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經上經心法提要之七 體用一源普道顯微無間
李秉信
宋代易學家,有宋一代,乃易學發展極為繁榮興旺時代,派別多,著述豐富,思想家皆借周易以立言。宋易學家之特徵,乃以探求周易所蘊含之哲理為目的,將周易原理,高度,哲學化,漢人治易,長於象數,超向推算災變,禍福之路,宋人治易,則重推理,目的在經世致用。
象數學派:宋易最先流行圖書學說,首創于陳博,逐漸發展為周敦穎邵雍之易學。先天圖,由邵雍之【皇極經世】承襲之,河洛圖則為劉牧之易數鉤隱圖之淵源。太極圖則與道教之太極先天圖有 。此派繼承漢唐以象解易之學風,同時發展漢易之五行說。但本派之象數,重在保求世界之行成,其變化之模式,及其哲理之影響。
義理學派重要易學家如下列:
(1)程頤:重於取義排除漢易之占算象數,亦不信圖書之說。其所著易傳被視為本派最具代表性之權威著作,認為周易之象出自於理,此【理】能【遍天地之道】。
(2)張載:側重於取象,著有【橫渠易說】。以陰陽二氣皆周易,認為氣乃世界之源本,成為氣學派之唯物主義者。亦否認河圖洛書與易有 。
(3)陸九淵:象山先生,以【心】為宇宙本原,認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宇宙,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對於易學,亦主取義,不贊成以象數解易,以聖人之心,為周易形成之本源乃主觀自唯心主義者。
(4)朱熹:兼取義理為象數之長,不墨守一家之言,但以程頤之易傳為基礎。雖重說理,亦不廢象數,盡力發展程頤之【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之說,更進一步論述理在事先之觀點,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乃客觀的唯心主義者。且大膽的肯定圖書之說,並列之於其所著之【周易本義】卷首,刊列易圖九幅,引起極大非議。
(5)蘇軾:所著【東坡易傳】乃繼承王弼傳統,多本老莊,史上有其一定影響。
(6)陽萬里:其所著【誠齊易傳】認為周易乃談人事變化之書,以明進退,存亡亂之理不談象數總之,宋之易學著作甚為豐富,宋史藝文志,所錄北宋,即由六十余家。
(七)現代科學易 :嚴復釋胥黎之天演論,在其序言中,即九易理以闡 學,真心將易學現代科學聯說創始者,為薛學潛,著有【易與物質波量子力學】及【超相對論】。出版於1937年,依照易卦之方陣演變之定律,推而論之引,愛因斯坦之相對論狄拉克方陣算學,希魯汀格,及達爾文等之方程式,證明易之方程,精微廣大,舉凡物質波,量子力學諸定律俱能與之契合,薛氏謂光波與量子,一為連續相一為不連續相,迄今尚難解釋。
物理學家有同時取二相說,希望最後能合二為一。
而易之方陣,早已完成。於1932年始發現陽電子,但不知其組織,內蘊,易之方陣,早已提出,沈仲濤著有【易經之符號】介紹易卦在物理學,邏輯學,天文學之精妙意用。杭辛齋認為【易】如明鏡,舉凡新,舊,東,西文化與文明科學皆與易之取向有關。
宋代易學家,有宋一代,乃易學發展極為繁榮興旺時代,派別多,著述豐富,思想家皆借周易以立言。宋易學家之特徵,乃以探求周易所蘊含之哲理為目的,將周易原理,高度,哲學化,漢人治易,長於象數,超向推算災變,禍福之路,宋人治易,則重推理,目的在經世致用。
象數學派:宋易最先流行圖書學說,首創于陳博,逐漸發展為周敦穎邵雍之易學。先天圖,由邵雍之【皇極經世】承襲之,河洛圖則為劉牧之易數鉤隱圖之淵源。太極圖則與道教之太極先天圖有 。此派繼承漢唐以象解易之學風,同時發展漢易之五行說。但本派之象數,重在保求世界之行成,其變化之模式,及其哲理之影響。
義理學派重要易學家如下列:
(1)程頤:重於取義排除漢易之占算象數,亦不信圖書之說。其所著易傳被視為本派最具代表性之權威著作,認為周易之象出自於理,此【理】能【遍天地之道】。
(2)張載:側重於取象,著有【橫渠易說】。以陰陽二氣皆周易,認為氣乃世界之源本,成為氣學派之唯物主義者。亦否認河圖洛書與易有 。
(3)陸九淵:象山先生,以【心】為宇宙本原,認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宇宙,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對於易學,亦主取義,不贊成以象數解易,以聖人之心,為周易形成之本源乃主觀自唯心主義者。
(4)朱熹:兼取義理為象數之長,不墨守一家之言,但以程頤之易傳為基礎。雖重說理,亦不廢象數,盡力發展程頤之【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之說,更進一步論述理在事先之觀點,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乃客觀的唯心主義者。且大膽的肯定圖書之說,並列之於其所著之【周易本義】卷首,刊列易圖九幅,引起極大非議。
(5)蘇軾:所著【東坡易傳】乃繼承王弼傳統,多本老莊,史上有其一定影響。
(6)陽萬里:其所著【誠齊易傳】認為周易乃談人事變化之書,以明進退,存亡亂之理不談象數總之,宋之易學著作甚為豐富,宋史藝文志,所錄北宋,即由六十余家。
(七)現代科學易 :嚴復釋胥黎之天演論,在其序言中,即九易理以闡 學,真心將易學現代科學聯說創始者,為薛學潛,著有【易與物質波量子力學】及【超相對論】。出版於1937年,依照易卦之方陣演變之定律,推而論之引,愛因斯坦之相對論狄拉克方陣算學,希魯汀格,及達爾文等之方程式,證明易之方程,精微廣大,舉凡物質波,量子力學諸定律俱能與之契合,薛氏謂光波與量子,一為連續相一為不連續相,迄今尚難解釋。
物理學家有同時取二相說,希望最後能合二為一。
而易之方陣,早已完成。於1932年始發現陽電子,但不知其組織,內蘊,易之方陣,早已提出,沈仲濤著有【易經之符號】介紹易卦在物理學,邏輯學,天文學之精妙意用。杭辛齋認為【易】如明鏡,舉凡新,舊,東,西文化與文明科學皆與易之取向有關。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