許多驚人的含意.
我們人竟然可以存在,而沒有我們所熟悉的,清醒意識及夢中意識所執行「知的狀態」,或是「不知的狀態」。那是一種無有「知」的存在 。對於這個「熟睡無夢」的意識系統,另外一件值得我們注意的現象是,「熟睡無夢」的階段,竟然可以讓清醒和作夢的意識都不作用 ,也就是在兩層意識系統的轉換間,我們竟然可以停止這種「知」的意識 ,而駐留在這種瞬息停止的心智活動的交接間,就像是剎那間「時空的凝結」,停滯在永恆裡。
自釋迦牟尼以來歷代禪宗的祖師,總是試著在原始佛教中禪定中,對於自己的意識層次作深入的探討,甚至說得更實在些,他們還是不滿意這種,老是在入定及出定的意識轉換進出中打轉而已。他們比誰都知道的還清楚,擁有更高明一層的修行功力,並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那麼真正的超越因果之路在那裡呢?每一位禪宗的祖師都曾經到達很高的禪定境界,但是這些境界經過他們的檢討以後,發現這都不是真正的心智活動停止,而只是另外一種層次,更高明的心智活動而已。
這正是所謂的「知道的都不是,悟道的還沒到」的寫照。若是無法很實在的停止心智活動,再怎麼樣高的修行, 仍是脫不了「知」的境界,人只要有知,就一定會有煩惱。我們可以看到,修行者修四禪八定到最高境界時,不論是在心淨如水的清醒意識下,如夢如幻的夢中意識,甚或是夢中有夢的二元能知及被知的進出裡,修行人的意識層次仍是在三界中。少數根器深厚的修行人,在更高的意識轉換間,體悟到,那種進到內心最深層的禪定,必須是完全打破「行」蘊,才能將仍在運作的有為心智活動漸趨停止,而使三界消失.
在這個時候,外在的世界與身心才有可能都同時消失,進入「無明」的境界,身心世界在一片漆黑中,一點亮光也沒有,無明是心靈的黑洞,若再捨離「無明」,穿破無明的窠臼,身心可轉化至涅槃的境界,修行者超越三界及無明而證入涅槃。涅槃是一個身心世界寂滅的的境界,而此一寂滅的境界,是由意識轉化,捨離了清醒的意識,捨離了夢中的意識,進入了寂滅的意識,經此一意識的轉化,身心世界消失了,修行者進入一個沒有見聞覺知的世界。涅槃打破了二元對立的世界,類似熟睡無夢的意識,涅槃是心靈寂靜的本體。一個修行者只有出了涅槃,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就是「知覺者」。
這樣的暸解,事實上已經超出了平常我們所熟悉的「存在即被知」的範籌,甚至也超出了修行人在禪定境界中來去自如的「意識轉換」。我們可以看到,修行人利用漸修的法本,在一次又一次心智的練習中靜心入定。修行者由於自己的心智安住在禪定中,才能使心意清淨、無污染、柔軟、不動,終必得顯現自心的光明、滅除無明黑暗的境界,這種由心意與正法【自性】的結合,才能真正的將煩惱消失,而生出無漏煩惱的智慧。
我們是否會好奇,為什麼修行者能在一次又一次意識轉換的練習中,做到如此無所駐留,又能安靜無痕的心呢?乃是走在「漸悟」修行路上的行者,由於精勤努力,專心不忘於心意的淨化,而將內心的妄念逐一清除。修行者在清除妄念的過程中,用各種的方法將妄念定住,觀察妄念,欣賞妄念,也練習了降低妄念升起的速度,最後才能將妄念收放自如。這是喜歡清心靜坐修行者,在「漸悟」道路上的最大收穫。
然而,就如同禪宗歴代祖師曾經問過自己的問題,我們是否也曾經如此誠實的問過自己,當心靈回到不可知的本體,在這本體的境界中,沒有知,沒有存在,也沒有非存在的意念,講得更深入一點,人類最根本的,像是種子一樣「二元」意識,不論是善與惡,真與假,好與壞,是與非,對與錯,收妄念和放妄念,甚至心動和不動的想法都被徹底打破的時候,我們的心智進入到一個心靈「不可知」的境界 ,在這個時候,我們要用什麼樣的体會來形容那種一切「寂滅」的感覺?我們要用什麼樣的「知道」來形容「熟睡無夢」的心智活動消失呢?
當一切文字,語言,我們一切能表達的方式,我們所能知道的作法,我們的核心價值,堅守信念都被打破的時候,我們的「知道」也被瓦解的時候,最後還有誰留在那裡呢? 心意識停止運作的「寂滅」,正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證到涅槃,釋迦牟尼在那一瞬間,體驗到了心靈不可知的境界。就是那樣一個心中「寂滅」的境界,它所代表的意義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是能自己發出光明的,而映照在行者不分別,寂滅的心智中。但是,人真的很難不分別,在原始佛教中認為自性和法性的合一,才是真正的智慧。
其實,這樣的說法還是又落入二元論的意識層次裡。再舉個例,我們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到底是月來照江,還是江來映月,由這樣的想法,我們發現,人的思維真的很難掙脫二元選擇的世界。其實由這些的例子,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當修行者自己認為自己已證入涅槃後,如果仍是無法打破,這種像是自性和法性的合一,江和月的照和映二元方式的思考,則只是停留在意識進出的死胡同裡,不可能進入那種完全「寂滅」的體會。唯一能讓修行者得到完全的解脫之道.
乃是那種很難用文字加以形容,有點像是那種瀕死者在生死交錯的味道。在那一綫完間全寂滅的時空凝結中,那段生死片刻不知道能維持多久,可能眨眼間又要往下一個意識層次去的片刻裡,一瞬間心智活動的完全停止,突然所有的疑惑得到解答,所有未明的狀況全部看見,甚至修行人也不在乎是什麼樣的答案了,才是真正的超出了死之道,般若智慧油然而生。在紅塵中,很少有人能達得到那種「超脫二元意識的境界」,看起來道行很高,但是,這還是不夠的。
就好像沒有人可以永遠停留在意識轉換的定中, 而不出來。修行者只有在世緣未的發心下,出涅槃,再入三界,在禪定中由意識的轉化,多次出離三界,返回三界,體驗到三界本空!如夢幻顯現,心中無明漸漸消失,於三界中六根對六塵的執取漸次減少,進一步淨化心識,終至心中自性光明顯現,若繼續淨化心中的根塵識,心中光明可漸漸擴大,原來突破無明的通路也漸擴大,無明日滅,自性光明日增,修行者顯現了最終的覺悟的意識,光明與寂靜合而為一體,印度中觀學者貿作寂稱此一境界為「清潔光輝的心靈」(下期續)。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