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色境識不二法系列之四十八 法身化身報身法爾如是
李秉信
筆者問事這麼多年的經驗當中,常常發現許多當事人感慨的說,為什麼,每個人的際遇都不一樣, 宿命也各不相同。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世界, 同樣一個發生, 讓每一個人都有不同感覺。 不同的感覺, 塑造了每個人生命中不同的世界。
舉個例子來說,對於尼采而言,他的哲學道路,是把世界理解為一種痛苦的經歷。為了探討這樣一個痛苦世界,及擺脫這個痛苦世界,對於人類的傷害。尼采的哲學思路,鼓勵人類,開始摸索如何掙脫出這個痛苦世界的枷鎖 。
為了能在痛苦的世界中,追求「永恆化」和「美化」的滿足。 以苦為樂,來填補心靈的空虛,人開始尋找「自己的心」在那裡 。《聖經》裡的創世紀很清楚的告訴我們, 在人類始祖亞當選擇擁有了智慧,而遺棄神的時候。無可否認的,人類的智慧,也就是人類的「分別心」,冥冥中註定了人類的原罪。
說得清楚一點,「分別心」就是人類所有痛苦和煩惱的開始 。當人的心裡開始有了分別, 不同的感覺就產生了, 一個五花八門的滾滾紅塵, 成為我們生命的全部。 人類的智慧創造了文明的世界,人類善用「分別心」的能力而賦予這個世界物質的特徵。
舉凡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感覺到的環境,都是由物質所組成的。這些元素,構成了我們的文明, 以及我們自己以為先進的科技。然而很少人會問自己, 這個千奇百怪的宇宙, 到底是怎麼開始的?筆者是學習理工的, 在一層比一層高深的理論中,物理學說把每一物質間,相互作用關係.
從牛頓第一定律的地心引力,到愛因斯坦質能互換的時空轉變奧秘,都可以說是解釋的非常的清楚 。 在探究物質的基礎結構上,不論是基礎化學或是分析化學的科學家,都用非常精準的計量分析方式。把原子,分子的結構,甚至化合物的成份,以一個又一個量化的分子式,試著來讓人用道理的結構,暸解這個世界。
然而, 常常跳出在筆者心中的問題是,這些看起來言之有物的科學成就,真的是架構我們世界的結構嗎?筆者是理工背景出身的, 所鑽研的,是最艱深的科技核能材料。在筆者清華大學核工所碩士論文的主題,是設計核融合反應器,第一層圍阻体防熱侵蝕毀損的模型。
筆者至今仍然是覺得,指導教授給我這個題目, 真的是太抬舉我了。 在三十年前核融核的領域中, 這門科技層次太高,並沒有許多具體的數據,。所有的結論,都是用一個又一個的模型推導出來的。 可以說是, 所有的推論,都是建立在一個又一個的假設上, 往往經不起任何一個數字的挑戰。
筆者至今猶然記得, 那是一個月夜風高的晚上, 筆者憂心忡忡的踱步在實驗室中, 不知道在這個彷彿是,無中生有的模型中,畢業論文應該要如何成形?
在研究所第二年快結束的學期中, 論文的結論一直沒有方向, 也沒有數據上的突破。 若是這樣的阻礙點沒有突破,恐怕論文畢業口試會有問題。
清華大學研究風氣嚴謹, 教授的要求非常的嚴格, 往往沒有任何模糊的空間。 論文口試的那一天,若是指導教授不滿意論文的結論,一不小心有個閃失,延遲畢業, 不但是面子掛不住, 生涯規劃會面臨極大的改變。
筆者無時無刻,每天每夜都在思考, 融核能量的釋放模型, 會呈現一個什麼樣曲線的分布。 那是一個夜闌人靜的晚上,筆者徹夜埋頭苦幹, 把手上所有的論文資料,再做一次整理。
在接近十二點的午夜,清華湖邊的實驗室, 除了新竹的風聲以外, 整個核研所大樓分外的寧靜。遠處文學院旁,成功湖盼熱鬧的嘻笑聲,似乎和我無關。 在那一瞬間,糾結的心情一下放鬆下來,突然一個神來之筆跳上心頭。
這個每天都在思考的模型, 突然在心血來潮下具體成形。 複雜的模式簡單化, 可以用極為簡單易懂的方程式, 以多層矩陣的傅立葉分析,計算核燃料在融合時,所釋放放出來的能量。
筆者抓住這份靈感, 馬上寫出一個計算能量釋放電腦程式,觀察模型所計算出來的資料, 似乎有一個曲線,可以解釋所有的數字。那個當下,心中突然出現一份狂喜, 在自然界千變萬化的現象中, 我似乎發現了一個規律, 也就是一組方程式, 可以解釋能量釋放的過程。
一個放在心中,忐忑不安的大石頭終於落下,總算是突破了瓶頸,大功告成, 碩士論文的數據終於有譜, 可以準備畢業了。 甚至沾沾自喜地以為, 這哪裡是碩士論文的程度, 應該是博士論文的深度。
然而,在這個時候,筆者失落了。 這麼長一段時間以來, 不分白天晚上,筆者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竭盡心思, 想要探索和融合奧秘的原理, 難道就是這幾道方程式嗎?一個跳上的感覺告訴自己, 我所要的絕對不只這樣而已。
事實上,在這個知識爆炸,科技日新月異的世界裡 ,人的本性裡,總是對物質的根源充滿了好奇,更執著於「分別」之後,再加以「分別」的自我肯定感,不追根究底絕不善罷甘休。
在已經有的知識基礎上,喜歡創造更多的知識,追求自我肯定的卓越,挑戰造物主創造生命的奧秘,來證明人類能力的無限 。我們總是在一個又一個更有能力的「我」中尋求突破。然而,人雖然那麼有能力,但是還是無法自己騙自己,內心裡的「我」還是感到空虛。
難道,這一切有形有相的東西, 就是我的法身, 化身, 及報身嗎?跳出這個無形無相的世界以外, 到底,什麼樣的本質是存在的?其實在兩千年前,聖經裡的傳道者就說:「空虛,空虛,人生空虛,一切都是空虛。人在太陽底下終生操作勞碌,究竟有什麼益處?一代過去,一代又來,世界老是一樣。太陽上升,太陽下沉,匆匆地趕回原處,再從那裏出來。
風向南吹,又轉向北,不斷地旋轉,循環不已。江河流入大海,海卻不滿不溢;水歸回發源之處,又川流不息。萬事令人厭倦,無法盡述。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發生過的事還要發生;做過的事還要再做。太陽底下一件新事都沒有。」。
從聖經傳道書的這篇信息,讓我們深自感悟,人生看透了,不就是凡事都會回到原點嗎?夜深人靜,午夜夢迴,悄悄的面對自己時,我們是否曾經認真的問過自己,雖然「我」是那麼有能力,但是我是誰呢?我要什麼?
我在追求什麼?這真的是我的嗎?人類在知識的追逐中,對自己挑戰了一個又一個的文明。 人的集體智慧開始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在達到極限後又有了網路革命。大還要更大,快還要更快,好還要更好。
然而在無限的文明進步當中,我們追求的是一個更瞭解這個世界的知識,或是讓自己不知道生命從何而來的昨天 。我們是否想過,我們所堅持的生命的價值,和我們汲汲追求的知識,它們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是「合一」的嗎?
當學者浸盈在一個又一個定律的推敲中,我們所看見的,是公式裡的複雜符號,還是那個跳躍在方程式後的生命?我們是否曾經問過自己,艱深的定律和我們對生命的瞭解,它們在我人生目標的堅定上是「合一」的嗎?在浩瀚無限的人生際遇浮沈中,我們尋求到的是生命停泊的滿足,還是一個讓自己更困惑的明天 ?
我們是否曾經懷疑過,我們披星戴月所追求的自以為是的成就,和我們面對成就隨之而來的困惑,它們在我們人生追求上,和我們所想自我肯定的「我」是「合一」的嗎?
筆者問事這麼多年的經驗當中,常常發現許多當事人感慨的說,為什麼,每個人的際遇都不一樣, 宿命也各不相同。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世界, 同樣一個發生, 讓每一個人都有不同感覺。 不同的感覺, 塑造了每個人生命中不同的世界。
舉個例子來說,對於尼采而言,他的哲學道路,是把世界理解為一種痛苦的經歷。為了探討這樣一個痛苦世界,及擺脫這個痛苦世界,對於人類的傷害。尼采的哲學思路,鼓勵人類,開始摸索如何掙脫出這個痛苦世界的枷鎖 。
為了能在痛苦的世界中,追求「永恆化」和「美化」的滿足。 以苦為樂,來填補心靈的空虛,人開始尋找「自己的心」在那裡 。《聖經》裡的創世紀很清楚的告訴我們, 在人類始祖亞當選擇擁有了智慧,而遺棄神的時候。無可否認的,人類的智慧,也就是人類的「分別心」,冥冥中註定了人類的原罪。
說得清楚一點,「分別心」就是人類所有痛苦和煩惱的開始 。當人的心裡開始有了分別, 不同的感覺就產生了, 一個五花八門的滾滾紅塵, 成為我們生命的全部。 人類的智慧創造了文明的世界,人類善用「分別心」的能力而賦予這個世界物質的特徵。
舉凡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感覺到的環境,都是由物質所組成的。這些元素,構成了我們的文明, 以及我們自己以為先進的科技。然而很少人會問自己, 這個千奇百怪的宇宙, 到底是怎麼開始的?筆者是學習理工的, 在一層比一層高深的理論中,物理學說把每一物質間,相互作用關係.
從牛頓第一定律的地心引力,到愛因斯坦質能互換的時空轉變奧秘,都可以說是解釋的非常的清楚 。 在探究物質的基礎結構上,不論是基礎化學或是分析化學的科學家,都用非常精準的計量分析方式。把原子,分子的結構,甚至化合物的成份,以一個又一個量化的分子式,試著來讓人用道理的結構,暸解這個世界。
然而, 常常跳出在筆者心中的問題是,這些看起來言之有物的科學成就,真的是架構我們世界的結構嗎?筆者是理工背景出身的, 所鑽研的,是最艱深的科技核能材料。在筆者清華大學核工所碩士論文的主題,是設計核融合反應器,第一層圍阻体防熱侵蝕毀損的模型。
筆者至今仍然是覺得,指導教授給我這個題目, 真的是太抬舉我了。 在三十年前核融核的領域中, 這門科技層次太高,並沒有許多具體的數據,。所有的結論,都是用一個又一個的模型推導出來的。 可以說是, 所有的推論,都是建立在一個又一個的假設上, 往往經不起任何一個數字的挑戰。
筆者至今猶然記得, 那是一個月夜風高的晚上, 筆者憂心忡忡的踱步在實驗室中, 不知道在這個彷彿是,無中生有的模型中,畢業論文應該要如何成形?
在研究所第二年快結束的學期中, 論文的結論一直沒有方向, 也沒有數據上的突破。 若是這樣的阻礙點沒有突破,恐怕論文畢業口試會有問題。
清華大學研究風氣嚴謹, 教授的要求非常的嚴格, 往往沒有任何模糊的空間。 論文口試的那一天,若是指導教授不滿意論文的結論,一不小心有個閃失,延遲畢業, 不但是面子掛不住, 生涯規劃會面臨極大的改變。
筆者無時無刻,每天每夜都在思考, 融核能量的釋放模型, 會呈現一個什麼樣曲線的分布。 那是一個夜闌人靜的晚上,筆者徹夜埋頭苦幹, 把手上所有的論文資料,再做一次整理。
在接近十二點的午夜,清華湖邊的實驗室, 除了新竹的風聲以外, 整個核研所大樓分外的寧靜。遠處文學院旁,成功湖盼熱鬧的嘻笑聲,似乎和我無關。 在那一瞬間,糾結的心情一下放鬆下來,突然一個神來之筆跳上心頭。
這個每天都在思考的模型, 突然在心血來潮下具體成形。 複雜的模式簡單化, 可以用極為簡單易懂的方程式, 以多層矩陣的傅立葉分析,計算核燃料在融合時,所釋放放出來的能量。
筆者抓住這份靈感, 馬上寫出一個計算能量釋放電腦程式,觀察模型所計算出來的資料, 似乎有一個曲線,可以解釋所有的數字。那個當下,心中突然出現一份狂喜, 在自然界千變萬化的現象中, 我似乎發現了一個規律, 也就是一組方程式, 可以解釋能量釋放的過程。
一個放在心中,忐忑不安的大石頭終於落下,總算是突破了瓶頸,大功告成, 碩士論文的數據終於有譜, 可以準備畢業了。 甚至沾沾自喜地以為, 這哪裡是碩士論文的程度, 應該是博士論文的深度。
然而,在這個時候,筆者失落了。 這麼長一段時間以來, 不分白天晚上,筆者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竭盡心思, 想要探索和融合奧秘的原理, 難道就是這幾道方程式嗎?一個跳上的感覺告訴自己, 我所要的絕對不只這樣而已。
事實上,在這個知識爆炸,科技日新月異的世界裡 ,人的本性裡,總是對物質的根源充滿了好奇,更執著於「分別」之後,再加以「分別」的自我肯定感,不追根究底絕不善罷甘休。
在已經有的知識基礎上,喜歡創造更多的知識,追求自我肯定的卓越,挑戰造物主創造生命的奧秘,來證明人類能力的無限 。我們總是在一個又一個更有能力的「我」中尋求突破。然而,人雖然那麼有能力,但是還是無法自己騙自己,內心裡的「我」還是感到空虛。
難道,這一切有形有相的東西, 就是我的法身, 化身, 及報身嗎?跳出這個無形無相的世界以外, 到底,什麼樣的本質是存在的?其實在兩千年前,聖經裡的傳道者就說:「空虛,空虛,人生空虛,一切都是空虛。人在太陽底下終生操作勞碌,究竟有什麼益處?一代過去,一代又來,世界老是一樣。太陽上升,太陽下沉,匆匆地趕回原處,再從那裏出來。
風向南吹,又轉向北,不斷地旋轉,循環不已。江河流入大海,海卻不滿不溢;水歸回發源之處,又川流不息。萬事令人厭倦,無法盡述。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發生過的事還要發生;做過的事還要再做。太陽底下一件新事都沒有。」。
從聖經傳道書的這篇信息,讓我們深自感悟,人生看透了,不就是凡事都會回到原點嗎?夜深人靜,午夜夢迴,悄悄的面對自己時,我們是否曾經認真的問過自己,雖然「我」是那麼有能力,但是我是誰呢?我要什麼?
我在追求什麼?這真的是我的嗎?人類在知識的追逐中,對自己挑戰了一個又一個的文明。 人的集體智慧開始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在達到極限後又有了網路革命。大還要更大,快還要更快,好還要更好。
然而在無限的文明進步當中,我們追求的是一個更瞭解這個世界的知識,或是讓自己不知道生命從何而來的昨天 。我們是否想過,我們所堅持的生命的價值,和我們汲汲追求的知識,它們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是「合一」的嗎?
當學者浸盈在一個又一個定律的推敲中,我們所看見的,是公式裡的複雜符號,還是那個跳躍在方程式後的生命?我們是否曾經問過自己,艱深的定律和我們對生命的瞭解,它們在我人生目標的堅定上是「合一」的嗎?在浩瀚無限的人生際遇浮沈中,我們尋求到的是生命停泊的滿足,還是一個讓自己更困惑的明天 ?
我們是否曾經懷疑過,我們披星戴月所追求的自以為是的成就,和我們面對成就隨之而來的困惑,它們在我們人生追求上,和我們所想自我肯定的「我」是「合一」的嗎?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