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中醫基礎理論系列之三十八 血氣不和百病變化而生
李秉信
生命體流動的有形物質,就是氣和血。在臨床上若是氣血失常,常常會引起各式各樣的疾病。這樣的陳述,概括了氣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異常。以及氣和血互根互用功能失常,就會引起整個系統上病理變化。
人體的氣和血流行於全身,是臟腑、經絡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如果氣血失常,必然會影響及機體的各種生理功能,而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素問•調經論》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但是,氣和血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因而,臟腑發生病變,不但可引起本臟腑的氣血失常,而且也會影響及全身的氣血,從而引起氣或血的病理變化。所以,氣血失常的病機,同邪正盛衰、陰陽失調一樣,不僅是臟腑、經絡等各種病變機理的基礎,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種臨床疾病病機的基礎。
氣的失常包括:由於氣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過而致氣的不足、氣的某些功能減退、氣的運動失常等。前兩者多表現為氣虛,後者則為氣滯、氣逆、氣陷、氣閉和氣脫等氣機失調病理變化。氣虛,係指元氣耗損,功能失調,臟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狀態。
形成的原因主要由於先天禀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肺脾腎的功能失調而致氣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勞倦內傷,久病不復等而致。如:精神萎頓、倦怠,四肢無力,眩暈、自汗、易於感冒等,都是氣虛的具體表現。
由於氣和血、津液的關係極為密切,因而在氣虛的情況下,必然會影響及血和津液,導致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運行遲緩,或無故流失,從而引起血和津液的多種病變。氣機失調,是指氣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氣滯、氣逆、氣陷、氣閉和氣脫等病理變化。
中醫基礎理論中,氣的升降出入,是氣的基本運動形式,是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矛盾運動的基本過程。人體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臟腑經絡以及氣血陰陽的相互關係,無不依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維持著相對的平衡。
如:肺的呼吸和宣發肅降,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心腎的陰陽相交、水火既濟(心火下降,腎水上升),以及肝主升和肺主降等生理功能之間的協調平衡,都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正常的具體體現。氣的升降出入異常,則能影響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等各方面功能的協調平衡。
若氣機失調,可涉及五臟六腑、表里內外、四肢九竅等各種方面的多種病變。一般地說,氣機失調可概括為:氣滯(氣的流通障礙)、氣逆(氣的上昇運動過強或下降運動不及)、氣陷(氣的上升力量不足或下降力量過強)、氣閉(氣的外出受阻)和氣脫(氣不內守而外脫)等。茲分述如下:
氣滯,即氣機鬱滯不暢。主要由於情志內鬱,或痰、濕、食積、瘀血等阻滯,影響到氣的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氣機不暢或阻滯,從而導致某些臟腑、經絡的功能障礙。氣滯於某一局部,可以出現脹滿、疼痛,甚則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飲等病理產物。
由於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調整全身氣機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氣滯不僅能見肺氣壅滯、肝鬱氣滯,或脾胃氣滯,而且,肺、肝、脾、胃等臟腑功能的障礙也能形成氣滯。氣逆,為氣機升降失常,臟腑之氣逆上的病理狀態。多由情誌所傷,或因飲食寒溫不適,或因痰濁壅阻等所致。
氣逆最常見於肺、胃和肝等臟腑。在肺,則肺氣肅降,肺氣上逆,發為欬逆上氣。在胃,則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發為噁心、嘔吐、噯氣、呃逆。在肝,則肝氣上逆,為發頭痛頭脹,面紅目赤而易怒。由於肝為剛臟,主動主升,而又為藏血之臟,因此,在肝氣上逆時,甚則可導致血隨氣逆,或為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竅而致昏厥。
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一般地說,氣逆於上,以實為主。但也有因虛而氣上逆者。如肺虛而失肅降或腎不納氣,都可導致肺氣上逆;胃虛失降也能導致胃氣上逆。這都是因虛而氣逆的病機。
氣陷,是氣虛病機的一種,以氣的無力升舉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病理狀態。機體內臟位置的相對恆定,全賴於氣的正常升降出入運動。所以,在氣虛而升舉力量減弱的情況下,就會引起某些內臟的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等。由於“人受氣於谷” 。
氣生化於脾,脾主升,而脾胃又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在脾胃氣虛時,更易導致氣陷,故氣陷常稱為中氣(即脾胃之氣的合稱)下陷,還可伴見腰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以及短氣乏力,語聲低微,脈弱無力等症。
氣閉和氣脫,都是以氣的出入異常為主的病理狀態,其臨床表現多為氣厥、脫等重證。氣閉,多由於濁邪外阻,或因氣鬱之極,甚至氣的外出亦為所阻,從而出現突然閉厥的病理狀態。例如,觸冒穢濁之氣所致的閉厥,外感熱病過程中的熱盛閉厥,突然精神創作所致的昏厥等等,其病機都屬於氣的外出受阻而致氣閉。
氣脫,多由於正不勝邪,或正氣的持續衰弱,以致氣不內守而外脫,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氣隨血脫或氣隨津脫而致氣脫,從而出現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狀態。氣脫實際上是各種虛脫病變的主要病機。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生命體流動的有形物質,就是氣和血。在臨床上若是氣血失常,常常會引起各式各樣的疾病。這樣的陳述,概括了氣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異常。以及氣和血互根互用功能失常,就會引起整個系統上病理變化。
人體的氣和血流行於全身,是臟腑、經絡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如果氣血失常,必然會影響及機體的各種生理功能,而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素問•調經論》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但是,氣和血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因而,臟腑發生病變,不但可引起本臟腑的氣血失常,而且也會影響及全身的氣血,從而引起氣或血的病理變化。所以,氣血失常的病機,同邪正盛衰、陰陽失調一樣,不僅是臟腑、經絡等各種病變機理的基礎,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種臨床疾病病機的基礎。
氣的失常包括:由於氣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過而致氣的不足、氣的某些功能減退、氣的運動失常等。前兩者多表現為氣虛,後者則為氣滯、氣逆、氣陷、氣閉和氣脫等氣機失調病理變化。氣虛,係指元氣耗損,功能失調,臟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狀態。
形成的原因主要由於先天禀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肺脾腎的功能失調而致氣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勞倦內傷,久病不復等而致。如:精神萎頓、倦怠,四肢無力,眩暈、自汗、易於感冒等,都是氣虛的具體表現。
由於氣和血、津液的關係極為密切,因而在氣虛的情況下,必然會影響及血和津液,導致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運行遲緩,或無故流失,從而引起血和津液的多種病變。氣機失調,是指氣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氣滯、氣逆、氣陷、氣閉和氣脫等病理變化。
中醫基礎理論中,氣的升降出入,是氣的基本運動形式,是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矛盾運動的基本過程。人體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臟腑經絡以及氣血陰陽的相互關係,無不依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維持著相對的平衡。
如:肺的呼吸和宣發肅降,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心腎的陰陽相交、水火既濟(心火下降,腎水上升),以及肝主升和肺主降等生理功能之間的協調平衡,都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正常的具體體現。氣的升降出入異常,則能影響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等各方面功能的協調平衡。
若氣機失調,可涉及五臟六腑、表里內外、四肢九竅等各種方面的多種病變。一般地說,氣機失調可概括為:氣滯(氣的流通障礙)、氣逆(氣的上昇運動過強或下降運動不及)、氣陷(氣的上升力量不足或下降力量過強)、氣閉(氣的外出受阻)和氣脫(氣不內守而外脫)等。茲分述如下:
氣滯,即氣機鬱滯不暢。主要由於情志內鬱,或痰、濕、食積、瘀血等阻滯,影響到氣的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氣機不暢或阻滯,從而導致某些臟腑、經絡的功能障礙。氣滯於某一局部,可以出現脹滿、疼痛,甚則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飲等病理產物。
由於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調整全身氣機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氣滯不僅能見肺氣壅滯、肝鬱氣滯,或脾胃氣滯,而且,肺、肝、脾、胃等臟腑功能的障礙也能形成氣滯。氣逆,為氣機升降失常,臟腑之氣逆上的病理狀態。多由情誌所傷,或因飲食寒溫不適,或因痰濁壅阻等所致。
氣逆最常見於肺、胃和肝等臟腑。在肺,則肺氣肅降,肺氣上逆,發為欬逆上氣。在胃,則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發為噁心、嘔吐、噯氣、呃逆。在肝,則肝氣上逆,為發頭痛頭脹,面紅目赤而易怒。由於肝為剛臟,主動主升,而又為藏血之臟,因此,在肝氣上逆時,甚則可導致血隨氣逆,或為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竅而致昏厥。
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一般地說,氣逆於上,以實為主。但也有因虛而氣上逆者。如肺虛而失肅降或腎不納氣,都可導致肺氣上逆;胃虛失降也能導致胃氣上逆。這都是因虛而氣逆的病機。
氣陷,是氣虛病機的一種,以氣的無力升舉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病理狀態。機體內臟位置的相對恆定,全賴於氣的正常升降出入運動。所以,在氣虛而升舉力量減弱的情況下,就會引起某些內臟的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等。由於“人受氣於谷” 。
氣生化於脾,脾主升,而脾胃又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在脾胃氣虛時,更易導致氣陷,故氣陷常稱為中氣(即脾胃之氣的合稱)下陷,還可伴見腰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以及短氣乏力,語聲低微,脈弱無力等症。
氣閉和氣脫,都是以氣的出入異常為主的病理狀態,其臨床表現多為氣厥、脫等重證。氣閉,多由於濁邪外阻,或因氣鬱之極,甚至氣的外出亦為所阻,從而出現突然閉厥的病理狀態。例如,觸冒穢濁之氣所致的閉厥,外感熱病過程中的熱盛閉厥,突然精神創作所致的昏厥等等,其病機都屬於氣的外出受阻而致氣閉。
氣脫,多由於正不勝邪,或正氣的持續衰弱,以致氣不內守而外脫,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氣隨血脫或氣隨津脫而致氣脫,從而出現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狀態。氣脫實際上是各種虛脫病變的主要病機。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