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老朋友的序言
秘密的再造
中華民國教育部前國教司司長及康寧專校校長 單小琳教授
聖誕節,李秉信送我一個棘手的禮物:拜讀他的手稿「心想事成」;還規定要寫下心得感想。當我初讀他的文章,嚇出一身冷汗!這是我所認識的哪個李秉信所寫的文章麼?我所了解的李秉信,是一個傑出的商人,經營旅館成功,明星級房地產銷售商,平日熱衷社團活動,主持政論節目;閒暇時間玩玩攝影,參加各種勵志研習營,偶而也幫人卜卦算命,堪稱是一個典型聰明、喜好雜學的頑童。但,怎麼也料不到他會玩到形而上學的哲學領域,或許如同他的理論所言:人要突破老的意識殼,蛻變出新的自己。
這本書主要談到意識突破,人因為我執,無法衝破老的意識殼,擴展新的能量,完成夢想;唯有修改這種認定或是設定,徹底翻轉心境,將老意識殼(老自己)衝破,所有力量方能相互效應,創造沛然莫能禦之的能量,這份無形到有形能量會顯現在行為與命運的改變上。我覺得大家首先質疑的是甚麼是<意識>?它真正存在麼?可以改變嗎?心理學家長久以來探索<意識>,尤其1960年後心智觀念以及神經科學的發展,大家一致肯定心理歷程(認知)的重要性,對意識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躍進。什麼是意識?意識(consciousness)是我們對自己及我們周遭的環境的覺察(awareness),形成一個複雜的行為或概念,意識會將我們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要做的事情上,一但熟稔之後,意識又可以專注其他的事情。一般都是研究正常清醒的意識;然而從訊息處理的過程來說,意識的覺察不過是冰山的一角,事實上我們只覺察到認知處理的<結果>,卻未覺察到認知處理的<過程>--下意識或潛意識訊息處理尤其快速龐雜;而這個黑箱子是心理學家最有興趣的主題,也是李秉信關注的焦點。意識有不同的狀態,包含睡夢、催眠、幻覺、聖靈感召、或是瀕臨死亡的等變造過的意識狀態。
稍早,暢銷書秘密一書(secret)提出與李秉信相近的理論,只是西方人的論點較為實相化、具體化。誠如兩本書所言,人如具備正向概念,不斷自我強化,會吸引更多正向能量的事件或人物,匯集於一身,也就是有名的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秘密中提到越使用內在力量就會引出更多力量,因為自己就是能量的磁鐵;這些能量都已存於宇宙中,等你心靈去喚醒。換言之,我們的意識中已經擁有一切,早已存於思想裡,只等待我們從內心啟動它,用思想和感覺來發出新訊號去改變事物。像是病人一再自我暗示:我會好!結局是恢復健康。亦如一些研究所示:安慰劑效應即是典型吸引力法則實踐,病人相信那藥能醫病,就接受他們所相信的,病因此痊癒。除了醫療,生活中所有事情都可以用這吸引力法則改善,例如以愛和尊重對待自己,就會吸引愛你尊重你的人;將焦點放在他人優點上,將會發現他們竟有更多的優點;反觀之,如果專注負面事務上,只會增加負面的效應帶進自己的生命裡。愛因斯坦說:想像就是一切,它是生命發生之事的預覽( Imagination is everything。 It is the preview of life’s coming attraction),所以在方法上,兩位作者都提出觀想的方式,讓我們在心中創造出”你在享受你所想的事物”那幕景象的方法,就像我們訓練開飛機或是練習打球的姿勢等,常用觀想逐一凝固成內在模式,當面對真實情況時竟然也能駕輕就熟操作之。不過利用吸引力法則或是意識的轉換都要讓它成為習慣,而非做一次兩次就算了。總之,人像是人體發射台,思想會變成實物,當下的思想正在創造你的未來。
李秉信不是空談,他還將其理論實踐在自己身上。從一介一級貧戶之後代移民美國,遇到困境時,不斷運用意識改造與轉換,脫掉一層層的老殼,蛻變成新蝶;也一如他所願,成就自己的霸業與命運。原本我讀到意識的主動權,述說人有自由權改造我們的意識,可是秉信卻幫人算命,我認為算命是一個被動事件--完全放棄自己意識主動權的行為,求神問卜不是與他的理論相互矛盾嗎?但是讀到<如真的編造命運>一章,頓然了解他是利用算命這種幻化,以假修真來助人掌握主動權,這種「無住生心」就是讓人不再堅持和重新認定,相信而主動願意去改變,最終導致命運完全符合算命的預言。猶如我們做老師的,了解自行應驗預言,總給學生正向的鼓勵與期望,久而久之,孩子就如你所期望的方向成長轉變。我相信秉信的算命也就是給人這種支持:讓人相他可以主動改造意識,成就新生命!
本書我有兩點小小意見:李秉信提到佛教與基督教有關意識的轉換,雖道理相通,可是方式有異。佛家講求自身的修練,直到涅槃,進入大智慧的境界,是一種溫和漸進的意識轉換。而基督教講求的是聖靈剎那間的進入與充滿,使人立即相信與轉變,屬於激進的方式。我覺得兩種宗教的對於個人意識轉換都是採漸進的,而且都需要有信心與持之以恆,過程中的軟弱與信心削減乃是必然,所以持續強化與堅持,信念與操練是必要的。此外,往往面對意識衝突或是轉換時,陷入天人交戰或是人格分裂,秉信舉例貝多芬耳聾後,創作流傳萬世的交響樂;梵谷自殺前的畫作最具有震撼力,那種至之死地而後生的覺察與撼動可以理解。然而,如果只在意識的強烈衝突方有蓋世不朽鉅作產生,似乎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反過來說,難道沒有強烈意識的衝突,就不易有驚世創作嗎?
歸納而言,唯有精神或是靈(Spirit)才是恆久的力量,傳家的砥柱,它是一種意志力,一種轉換的意識,一種信仰,更是一種力量!心想事成端看你是否願意抓回你的意識主動權,持久鍛鍊,再造新機!
這本書主要談到意識突破,人因為我執,無法衝破老的意識殼,擴展新的能量,完成夢想;唯有修改這種認定或是設定,徹底翻轉心境,將老意識殼(老自己)衝破,所有力量方能相互效應,創造沛然莫能禦之的能量,這份無形到有形能量會顯現在行為與命運的改變上。我覺得大家首先質疑的是甚麼是<意識>?它真正存在麼?可以改變嗎?心理學家長久以來探索<意識>,尤其1960年後心智觀念以及神經科學的發展,大家一致肯定心理歷程(認知)的重要性,對意識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躍進。什麼是意識?意識(consciousness)是我們對自己及我們周遭的環境的覺察(awareness),形成一個複雜的行為或概念,意識會將我們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要做的事情上,一但熟稔之後,意識又可以專注其他的事情。一般都是研究正常清醒的意識;然而從訊息處理的過程來說,意識的覺察不過是冰山的一角,事實上我們只覺察到認知處理的<結果>,卻未覺察到認知處理的<過程>--下意識或潛意識訊息處理尤其快速龐雜;而這個黑箱子是心理學家最有興趣的主題,也是李秉信關注的焦點。意識有不同的狀態,包含睡夢、催眠、幻覺、聖靈感召、或是瀕臨死亡的等變造過的意識狀態。
稍早,暢銷書秘密一書(secret)提出與李秉信相近的理論,只是西方人的論點較為實相化、具體化。誠如兩本書所言,人如具備正向概念,不斷自我強化,會吸引更多正向能量的事件或人物,匯集於一身,也就是有名的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秘密中提到越使用內在力量就會引出更多力量,因為自己就是能量的磁鐵;這些能量都已存於宇宙中,等你心靈去喚醒。換言之,我們的意識中已經擁有一切,早已存於思想裡,只等待我們從內心啟動它,用思想和感覺來發出新訊號去改變事物。像是病人一再自我暗示:我會好!結局是恢復健康。亦如一些研究所示:安慰劑效應即是典型吸引力法則實踐,病人相信那藥能醫病,就接受他們所相信的,病因此痊癒。除了醫療,生活中所有事情都可以用這吸引力法則改善,例如以愛和尊重對待自己,就會吸引愛你尊重你的人;將焦點放在他人優點上,將會發現他們竟有更多的優點;反觀之,如果專注負面事務上,只會增加負面的效應帶進自己的生命裡。愛因斯坦說:想像就是一切,它是生命發生之事的預覽( Imagination is everything。 It is the preview of life’s coming attraction),所以在方法上,兩位作者都提出觀想的方式,讓我們在心中創造出”你在享受你所想的事物”那幕景象的方法,就像我們訓練開飛機或是練習打球的姿勢等,常用觀想逐一凝固成內在模式,當面對真實情況時竟然也能駕輕就熟操作之。不過利用吸引力法則或是意識的轉換都要讓它成為習慣,而非做一次兩次就算了。總之,人像是人體發射台,思想會變成實物,當下的思想正在創造你的未來。
李秉信不是空談,他還將其理論實踐在自己身上。從一介一級貧戶之後代移民美國,遇到困境時,不斷運用意識改造與轉換,脫掉一層層的老殼,蛻變成新蝶;也一如他所願,成就自己的霸業與命運。原本我讀到意識的主動權,述說人有自由權改造我們的意識,可是秉信卻幫人算命,我認為算命是一個被動事件--完全放棄自己意識主動權的行為,求神問卜不是與他的理論相互矛盾嗎?但是讀到<如真的編造命運>一章,頓然了解他是利用算命這種幻化,以假修真來助人掌握主動權,這種「無住生心」就是讓人不再堅持和重新認定,相信而主動願意去改變,最終導致命運完全符合算命的預言。猶如我們做老師的,了解自行應驗預言,總給學生正向的鼓勵與期望,久而久之,孩子就如你所期望的方向成長轉變。我相信秉信的算命也就是給人這種支持:讓人相他可以主動改造意識,成就新生命!
本書我有兩點小小意見:李秉信提到佛教與基督教有關意識的轉換,雖道理相通,可是方式有異。佛家講求自身的修練,直到涅槃,進入大智慧的境界,是一種溫和漸進的意識轉換。而基督教講求的是聖靈剎那間的進入與充滿,使人立即相信與轉變,屬於激進的方式。我覺得兩種宗教的對於個人意識轉換都是採漸進的,而且都需要有信心與持之以恆,過程中的軟弱與信心削減乃是必然,所以持續強化與堅持,信念與操練是必要的。此外,往往面對意識衝突或是轉換時,陷入天人交戰或是人格分裂,秉信舉例貝多芬耳聾後,創作流傳萬世的交響樂;梵谷自殺前的畫作最具有震撼力,那種至之死地而後生的覺察與撼動可以理解。然而,如果只在意識的強烈衝突方有蓋世不朽鉅作產生,似乎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反過來說,難道沒有強烈意識的衝突,就不易有驚世創作嗎?
歸納而言,唯有精神或是靈(Spirit)才是恆久的力量,傳家的砥柱,它是一種意志力,一種轉換的意識,一種信仰,更是一種力量!心想事成端看你是否願意抓回你的意識主動權,持久鍛鍊,再造新機!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