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五十八、飛揚
【解剖】有脛骨動脈、脛骨神經。
【部位】在外踝上七寸,脛骨後廉。
【主治】痔痛不得起坐、腳痠腫不能立、歷節風不得屈伸、癲疾寒瘧、頭暈目眩、逆氣。
【摘要】《百症賦》:「目眩兮,支正飛揚。」
【取法】正坐垂足,從外踝後直上七寸取之。
【鍼灸】鍼七分,灸三壯。
飛揚
揚,舉也。飛,超翔也。本經之氣,由承山橫過腿外側,亦由陰分轉陽分也。
按:本經之氣,自委陽而下,所過委中穴位,深如淵澗,合陽、承筋如由巔至麓,承山則山下之夾谷也。委中、承山俱為陰象,迨至本穴則猶出潛飛躍之勢,故名「飛揚」。又人當捷步急行時,或跳躍蹲踞時,則此穴處繃起肉稜,以備發動彈力,亦飛揚之意也。
本穴為足太陽經之絡,與足少陰經溝通。其所治症,除腿之疾患外,又治目疾、氣逆,以及神不守舍,亦神志之飛揚也。目腫氣逆,亦陽氣之上越也,均有意於飛揚。
【解剖】有脛骨動脈、脛骨神經。
【部位】在外踝上七寸,脛骨後廉。
【主治】痔痛不得起坐、腳痠腫不能立、歷節風不得屈伸、癲疾寒瘧、頭暈目眩、逆氣。
【摘要】《百症賦》:「目眩兮,支正飛揚。」
【取法】正坐垂足,從外踝後直上七寸取之。
【鍼灸】鍼七分,灸三壯。
飛揚
揚,舉也。飛,超翔也。本經之氣,由承山橫過腿外側,亦由陰分轉陽分也。
按:本經之氣,自委陽而下,所過委中穴位,深如淵澗,合陽、承筋如由巔至麓,承山則山下之夾谷也。委中、承山俱為陰象,迨至本穴則猶出潛飛躍之勢,故名「飛揚」。又人當捷步急行時,或跳躍蹲踞時,則此穴處繃起肉稜,以備發動彈力,亦飛揚之意也。
本穴為足太陽經之絡,與足少陰經溝通。其所治症,除腿之疾患外,又治目疾、氣逆,以及神不守舍,亦神志之飛揚也。目腫氣逆,亦陽氣之上越也,均有意於飛揚。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