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二十九 五臟化五氣喜怒悲憂恐
李秉信
在中醫診斷的辯證上,七情內傷是影響人體健康,以及身體系統氣機平衡的主要因素。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屬精神致病因素。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
在實際臨床的例子上,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使人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由於它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稱“內傷七情”。
七情與內臟氣血的關係 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的關係,而臟腑功能活動主要靠氣的溫煦、推動和血濡養。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可見情志活動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
又說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喜怒思憂恐,簡稱為“五志”。不同的情志變化對各臟腑有不同的影響,而臟腑氣血的變化,也會影響情志的變化。
如《素問•調經論》說:“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靈樞•本神》又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故七情與內臟氣血關係密切。
七情致病的特點 七情致病不同於六淫。六淫侵襲人體,從皮膚及口鼻而入,發病之初均見表證,而七性內傷,則直接影響相應的內臟,使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導致種種病變的發生。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三因篇》說:“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鬱發,外形於肢體。”
直接傷及內臟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臨床上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以對各臟有不同的影響。但並非絕對如此,因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靈樞•口問》說:“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這裡指出了各種情志刺激都與心臟有關,心是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損可涉及其他臟腑。又如鬱怒傷肝,肝氣橫逆,又常犯脾胃,出現肝脾不調,肝胃不和等證。
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運化而位於中焦,是氣機升降的樞紐,又為氣血生化之源。故情誌所傷的病證,以心、肝、脾三臟和氣血失調為多見。如思慮勞神過度,常損傷心脾,導致心脾氣血兩虛,出現神誌異常和脾失分支等症。
鬱怒傷肝,怒則氣上,血隨氣逆,可出現肝經氣鬱的兩脅脹痛,善太息等症;或氣滯血瘀,出現脅痛,婦女痛經、閉經,或癥瘕等證。此外,情志內傷還可以化火,即“五志化火”,而致陰虛火旺等症或導致濕、食、痰諸鬱為病。
影響臟腑氣機《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見氣逆、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洩。”
喜則氣緩,包括緩和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精神緊張,使營衛通利,心情舒暢。 《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但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等症狀。故《靈樞•本神》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憂,可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肺氣耗傷。 《素問•舉痛論》說:“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氣下,是指恐懼過度,而使腎氣不固,氣洩以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而傷精,發生骨痠痿厥,遺精等症。
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以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惶失措。
思則氣結,是指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導致氣機鬱結。古人認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故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氣。 《素問•舉痛論》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也”。陰血暗耗,心神失養則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氣機鬱結阻滯,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呆、脘腹脹滿、便溏等症。
情誌異常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根據臨床觀察,在許多疾病的過程中,若患者有較劇烈的情志波動,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劇惡化。如有高血壓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惱怒,肝陽暴張,血壓可以迅速升高,發生眩暈,甚至突然昏厥,或昏僕不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在臨床上常常看到,心臟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動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在中醫診斷的辯證上,七情內傷是影響人體健康,以及身體系統氣機平衡的主要因素。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屬精神致病因素。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
在實際臨床的例子上,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使人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由於它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稱“內傷七情”。
七情與內臟氣血的關係 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的關係,而臟腑功能活動主要靠氣的溫煦、推動和血濡養。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可見情志活動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
又說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喜怒思憂恐,簡稱為“五志”。不同的情志變化對各臟腑有不同的影響,而臟腑氣血的變化,也會影響情志的變化。
如《素問•調經論》說:“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靈樞•本神》又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故七情與內臟氣血關係密切。
七情致病的特點 七情致病不同於六淫。六淫侵襲人體,從皮膚及口鼻而入,發病之初均見表證,而七性內傷,則直接影響相應的內臟,使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導致種種病變的發生。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三因篇》說:“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鬱發,外形於肢體。”
直接傷及內臟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臨床上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以對各臟有不同的影響。但並非絕對如此,因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靈樞•口問》說:“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這裡指出了各種情志刺激都與心臟有關,心是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損可涉及其他臟腑。又如鬱怒傷肝,肝氣橫逆,又常犯脾胃,出現肝脾不調,肝胃不和等證。
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運化而位於中焦,是氣機升降的樞紐,又為氣血生化之源。故情誌所傷的病證,以心、肝、脾三臟和氣血失調為多見。如思慮勞神過度,常損傷心脾,導致心脾氣血兩虛,出現神誌異常和脾失分支等症。
鬱怒傷肝,怒則氣上,血隨氣逆,可出現肝經氣鬱的兩脅脹痛,善太息等症;或氣滯血瘀,出現脅痛,婦女痛經、閉經,或癥瘕等證。此外,情志內傷還可以化火,即“五志化火”,而致陰虛火旺等症或導致濕、食、痰諸鬱為病。
影響臟腑氣機《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見氣逆、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洩。”
喜則氣緩,包括緩和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精神緊張,使營衛通利,心情舒暢。 《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但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等症狀。故《靈樞•本神》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憂,可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肺氣耗傷。 《素問•舉痛論》說:“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氣下,是指恐懼過度,而使腎氣不固,氣洩以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而傷精,發生骨痠痿厥,遺精等症。
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以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惶失措。
思則氣結,是指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導致氣機鬱結。古人認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故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氣。 《素問•舉痛論》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也”。陰血暗耗,心神失養則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氣機鬱結阻滯,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呆、脘腹脹滿、便溏等症。
情誌異常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根據臨床觀察,在許多疾病的過程中,若患者有較劇烈的情志波動,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劇惡化。如有高血壓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惱怒,肝陽暴張,血壓可以迅速升高,發生眩暈,甚至突然昏厥,或昏僕不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在臨床上常常看到,心臟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動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