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醫法辨業論治系列之九 陽盛陰病再平陰盛陽病
李秉信
很少人知道, 中國人傳統以來的文化, 並不是只在乎自己, 管好身邊的事而已。 相反地,非常強調裡面和外面, 天地和個人, 精神和肉體, 有形和無形, 甚至是人間和靈界之間的結合。 說也奇妙的,這些不同的元素, 雖然各自處在不同的時空之下, 位於不同的境界下。但是在中國人的思考中,他們都必須一併考慮, 而且要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句, 這些看來,是位處在不同領域的元素, 甚至有前世和今生的別離,時間上的隔閡, 空間上的區別。怎麼有辦法,把它們放在一個系統當中, 做一個整體,及全盤之間的考量?
對於一個思考更細緻的哲學家而言, 他一定會問,這樣一個有深度的問題。如此通盤性的平衡, 到底要如何建立?到底要透過一個什麼樣的計量, 或者是一個共同的語言, 才能夠有辦法一概而論? 我們可以說, 或許,正是一個這樣的動機, 推動了, 中國人的老祖宗觀察,大自然界中所有成員的互動, 架構的陰陽五行學說的核心論述。在這裡,我們看到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發展。中國人的思想,除了博大精深的理論以外。 在更實際的應用上,講究的是,一個更高高度的觀察, 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 絕對不是像西方的哲學家一樣,只是在文字上做莫測高深的推論而已。
舉個例子來說,易經中六十四卦掛的爻動, 眼花繚亂千變萬化。 但是中國人的智慧,就是有辦法把這樣的變化, 甚至超越時空的改變,只是很簡單的,用居中以及得正, 是否當位的道理,描述的一清二楚。 你能夠想像嗎, 宇宙之間這麼複雜的關係, 用這兩條論述,就可以前後連貫。甚至可以說是, 吾道一以貫之。 若是這樣的論調,在西方的思考中,早已發展成百家爭鳴的各式門派。我們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整部易經的卦辭及爻辭闡釋, 總是把,天地人之間的關係, 用各式各樣自然的現象, 以及人際之間的互動, 想盡辦法,用陰陽之間相互轉變的道理,加以陳述。
但是中國人的智慧,只是局限在隔空畫卦,紙上談兵嗎?能夠把這樣的變化, 發揮到淋漓盡致,是用在中醫學裡陰陽學說。 也就是說, 不論是在眾生的法界, 時空的流動, 因果之間的綿延相續。 每一個,你看似分別存在的關係, 一定有辦法,用陰陽變化基本原理,放在同一個系統當中去討論。 如此成型的中醫基礎理論,可以來論述生命,論述健康, 甚至判斷生命疾病的發生,以及死亡。 把系統的理論升華成正常生理學, 演化成不正常病理學上的探討。 了解其中的知其然, 以致於知其所以然,就可以脫苦得樂, 延長生命。
這個觀念的緣起,是非常的簡單。 在超越時空的高度上,無限的過去以及現在, 以至於到無窮的將來, 全部都當作一個單一的系統來思考。從你出生的那一刻開始, 你就攜帶一個,生來就有的陰陽五行平衡。學過子平八字的行者都知道, 每一個人出生的當下, 都有一個時空的符號。 中國人用天干地支的計數, 可以很輕易的,從你的出生年月日時,來計算, 什麼是一個你與生俱來, 就和你形影不離,陰陽五行的四柱八字平衡點。 我們可以說,那是一個生生世世, 永遠都在業力的延續。 然而, 許多人的考量,只是局限在這一個靜態點, 想做有限的改變。
他們並不知道, 出生當下的平衡點,只是一個論述平衡的基準點而已。陰陽五行學說最重要的觀念是, 你這個基礎的平衡點, 會因為外在陰陽五行的改變, 而產生個體和系統之間的不平衡。 中醫判斷疾病的標準,是從系統的角度來論證健康。 這個系統不是只有自己, 更包括了你的過去,現在,將來,已經你所處的時間空間。最重要的論述, 是在強調人體本來就平衡的生理狀態, 因為外來的因素, 和我們本身陰陽平衡產生互動。 這樣的不平衡,表現在身體的狀況,就叫做疾病。
在這個時候,我們看到造物主的奇妙。人體本身有一個自己會好的免疫系統, 能夠帶動不平衡,回到再平衡。 再平衡點和系統平衡點之間的差距, 就是生命的生理狀態。如此判斷疾病的觀念,是和西方的醫學, 站在靜態平衡點上,來觀察疾病,有非常大的差距。在這裡,我們要說到一個更深入的觀察點。 很少人會去思考, 生命為什麼會因為外來的因素, 形成一個在平衡點?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 外來的因素也是來自於系統。 與其說,我們的身體因為外來的因素, 形成再平衡。 倒不如說,系統用外來的因素, 讓我們身體的平衡趨近系統平衡點。
從這樣的一個觀察點,來探討疾病的發生,就可以清楚了解,中醫觀察系統人體的病理變化, 一定會從病因之陰陽, 開始下手。 用我們習慣的中醫學術語來說,叫做外感與內傷。 如同大家所熟悉的分別法, 外感可以稱作陽邪,內傷 又叫做陰邪。 外來的因素我們把他歸類為六淫, 風、暑、燥、熱為陽。寒、濕為陰。用陰陽學說,來論述人體受外在因素影響,而產生的病理變化,無非病因,發病,病機,從這三個方面來論述的。從病因從的角度來看,中醫學將病因分為陰和陽,內經裡面有外感和內傷,規定外感為陽邪,內傷為陰邪。
這樣的分別並不絕對,是外感病邪和內傷病邪, 彼此互相比較而言。規定一方屬陽,一方屬陰,那麼六淫和內傷相比較而言,它應該屬於陽的範疇。但是,六淫還可以分陰陽,比如,風、暑、燥、熱,我們規定它屬陽邪,而寒、濕屬陰邪。我們可以看到,這麼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元素,各自有其陰陽五行的屬性。 當他們加入系統當中,做統一系統陰陽五行的計算,一定會造成病理上的陰陽失調, 這就是我們在中醫診斷學上,非常熟悉的陰陽失調的基本規律。 這些規則都是有跡可循, 而架構了中醫診斷學上,一般的病理學規律。
很奇妙的,這些規律的變化, 很難跳脫先天業力病的範疇。筆者會將先天業力病的理論基礎, 以及發病具體的規律和變化,巨細靡遺的在業力病機一章,做專門論述。 但是他的規律,很難跳脫出系統陰陽失調的大原則。就是陰陽勻平在一定的條件下,失去了和諧的狀態,通稱為陰陽失調。這個陰陽失調,它的表現形式,可以是陰陽偏盛,也可以是陰陽偏衰。陰陽偏盛,陰陽偏盛包括陰盛和陽盛,幾個系統上具體的變化。 舉個例子來說, 外在發生病機的陰陽五行, 衝擊個體本身,就有的陰陽五行平衡點時, 就會產生個體,和系統陰陽五行的變化差距。
如果是陰盛,表現出的病理變化,陰盛則寒,所以它表現出的證候的屬性叫寒實證。而陽盛,陽盛則熱,它表現的病理變化,證候的屬性叫實熱證。那麼再用一分為二,用陰陽對立的觀點,用陰陽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判定說陰偏盛,陽偏盛,那麼陰盛和陽盛,陰和陽之間,它們是互根的,是有聯繫的。所以陰盛的同時,說陰盛則陽病,它必然要損傷人體的陽氣,那麼機體在陰盛的同時,還會表現出,某些類似陽虛的改變,僅僅是以寒實為主,還是以陽虛為主的問題,稱之為實寒,稱之為陰盛.
這樣個體和系統之間, 陰陽五行平衡點的差距,意味著病理變化的主要矛盾,是陰寒內盛。雖然寒盛則傷陽,但是沒有達到陽虛的程度,也沒構成陽虛和陰盛平分秋色。沒達到那個程度,在這種條件下,這個病理狀態定為實寒。同理,陽盛的狀態下,陽盛則陰病,陽盛必損陰,這個結論,是根據陰陽互根,陰陽之間的相互聯繫,不可分離性所決定的。只要陽盛,那必然要損傷陰氣,那麼損傷陰氣的結果,必然要傷及人體的陰液,就會出現類似陰虛的病理改變,但沒有達到陰虛的程度.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規定它屬於陽盛則熱,那個實熱證的屬性,雖然它兼有陰虛,沒有達到陽盛陰虛並在,乃至於陰虛的程度,這樣一個觀點,這些思想,用陰陽學說解釋病理變化,這些基本觀點,它既體現了陰陽對立,也體現了陰陽互根,也體現出來了陰陽消長,這樣一個思想,集中起來,陰陽既要對立,要互根,要互相聯繫,再簡單點說,體現了陰陽的對立性,陰陽的不可分離性。這兩者,在運動變化過程中,有一個消長變化的過程。
很少人知道, 中國人傳統以來的文化, 並不是只在乎自己, 管好身邊的事而已。 相反地,非常強調裡面和外面, 天地和個人, 精神和肉體, 有形和無形, 甚至是人間和靈界之間的結合。 說也奇妙的,這些不同的元素, 雖然各自處在不同的時空之下, 位於不同的境界下。但是在中國人的思考中,他們都必須一併考慮, 而且要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句, 這些看來,是位處在不同領域的元素, 甚至有前世和今生的別離,時間上的隔閡, 空間上的區別。怎麼有辦法,把它們放在一個系統當中, 做一個整體,及全盤之間的考量?
對於一個思考更細緻的哲學家而言, 他一定會問,這樣一個有深度的問題。如此通盤性的平衡, 到底要如何建立?到底要透過一個什麼樣的計量, 或者是一個共同的語言, 才能夠有辦法一概而論? 我們可以說, 或許,正是一個這樣的動機, 推動了, 中國人的老祖宗觀察,大自然界中所有成員的互動, 架構的陰陽五行學說的核心論述。在這裡,我們看到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發展。中國人的思想,除了博大精深的理論以外。 在更實際的應用上,講究的是,一個更高高度的觀察, 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 絕對不是像西方的哲學家一樣,只是在文字上做莫測高深的推論而已。
舉個例子來說,易經中六十四卦掛的爻動, 眼花繚亂千變萬化。 但是中國人的智慧,就是有辦法把這樣的變化, 甚至超越時空的改變,只是很簡單的,用居中以及得正, 是否當位的道理,描述的一清二楚。 你能夠想像嗎, 宇宙之間這麼複雜的關係, 用這兩條論述,就可以前後連貫。甚至可以說是, 吾道一以貫之。 若是這樣的論調,在西方的思考中,早已發展成百家爭鳴的各式門派。我們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整部易經的卦辭及爻辭闡釋, 總是把,天地人之間的關係, 用各式各樣自然的現象, 以及人際之間的互動, 想盡辦法,用陰陽之間相互轉變的道理,加以陳述。
但是中國人的智慧,只是局限在隔空畫卦,紙上談兵嗎?能夠把這樣的變化, 發揮到淋漓盡致,是用在中醫學裡陰陽學說。 也就是說, 不論是在眾生的法界, 時空的流動, 因果之間的綿延相續。 每一個,你看似分別存在的關係, 一定有辦法,用陰陽變化基本原理,放在同一個系統當中去討論。 如此成型的中醫基礎理論,可以來論述生命,論述健康, 甚至判斷生命疾病的發生,以及死亡。 把系統的理論升華成正常生理學, 演化成不正常病理學上的探討。 了解其中的知其然, 以致於知其所以然,就可以脫苦得樂, 延長生命。
這個觀念的緣起,是非常的簡單。 在超越時空的高度上,無限的過去以及現在, 以至於到無窮的將來, 全部都當作一個單一的系統來思考。從你出生的那一刻開始, 你就攜帶一個,生來就有的陰陽五行平衡。學過子平八字的行者都知道, 每一個人出生的當下, 都有一個時空的符號。 中國人用天干地支的計數, 可以很輕易的,從你的出生年月日時,來計算, 什麼是一個你與生俱來, 就和你形影不離,陰陽五行的四柱八字平衡點。 我們可以說,那是一個生生世世, 永遠都在業力的延續。 然而, 許多人的考量,只是局限在這一個靜態點, 想做有限的改變。
他們並不知道, 出生當下的平衡點,只是一個論述平衡的基準點而已。陰陽五行學說最重要的觀念是, 你這個基礎的平衡點, 會因為外在陰陽五行的改變, 而產生個體和系統之間的不平衡。 中醫判斷疾病的標準,是從系統的角度來論證健康。 這個系統不是只有自己, 更包括了你的過去,現在,將來,已經你所處的時間空間。最重要的論述, 是在強調人體本來就平衡的生理狀態, 因為外來的因素, 和我們本身陰陽平衡產生互動。 這樣的不平衡,表現在身體的狀況,就叫做疾病。
在這個時候,我們看到造物主的奇妙。人體本身有一個自己會好的免疫系統, 能夠帶動不平衡,回到再平衡。 再平衡點和系統平衡點之間的差距, 就是生命的生理狀態。如此判斷疾病的觀念,是和西方的醫學, 站在靜態平衡點上,來觀察疾病,有非常大的差距。在這裡,我們要說到一個更深入的觀察點。 很少人會去思考, 生命為什麼會因為外來的因素, 形成一個在平衡點?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 外來的因素也是來自於系統。 與其說,我們的身體因為外來的因素, 形成再平衡。 倒不如說,系統用外來的因素, 讓我們身體的平衡趨近系統平衡點。
從這樣的一個觀察點,來探討疾病的發生,就可以清楚了解,中醫觀察系統人體的病理變化, 一定會從病因之陰陽, 開始下手。 用我們習慣的中醫學術語來說,叫做外感與內傷。 如同大家所熟悉的分別法, 外感可以稱作陽邪,內傷 又叫做陰邪。 外來的因素我們把他歸類為六淫, 風、暑、燥、熱為陽。寒、濕為陰。用陰陽學說,來論述人體受外在因素影響,而產生的病理變化,無非病因,發病,病機,從這三個方面來論述的。從病因從的角度來看,中醫學將病因分為陰和陽,內經裡面有外感和內傷,規定外感為陽邪,內傷為陰邪。
這樣的分別並不絕對,是外感病邪和內傷病邪, 彼此互相比較而言。規定一方屬陽,一方屬陰,那麼六淫和內傷相比較而言,它應該屬於陽的範疇。但是,六淫還可以分陰陽,比如,風、暑、燥、熱,我們規定它屬陽邪,而寒、濕屬陰邪。我們可以看到,這麼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元素,各自有其陰陽五行的屬性。 當他們加入系統當中,做統一系統陰陽五行的計算,一定會造成病理上的陰陽失調, 這就是我們在中醫診斷學上,非常熟悉的陰陽失調的基本規律。 這些規則都是有跡可循, 而架構了中醫診斷學上,一般的病理學規律。
很奇妙的,這些規律的變化, 很難跳脫先天業力病的範疇。筆者會將先天業力病的理論基礎, 以及發病具體的規律和變化,巨細靡遺的在業力病機一章,做專門論述。 但是他的規律,很難跳脫出系統陰陽失調的大原則。就是陰陽勻平在一定的條件下,失去了和諧的狀態,通稱為陰陽失調。這個陰陽失調,它的表現形式,可以是陰陽偏盛,也可以是陰陽偏衰。陰陽偏盛,陰陽偏盛包括陰盛和陽盛,幾個系統上具體的變化。 舉個例子來說, 外在發生病機的陰陽五行, 衝擊個體本身,就有的陰陽五行平衡點時, 就會產生個體,和系統陰陽五行的變化差距。
如果是陰盛,表現出的病理變化,陰盛則寒,所以它表現出的證候的屬性叫寒實證。而陽盛,陽盛則熱,它表現的病理變化,證候的屬性叫實熱證。那麼再用一分為二,用陰陽對立的觀點,用陰陽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判定說陰偏盛,陽偏盛,那麼陰盛和陽盛,陰和陽之間,它們是互根的,是有聯繫的。所以陰盛的同時,說陰盛則陽病,它必然要損傷人體的陽氣,那麼機體在陰盛的同時,還會表現出,某些類似陽虛的改變,僅僅是以寒實為主,還是以陽虛為主的問題,稱之為實寒,稱之為陰盛.
這樣個體和系統之間, 陰陽五行平衡點的差距,意味著病理變化的主要矛盾,是陰寒內盛。雖然寒盛則傷陽,但是沒有達到陽虛的程度,也沒構成陽虛和陰盛平分秋色。沒達到那個程度,在這種條件下,這個病理狀態定為實寒。同理,陽盛的狀態下,陽盛則陰病,陽盛必損陰,這個結論,是根據陰陽互根,陰陽之間的相互聯繫,不可分離性所決定的。只要陽盛,那必然要損傷陰氣,那麼損傷陰氣的結果,必然要傷及人體的陰液,就會出現類似陰虛的病理改變,但沒有達到陰虛的程度.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規定它屬於陽盛則熱,那個實熱證的屬性,雖然它兼有陰虛,沒有達到陽盛陰虛並在,乃至於陰虛的程度,這樣一個觀點,這些思想,用陰陽學說解釋病理變化,這些基本觀點,它既體現了陰陽對立,也體現了陰陽互根,也體現出來了陰陽消長,這樣一個思想,集中起來,陰陽既要對立,要互根,要互相聯繫,再簡單點說,體現了陰陽的對立性,陰陽的不可分離性。這兩者,在運動變化過程中,有一個消長變化的過程。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