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意識合一之路系列之七 如夢如幻如境如鏡如是
李秉信
(續上期)我們每天從清醒到睡眠,從睡眠到入夢,這些都是我們日常在作的「意識轉換」。這並不是一個很深奧的議題,而是切切實實發生在我們生活上的坐息。但是,這些看似簡單,週而復始的「意識轉換」,實際上潛藏著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世界。
而這個世界, 更超脫有形以外, 軀體的限制。不但已經往生的人會到你夢中的世界, 未來到世界的人也會入你的夢。 忘記的人會出現, 現在的人會轉換角色。夢中的世界,不但有生老病死, 恩怨情仇, 更有你無法控制的喜怒哀樂。潛意識中的每個境, 都鏡射了清醒意識裡的每個動作。
在夢中的世界裡, 穿梭著一個又一個我們不瞭解的故事。夢醒後, 想要記得情節,却瞬間又忘記了。 夢中的甜蜜, 流連再三卻不成真。 夢裡的惡耗, 如同揮之不去的陰影, 存在累世的潛意識裡。
不論是在生前或是死後,若我們想更能瞭解自己在想什麼,或是觸摸心中最深處的種子, 就必須先得摸索內心深處潛意識的秘密。潛意識是架構清醒意識的基礎。 在清楚意識的層面上, 人是無法瞭解清楚意識的。 也就是人在醒著的時候, 是無法瞭解自己的。
說得更有哲意些, 人要在睡的時候, 才能夠瞭解醒的自己。 所以有人說, 活著的人像是睡了一樣,而睡著的人又像是醒著。 與其說要更瞭解自己, 或者說是瞭解自己清醒意識的本質,必須先要有辦法讓清醒意識,能夠自由的進駐和退讓。
一般人都是要累了以後, 才會沈睡。 那是一個從有形動作的改變, 看到了自己的樣子的轉換。 實際潛藏在這些有形改變之下的轉換, 是意識層次的跳躍。 人外表清醒的樣子和沈睡的姿態, 只是你在這個意識下的外表呈相。
內心的意識世界的變化,驅動了外表樣子的轉變。 只要是人,在有形肉體的限制下, 幾乎沒有個人能例外於這樣心和境間鏡像的基礎。 就算你有堅強的意志力, 永遠不休息。 但是肉體不聽意志的,在撐下不去的那一刻, 你還是會呼呼大睡,
所以我們体悟到, 不只是肉體聽從意識的使喚,意識也被肉體牽拌著。 兩者像是鏡裡鏡外的孿生兄弟一樣, 一個是有形有相的我, 另外一個是無形相的我。我們一定要在清醒意識退讓以後,才會進入熟睡的狀況,再由熟睡的狀況轉入作夢的潛意識裡。
其中內心的意識轉換, 鏡對著外表每個外表動作的步驟-清醒, 沈睡, 入夢。 不論是內心的世界, 或是外在的動作, 幾乎都是循序漸進, 只是快慢不一而已。 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釋迦牟尼,就已經發現心和体間鏡射的秘密。
並嘗試摸索, 在極端苦修下肉體極盡疲勞,近乎毀滅。或是接近死亡的狀態下, 因肉體幾乎歸空, 有形不再存在, 清醒的意識不得不脫離, 而鏡射出潛意識不得不被轉換。
清醒意識和潛意識相互鏡射。 看得更淺一點,心靈運作和肉體動作也是彼此鏡射。這樣的道理一被啟發後,於是各種探討到這種意識進出的入手工夫, 開始在人間傳揚起來。 不論是禪宗各種入空的境界, 令人回味的公案。
或是唯識學裡的層層切入潛意識本質, 進入八識田中最深處的阿賴耶識。每一個方法和過程,都留下了影響深遠的原始彿法。讓人能碰觸到一下藏在我們肉體內的那個本性。釋迦牟尼入涅盤後五百年,代代相傳的禪宗祖師,運用釋迦牟尼的心法來教導修行的人,
如何在人仍有生命的時候,經由深入禪定的「入,住,出」定的出入間,如同我們熟睡入眠,隨而住入夢中的潛意識中,最後再走出夢境,回到我們肉身的清醒意識裡。
這樣在不同層次意識上週而復始,鏡射到肉體的成住壞空。人類在意識上活過又死入的過程,就像是「入,住,出」定一樣,把我們每天都放在生生死死的週期循環裡,但是肉體仍維持在存活狀態下。 這讓我們思考到, 肉體和意識除了鏡射以外的關係,是不是相互間可以分離的呢?
在一次又一次近似瀕死狀態,深層入定的深刻感受中,從而觀察清醒意識執取外境的原因,無論是多麼的冠冕堂皇,仁至義盡的理由,其實都將如入夢的情境般,終成泡影,來自由退轉我們的清醒意識。
我們觀世間的一切發生,如同我們在經歷夢裡的情境一樣,不論是世間的遭遇,是如此的真實,我們在凡塵裡所相處的人物,是如此的栩栩如生,但是人世間的一切,如同在大夢初醒,恍如隔世之後,一切將如夢幻泡影般的歸於虛空。
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入,住,出」定裡, 像瀕死的人一樣,如此徹底的面對死亡。唯有當我們在如此瀕近死亡,或是感受將要死亡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自己原有的清醒意識,已經無法控制我們所擁有的世界,甚至我們最在乎的親情關係,這些曾經屬於我們的事物都會離我們遠去。
人在一步又一步深入的定中,了解死亡已逼近我們的感覺以後,我們的清醒意識就得面對無法控制現況的無奈。在觀透世間一切事物必將歸於虛幻,一切遭遇都必將過去,一切擁有必將失去的事實。有的人在屈屈一念之間,就萬念俱灰,甚而更有可能將他人生所最堅持的核心價值,逐漸瓦解。
有的人在看破紅塵之後,瞬時就摧毀他畢生堅守的原則 。其實,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就在這個時刻產生, 當人不再堅持對於原有世界的不捨的時候,原有的清醒意識行將退讓,入夢的潛意識,隨而進駐我們的心智,「意識轉換」的契機就會油然產生。
(續上期)我們每天從清醒到睡眠,從睡眠到入夢,這些都是我們日常在作的「意識轉換」。這並不是一個很深奧的議題,而是切切實實發生在我們生活上的坐息。但是,這些看似簡單,週而復始的「意識轉換」,實際上潛藏著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世界。
而這個世界, 更超脫有形以外, 軀體的限制。不但已經往生的人會到你夢中的世界, 未來到世界的人也會入你的夢。 忘記的人會出現, 現在的人會轉換角色。夢中的世界,不但有生老病死, 恩怨情仇, 更有你無法控制的喜怒哀樂。潛意識中的每個境, 都鏡射了清醒意識裡的每個動作。
在夢中的世界裡, 穿梭著一個又一個我們不瞭解的故事。夢醒後, 想要記得情節,却瞬間又忘記了。 夢中的甜蜜, 流連再三卻不成真。 夢裡的惡耗, 如同揮之不去的陰影, 存在累世的潛意識裡。
不論是在生前或是死後,若我們想更能瞭解自己在想什麼,或是觸摸心中最深處的種子, 就必須先得摸索內心深處潛意識的秘密。潛意識是架構清醒意識的基礎。 在清楚意識的層面上, 人是無法瞭解清楚意識的。 也就是人在醒著的時候, 是無法瞭解自己的。
說得更有哲意些, 人要在睡的時候, 才能夠瞭解醒的自己。 所以有人說, 活著的人像是睡了一樣,而睡著的人又像是醒著。 與其說要更瞭解自己, 或者說是瞭解自己清醒意識的本質,必須先要有辦法讓清醒意識,能夠自由的進駐和退讓。
一般人都是要累了以後, 才會沈睡。 那是一個從有形動作的改變, 看到了自己的樣子的轉換。 實際潛藏在這些有形改變之下的轉換, 是意識層次的跳躍。 人外表清醒的樣子和沈睡的姿態, 只是你在這個意識下的外表呈相。
內心的意識世界的變化,驅動了外表樣子的轉變。 只要是人,在有形肉體的限制下, 幾乎沒有個人能例外於這樣心和境間鏡像的基礎。 就算你有堅強的意志力, 永遠不休息。 但是肉體不聽意志的,在撐下不去的那一刻, 你還是會呼呼大睡,
所以我們体悟到, 不只是肉體聽從意識的使喚,意識也被肉體牽拌著。 兩者像是鏡裡鏡外的孿生兄弟一樣, 一個是有形有相的我, 另外一個是無形相的我。我們一定要在清醒意識退讓以後,才會進入熟睡的狀況,再由熟睡的狀況轉入作夢的潛意識裡。
其中內心的意識轉換, 鏡對著外表每個外表動作的步驟-清醒, 沈睡, 入夢。 不論是內心的世界, 或是外在的動作, 幾乎都是循序漸進, 只是快慢不一而已。 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釋迦牟尼,就已經發現心和体間鏡射的秘密。
並嘗試摸索, 在極端苦修下肉體極盡疲勞,近乎毀滅。或是接近死亡的狀態下, 因肉體幾乎歸空, 有形不再存在, 清醒的意識不得不脫離, 而鏡射出潛意識不得不被轉換。
清醒意識和潛意識相互鏡射。 看得更淺一點,心靈運作和肉體動作也是彼此鏡射。這樣的道理一被啟發後,於是各種探討到這種意識進出的入手工夫, 開始在人間傳揚起來。 不論是禪宗各種入空的境界, 令人回味的公案。
或是唯識學裡的層層切入潛意識本質, 進入八識田中最深處的阿賴耶識。每一個方法和過程,都留下了影響深遠的原始彿法。讓人能碰觸到一下藏在我們肉體內的那個本性。釋迦牟尼入涅盤後五百年,代代相傳的禪宗祖師,運用釋迦牟尼的心法來教導修行的人,
如何在人仍有生命的時候,經由深入禪定的「入,住,出」定的出入間,如同我們熟睡入眠,隨而住入夢中的潛意識中,最後再走出夢境,回到我們肉身的清醒意識裡。
這樣在不同層次意識上週而復始,鏡射到肉體的成住壞空。人類在意識上活過又死入的過程,就像是「入,住,出」定一樣,把我們每天都放在生生死死的週期循環裡,但是肉體仍維持在存活狀態下。 這讓我們思考到, 肉體和意識除了鏡射以外的關係,是不是相互間可以分離的呢?
在一次又一次近似瀕死狀態,深層入定的深刻感受中,從而觀察清醒意識執取外境的原因,無論是多麼的冠冕堂皇,仁至義盡的理由,其實都將如入夢的情境般,終成泡影,來自由退轉我們的清醒意識。
我們觀世間的一切發生,如同我們在經歷夢裡的情境一樣,不論是世間的遭遇,是如此的真實,我們在凡塵裡所相處的人物,是如此的栩栩如生,但是人世間的一切,如同在大夢初醒,恍如隔世之後,一切將如夢幻泡影般的歸於虛空。
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入,住,出」定裡, 像瀕死的人一樣,如此徹底的面對死亡。唯有當我們在如此瀕近死亡,或是感受將要死亡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自己原有的清醒意識,已經無法控制我們所擁有的世界,甚至我們最在乎的親情關係,這些曾經屬於我們的事物都會離我們遠去。
人在一步又一步深入的定中,了解死亡已逼近我們的感覺以後,我們的清醒意識就得面對無法控制現況的無奈。在觀透世間一切事物必將歸於虛幻,一切遭遇都必將過去,一切擁有必將失去的事實。有的人在屈屈一念之間,就萬念俱灰,甚而更有可能將他人生所最堅持的核心價值,逐漸瓦解。
有的人在看破紅塵之後,瞬時就摧毀他畢生堅守的原則 。其實,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就在這個時刻產生, 當人不再堅持對於原有世界的不捨的時候,原有的清醒意識行將退讓,入夢的潛意識,隨而進駐我們的心智,「意識轉換」的契機就會油然產生。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