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三十一 百病痰作祟瘀去新血生
李秉信
痰飲,瘀血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的新陳代謝上,本來不足為奇。若是沒有處理得當,痰飲和瘀血是人體受某種致病因素作用後,在疾病過程中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反而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這些病理產物形成之後,又能直接或間接作用於人體某一臟腑組織,發生多種病症,故又屬致病因素之一。
先從痰飲來說吧,痰和飲都是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一般以較稠濁的稱為痰,清稀的稱為飲。痰不僅是指咯出來有形可見的痰液,還包括瘰癧、痰核和停滯在臟腑經絡等組織中看不見形質的痰液,臨床上可通過其所表現的證候來確定,這種痰稱為“無形之痰”。
飲即水液停留於人體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金匱要略》即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區分。痰飲的形成:痰飲多由外感六淫,或飲食及七情內傷等,使肺、脾、腎及三焦等臟腑氣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津停滯而成。
因肺、脾、腎及三焦對水液代謝關係密切,肺主宣降,通調水道,敷布津液;脾主運化水液;腎陽主水液蒸化;三焦為水液通調之道路。故肺、脾、腎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濕而生痰飲。痰飲形成之後,飲多留積於腸胃、胸脅及肌膚,而痰則隨氣升降流行,內而臟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種病證,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
痰飲的病證特點:痰飲形成之後,由於停滯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亦不一樣。阻滯於經脈的,可影響氣血運行和經絡的生理功能。停滯於臟腑的,可影響臟腑的功能和氣機的升降。這些功能上的障礙,都是潛在的治病因素。
痰的病證特點是:痰滯在肺,可見喘咳咯痰;痰阻於心,心血不暢,可見胸悶心悸;痰迷心竅,則可見神昏、癡呆;痰火擾心,則發為癲狂;痰停於胃,胃失和降,可見噁心嘔吐,胃脘痞滿;痰在經絡筋骨,則可致瘰癧痰核,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陰疽流注等;
痰濁上犯於頭,可見眩暈、昏冒;痰氣凝結咽喉,則可出現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症。飲的病證特點:飲在腸間,則腸鳴瀝瀝有聲;飲在胸脅,則胸脅脹滿,咳唾引痛;飲在胸膈,則胸悶、咳喘、不能平臥,其形如腫;飲溢肌膚,則見肌膚消腫,無汗,身體疼重。
中醫認為痰飲病證,除根據臨床病證特點外,還常結合舌苔滑膩,脈滑或弦等全面綜合分析,以進行判斷。另外一種病理產物是瘀血,瘀血,指體內有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體內,或血運不暢,阻滯於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均稱為瘀血。瘀血是疾病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產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瘀血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因氣虛、氣滯、血寒、血熱等原因,使血行不暢而凝滯。氣為血帥,氣虛或氣滯,不能推動血液的正常運行;或寒邪客入血脈,使經脈踡縮拘急,血液凝滯不暢;或熱入營血,血熱搏結等,均可形成瘀血。二是由於內外傷、氣虛失攝或血熱妄行等原因造成血離經脈,積存於體內而形成瘀血。
瘀血的病證特點:瘀血形成之後,不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養作用,而且反過來又會影響全身或局部血液的運行,產生疼痛、出血或經脈淤塞不通,內臟發生癥積,以及產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後果。瘀血的病證特點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異。
如瘀阻於心,可見心悸、胸悶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於肺,可見胸痛、咳血;瘀阻胃腸,可見嘔血,大全色黑如漆;瘀阻於肝,可見脅痛痞塊;瘀血攻心,可致發狂;瘀阻胞宮,可見少腹疼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經色紫黯成塊,或見崩漏;瘀阻肢體末端,可成脫骨疽;瘀阻於肢體肌膚局部,則可見局部腫痛青紫。
瘀血的病證雖然繁多,但其臨床表現歸納起來則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疼痛,多為刺痛,痛處固定不移,拒按,夜間痛甚。腫塊,外傷肌膚局部,可見青紫腫脹,瘀積於體內,久聚不散,則可形成癥積,按之有痞塊,固定不移。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並伴有塊狀。
在望診方面,久瘀可見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唇甲青紫,舌質暗紫,或有瘀點、瘀斑,舌下經脈曲張等徵象。脈像多見細澀、沉弦或結代等。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痰飲,瘀血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的新陳代謝上,本來不足為奇。若是沒有處理得當,痰飲和瘀血是人體受某種致病因素作用後,在疾病過程中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反而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這些病理產物形成之後,又能直接或間接作用於人體某一臟腑組織,發生多種病症,故又屬致病因素之一。
先從痰飲來說吧,痰和飲都是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一般以較稠濁的稱為痰,清稀的稱為飲。痰不僅是指咯出來有形可見的痰液,還包括瘰癧、痰核和停滯在臟腑經絡等組織中看不見形質的痰液,臨床上可通過其所表現的證候來確定,這種痰稱為“無形之痰”。
飲即水液停留於人體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金匱要略》即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區分。痰飲的形成:痰飲多由外感六淫,或飲食及七情內傷等,使肺、脾、腎及三焦等臟腑氣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津停滯而成。
因肺、脾、腎及三焦對水液代謝關係密切,肺主宣降,通調水道,敷布津液;脾主運化水液;腎陽主水液蒸化;三焦為水液通調之道路。故肺、脾、腎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濕而生痰飲。痰飲形成之後,飲多留積於腸胃、胸脅及肌膚,而痰則隨氣升降流行,內而臟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種病證,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
痰飲的病證特點:痰飲形成之後,由於停滯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亦不一樣。阻滯於經脈的,可影響氣血運行和經絡的生理功能。停滯於臟腑的,可影響臟腑的功能和氣機的升降。這些功能上的障礙,都是潛在的治病因素。
痰的病證特點是:痰滯在肺,可見喘咳咯痰;痰阻於心,心血不暢,可見胸悶心悸;痰迷心竅,則可見神昏、癡呆;痰火擾心,則發為癲狂;痰停於胃,胃失和降,可見噁心嘔吐,胃脘痞滿;痰在經絡筋骨,則可致瘰癧痰核,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陰疽流注等;
痰濁上犯於頭,可見眩暈、昏冒;痰氣凝結咽喉,則可出現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症。飲的病證特點:飲在腸間,則腸鳴瀝瀝有聲;飲在胸脅,則胸脅脹滿,咳唾引痛;飲在胸膈,則胸悶、咳喘、不能平臥,其形如腫;飲溢肌膚,則見肌膚消腫,無汗,身體疼重。
中醫認為痰飲病證,除根據臨床病證特點外,還常結合舌苔滑膩,脈滑或弦等全面綜合分析,以進行判斷。另外一種病理產物是瘀血,瘀血,指體內有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體內,或血運不暢,阻滯於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均稱為瘀血。瘀血是疾病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產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瘀血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因氣虛、氣滯、血寒、血熱等原因,使血行不暢而凝滯。氣為血帥,氣虛或氣滯,不能推動血液的正常運行;或寒邪客入血脈,使經脈踡縮拘急,血液凝滯不暢;或熱入營血,血熱搏結等,均可形成瘀血。二是由於內外傷、氣虛失攝或血熱妄行等原因造成血離經脈,積存於體內而形成瘀血。
瘀血的病證特點:瘀血形成之後,不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養作用,而且反過來又會影響全身或局部血液的運行,產生疼痛、出血或經脈淤塞不通,內臟發生癥積,以及產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後果。瘀血的病證特點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異。
如瘀阻於心,可見心悸、胸悶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於肺,可見胸痛、咳血;瘀阻胃腸,可見嘔血,大全色黑如漆;瘀阻於肝,可見脅痛痞塊;瘀血攻心,可致發狂;瘀阻胞宮,可見少腹疼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經色紫黯成塊,或見崩漏;瘀阻肢體末端,可成脫骨疽;瘀阻於肢體肌膚局部,則可見局部腫痛青紫。
瘀血的病證雖然繁多,但其臨床表現歸納起來則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疼痛,多為刺痛,痛處固定不移,拒按,夜間痛甚。腫塊,外傷肌膚局部,可見青紫腫脹,瘀積於體內,久聚不散,則可形成癥積,按之有痞塊,固定不移。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並伴有塊狀。
在望診方面,久瘀可見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唇甲青紫,舌質暗紫,或有瘀點、瘀斑,舌下經脈曲張等徵象。脈像多見細澀、沉弦或結代等。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