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心法系列之八 無思無為遂通本體神明
李秉信
在易道的本體上, 習易者常常若有似無的體會那個本體的味道,但是又很難定位它真正的所在。 這樣的困惑, 不只發生在我們身上, 五千多年以來歷代的先祖及先賢, 也都有相同的迷思。 生命很難在本體的味道裡, 有所描述。 於是在觀天地的智慧中,帶入了鬼神的角色。 說到鬼神, 其實詮釋的不僅僅是鬼神而已。
神道設教真實含義, 乃是在於敬拜鬼神的過程中,合入本體。 。在觀卦的《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在這裡我們說到薦,祭祀乃大事,觀,雖不參加祭祀,但是陪祭者, 甚至普天下庶民,依然同主祭者盥洗,以示鄭重其事因有誠信之心.
這裡說到顒若,是在外表顯現出嚴肅恭敬的神態, 這是我們對於本體的最重要態度。當百姓把對本體的敬虔, 以及未知的無助,轉嫁到對上者的尊敬, 以及判讀鬼神的解釋 ,正是觀卦中最精髓的詮釋所在。「彖曰:大,觀在上順而遜,中正以觀天下。」上遊下順,鄭重中正從事,在上者其美可供天下人之觀瞻。
這句彖辭的意思就是, 本體的形象是存在於世界的每個角落, 像世界的美。 如風一樣無孔不入。 所以《象》曰:風行地上,觀。易經很強調觀的力量,我們看到草動,就知道無形的風在吹。 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 一葉可以知秋。 觀察以後就要有敬虔之心。 在這裡就說到本體在作,人在看, 然而更重要的是敬天和謝天。
所以卦辭說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在這裡我們看到。巽卦和本體連結的很重要本質, 那就是本體的伏入, 像是風一樣無孔不入。 觀卦的精神就像是風行於地上,先王如同替天行道般,省察四方,觀得民情與習,以設立教化。此即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先王和百姓這樣的互動關係, 就如同被造和造物主彼此緊密結合, 又維繫著上行下效的關係。
我們發現, 在這個時候, 鬼神扮演這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有的時候它像天一樣, 有的時候它就是替天行道的使者 , 代表著天, 行使正義及公理。要瞭解易經中, 卦辭及爻辭文字上所描述的鬼神,絕對不可以只是單純由鬼神的角色,去切入文字上的前後。而是必須要有一個更宏觀的看法及高度, 尤其是在本體的角色上, 才能更清楚切入。
在這裡我們提到了,易經中常常琅琅上口的一句話, 要與鬼神合其吉凶, 從某個角度來說, 鬼神的角色是非常值得我們玩味的, 而且更富有深刻的意義。 在更多的時刻, 鬼神所代表的就是天地的使者, 日月的化身, 四時的信差, 耶和華的天使, 彌勒祖師的護法。當我們瞭解到鬼神和天地之間微妙的關係以後,就可以認知, 並靈活的掌握,在易傳中,「神」字有好幾種用法。
首先,神或鬼神仍指傳統所謂的某種實體,其特色是人類可以察覺的。鬼神對於人的吉凶禍福頗有影響。「人謀」與「鬼謀」對一般百姓具有同等價值。然而,做為實體存在的鬼神並不表現主動的意思,只是依循變化之道而已。也就是說, 鬼神的角色和變化,有一種微妙互動的關係。 古人敬天法祖, 心存敬虔。對於變化往往賦予一種尊敬的意義,所以就用鬼神合其吉凶來形容變化的起伏。
在觀卦裡我們看到聖人用鬼神的巧妙,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仰觀天道之神妙,(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天道妙,不可測,但四季更替,從無差錯。是以聖人法天之逆,以教化人民,公正,嚴肅,天下服順之。緊接著這種用法的更深層發揮是,們可以肯定「神」最終意義,係指變化而言。嚴格來說,那是一種順著天道和天時衍生的變化。
這樣的例子在易經裡隨手可得,譬如,「陰陽不測之謂神」(繫辭上);同時,「窮神知化,德之盛也」(繫辭下),即以「神」代表神妙的變化法則。「神」因此用來形容占筮之物,如「天生神物」(繫辭上),又用來形容天道,如「天之神道」, 在這裡我們由觀卦的第三爻, 可以深刻的體悟到, 由感應及觀察鬼神加諸於我們身上的啟示, 得到啓發,作為我們應對進退的一個原則。
在爻辭中說到,「六三,觀我生,進退。」第三爻,陰居位,居下圤之上,與上九爻相應。又較接近九五爻,以必須觀察過去、現在之生活及行為,以便決定進退之道。當習易者有很強烈的感應力, 可以體會鬼神在他身上的做工, 在靈裡的進退, 正是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此爻小象謂:能知道觀察體會鬼神啟示之行為,決定進退,是以未曾離失正道。
易道裡最接近本體層意義的「神」, 那就更加超離「鬼神」原意,用來形容聖人掌握變化原理時極高的境界, 那就是融入本體, 或者說是和本體合靈的境界。「至神」一詞指這一原理,又指聖人的心境和天地,日月, 四時及鬼神融入一體。易傳屢言「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繫辭上),「其人」正是指聖人而言。
唯有聖人可以「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繫辭下)。「神」的最深層意義在易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描述人的最高智慧;這種智慧正是聖人藉以辨明吉凶者, 瞭悟吉凶, 進而合入本體,叫做天道無吉凶。聖人充分了解變化之道與吉凶之理,進而產生先見之明的智慧。根據這種知幾之神,易傳才能說:「神以知來,知以藏往」(繫辭上)。
「神」是洞見未來,而「知」是察鑒過去,兩者都是人類能力所能達到的極高境界。 聖人這種「神明之德」正所以造成以下效用:「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繫辭上)。
在易道的本體上, 習易者常常若有似無的體會那個本體的味道,但是又很難定位它真正的所在。 這樣的困惑, 不只發生在我們身上, 五千多年以來歷代的先祖及先賢, 也都有相同的迷思。 生命很難在本體的味道裡, 有所描述。 於是在觀天地的智慧中,帶入了鬼神的角色。 說到鬼神, 其實詮釋的不僅僅是鬼神而已。
神道設教真實含義, 乃是在於敬拜鬼神的過程中,合入本體。 。在觀卦的《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在這裡我們說到薦,祭祀乃大事,觀,雖不參加祭祀,但是陪祭者, 甚至普天下庶民,依然同主祭者盥洗,以示鄭重其事因有誠信之心.
這裡說到顒若,是在外表顯現出嚴肅恭敬的神態, 這是我們對於本體的最重要態度。當百姓把對本體的敬虔, 以及未知的無助,轉嫁到對上者的尊敬, 以及判讀鬼神的解釋 ,正是觀卦中最精髓的詮釋所在。「彖曰:大,觀在上順而遜,中正以觀天下。」上遊下順,鄭重中正從事,在上者其美可供天下人之觀瞻。
這句彖辭的意思就是, 本體的形象是存在於世界的每個角落, 像世界的美。 如風一樣無孔不入。 所以《象》曰:風行地上,觀。易經很強調觀的力量,我們看到草動,就知道無形的風在吹。 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 一葉可以知秋。 觀察以後就要有敬虔之心。 在這裡就說到本體在作,人在看, 然而更重要的是敬天和謝天。
所以卦辭說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在這裡我們看到。巽卦和本體連結的很重要本質, 那就是本體的伏入, 像是風一樣無孔不入。 觀卦的精神就像是風行於地上,先王如同替天行道般,省察四方,觀得民情與習,以設立教化。此即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先王和百姓這樣的互動關係, 就如同被造和造物主彼此緊密結合, 又維繫著上行下效的關係。
我們發現, 在這個時候, 鬼神扮演這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有的時候它像天一樣, 有的時候它就是替天行道的使者 , 代表著天, 行使正義及公理。要瞭解易經中, 卦辭及爻辭文字上所描述的鬼神,絕對不可以只是單純由鬼神的角色,去切入文字上的前後。而是必須要有一個更宏觀的看法及高度, 尤其是在本體的角色上, 才能更清楚切入。
在這裡我們提到了,易經中常常琅琅上口的一句話, 要與鬼神合其吉凶, 從某個角度來說, 鬼神的角色是非常值得我們玩味的, 而且更富有深刻的意義。 在更多的時刻, 鬼神所代表的就是天地的使者, 日月的化身, 四時的信差, 耶和華的天使, 彌勒祖師的護法。當我們瞭解到鬼神和天地之間微妙的關係以後,就可以認知, 並靈活的掌握,在易傳中,「神」字有好幾種用法。
首先,神或鬼神仍指傳統所謂的某種實體,其特色是人類可以察覺的。鬼神對於人的吉凶禍福頗有影響。「人謀」與「鬼謀」對一般百姓具有同等價值。然而,做為實體存在的鬼神並不表現主動的意思,只是依循變化之道而已。也就是說, 鬼神的角色和變化,有一種微妙互動的關係。 古人敬天法祖, 心存敬虔。對於變化往往賦予一種尊敬的意義,所以就用鬼神合其吉凶來形容變化的起伏。
在觀卦裡我們看到聖人用鬼神的巧妙,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仰觀天道之神妙,(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天道妙,不可測,但四季更替,從無差錯。是以聖人法天之逆,以教化人民,公正,嚴肅,天下服順之。緊接著這種用法的更深層發揮是,們可以肯定「神」最終意義,係指變化而言。嚴格來說,那是一種順著天道和天時衍生的變化。
這樣的例子在易經裡隨手可得,譬如,「陰陽不測之謂神」(繫辭上);同時,「窮神知化,德之盛也」(繫辭下),即以「神」代表神妙的變化法則。「神」因此用來形容占筮之物,如「天生神物」(繫辭上),又用來形容天道,如「天之神道」, 在這裡我們由觀卦的第三爻, 可以深刻的體悟到, 由感應及觀察鬼神加諸於我們身上的啟示, 得到啓發,作為我們應對進退的一個原則。
在爻辭中說到,「六三,觀我生,進退。」第三爻,陰居位,居下圤之上,與上九爻相應。又較接近九五爻,以必須觀察過去、現在之生活及行為,以便決定進退之道。當習易者有很強烈的感應力, 可以體會鬼神在他身上的做工, 在靈裡的進退, 正是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此爻小象謂:能知道觀察體會鬼神啟示之行為,決定進退,是以未曾離失正道。
易道裡最接近本體層意義的「神」, 那就更加超離「鬼神」原意,用來形容聖人掌握變化原理時極高的境界, 那就是融入本體, 或者說是和本體合靈的境界。「至神」一詞指這一原理,又指聖人的心境和天地,日月, 四時及鬼神融入一體。易傳屢言「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繫辭上),「其人」正是指聖人而言。
唯有聖人可以「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繫辭下)。「神」的最深層意義在易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描述人的最高智慧;這種智慧正是聖人藉以辨明吉凶者, 瞭悟吉凶, 進而合入本體,叫做天道無吉凶。聖人充分了解變化之道與吉凶之理,進而產生先見之明的智慧。根據這種知幾之神,易傳才能說:「神以知來,知以藏往」(繫辭上)。
「神」是洞見未來,而「知」是察鑒過去,兩者都是人類能力所能達到的極高境界。 聖人這種「神明之德」正所以造成以下效用:「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繫辭上)。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