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全息理論節點模型系列之四 全息中醫生理學
中醫師 李秉信
這在中國之古哲學與中醫學的範疇中,就曾經作過詳實的歸納與分析,陰陽、五行、易經八卦、內經等學說皆本于此。如在《周易》中,有人體配卦之說,即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兒為口。 (《易經•說卦傳》第九章)
張介賓對《周易》之人體配卦有更深層的闡述:以形體言之,則乾為首,陽尊居上也。坤為腹,陰廣容物也。坎為耳,陽聰於內也。離為目,陽明在外也。兌為口,拆開於上也。巽為股,兩垂而下也。艮為手,陽居於前也。震為足,剛動在下也。 (《類經附翼•一卷•醫易義》)
以八卦之卦性與人體之部位、特徵、功能形成「類比」的現象,正是中醫全息理論與《易》學觀念皆形成一連串的關聯性,這是全息理論之存在與應用。同時,人體的每個具體部位,也可以對應納卦,如面部八卦、眼部八卦、手掌八卦、臍部八卦。這裡,每個具體部位的八卦,又與人體八卦相通,這樣構成了人體全息現象。 (《中國八卦醫學》)
如眼部八廓圖,在眼睛之各部位反映區,即是內臟之相對部位反映區,《銀海精微》云:
大腸之腑為天廓,脾胃之腑為地廓,命門之精為火廓,腎之腑為水廓,肝之腑為風廓,小腸之腑為雷廓,膽之腑為山廓,膀胱之腑為澤廓,斯為眼目之根本,而又藉血為之胞絡。 (五輪八廓總論)
《銀海精微》對八廓有進一步之歸納解釋:
天廓屬大腸,傳送肺金,乾卦:
火廓屬心肺,陽命門經,離卦;
地廓屬脾胃,水谷之海,坤卦:
水廓屬腎經,會陰,坎卦;
山廓屬膽經,清淨,艮卦;
風廓屬肝經,養化,巽卦:
雷廓屬心小腸經,關泉,震卦;
澤廓屬膀胱經,津液,兌卦。 (五輪八廓總論)
其中有天廓,屬乾卦,五行屬金,象臟腑之大腸:水廓,屬坎卦,五行屬水,象臟腑之膀胱:地廓,屬坤卦,五行屬水,象臟腑之胃:山廓,屬艮卦,五行屬土,但艮扑納天干丙,故象臟腑之包絡;澤廓,屬兌卦,五行屬金,兌卦納天干丁,爲相火,故象臟腑之三焦;風廓,屬巽卦,五行屬木,象臟腑之膽;雷廓,屬震卦,五行屬木,但震爲雷,有火行之勢,象臟腑之命門相火;火廓,屬離卦,五行屬火,象臟腑之小腸。此乃以八卦之卦性與臟象在眼部之八方位反映關係,正反映著全息觀念。
眼部五輪,血輪主心,五行屬火,以火主心主血故也。肉輪主脾,五行屬土,以土主脾主肌肉故也。水輪主腎,五行屬水,以水主腎主水故也。風輪主肝,五行屬木,以木主肝主風故也。氣輪主肺,五行屬金,以金主肺主氣故也。然而眼部何以與內在臟腑相應?
《內經•靈樞•大惑論》云: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曈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後出于項中。
由於五臟六腑之氣皆上注於目,人體內在各部位反射于眼中之不同部位,故可由眼睛之反映了解人體內部之情形,這是人體反射區之全息觀。 (李志诚, 2004)
面部反映著全身臟腑的氣色,由臉部相應的部位,可以診斷內部臟腑的疾病,這是全息論在診疾病斷方面的應用。《醫宗金鑑•四診心法要訣》云:左頰部肝,右頰部肺,額心頦腎,鼻脾部位,部見本色,深淺病累,若見他色,按法類推。
臉部的臟腑分布與五行之分布、八卦之分布圖相類比,也是宇宙全息觀之槪念與《易》之“類比取象”相同。
氣色之反映于面部,由面部即可診斷內臟之疾病,在《內經》中亦有明白提出,《內經》云:「五色之見於明堂,以觀五藏之氣。」 ((內經•靈樞,五閱五使〉)
清•周學海《形色外診簡摩》云:
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藩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以外,皆見于外,壽中百歲矣。故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于闕庭,五宮在于下極。 (《全息醫學大全〉)
這是臉部部位分布的明確描述,《內經•靈樞•五色篇》云:
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
非僅如此,同樣一個臉部,所能診斷的不祇是五臟而已,甚至連全身上下都以“類比”的方式,在臉上表現。《內經•靈樞•五色》云:
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
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
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
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皆上者,縻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
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
股裡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藏六府肢節之部也。
面相學家亦沿用此分佈圖而診斷其健康、氣色、運勢、吉凶,此亦是宇宙大全息理論之運用于各種學問之中。肚臍居人身之中,爲人身之一太極。其上、下、左、右部位對應人身臟腑之全息觀與臉部對疾病診斷法相對應,亦是“類比”現象之延伸,也是全息理論之推演。 (李志诚, 2004)
肚臍之左側爲肝臟之反映區,右側爲肺臟之反映區,上部爲心臟之反映區,下部爲腎臟之反映區,與臉部之反映部位雷同。《難經》云:
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咣。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咮: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墮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卑愁不樂、欲哭;其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灑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難經》第十六難) 。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這在中國之古哲學與中醫學的範疇中,就曾經作過詳實的歸納與分析,陰陽、五行、易經八卦、內經等學說皆本于此。如在《周易》中,有人體配卦之說,即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兒為口。 (《易經•說卦傳》第九章)
張介賓對《周易》之人體配卦有更深層的闡述:以形體言之,則乾為首,陽尊居上也。坤為腹,陰廣容物也。坎為耳,陽聰於內也。離為目,陽明在外也。兌為口,拆開於上也。巽為股,兩垂而下也。艮為手,陽居於前也。震為足,剛動在下也。 (《類經附翼•一卷•醫易義》)
以八卦之卦性與人體之部位、特徵、功能形成「類比」的現象,正是中醫全息理論與《易》學觀念皆形成一連串的關聯性,這是全息理論之存在與應用。同時,人體的每個具體部位,也可以對應納卦,如面部八卦、眼部八卦、手掌八卦、臍部八卦。這裡,每個具體部位的八卦,又與人體八卦相通,這樣構成了人體全息現象。 (《中國八卦醫學》)
如眼部八廓圖,在眼睛之各部位反映區,即是內臟之相對部位反映區,《銀海精微》云:
大腸之腑為天廓,脾胃之腑為地廓,命門之精為火廓,腎之腑為水廓,肝之腑為風廓,小腸之腑為雷廓,膽之腑為山廓,膀胱之腑為澤廓,斯為眼目之根本,而又藉血為之胞絡。 (五輪八廓總論)
《銀海精微》對八廓有進一步之歸納解釋:
天廓屬大腸,傳送肺金,乾卦:
火廓屬心肺,陽命門經,離卦;
地廓屬脾胃,水谷之海,坤卦:
水廓屬腎經,會陰,坎卦;
山廓屬膽經,清淨,艮卦;
風廓屬肝經,養化,巽卦:
雷廓屬心小腸經,關泉,震卦;
澤廓屬膀胱經,津液,兌卦。 (五輪八廓總論)
其中有天廓,屬乾卦,五行屬金,象臟腑之大腸:水廓,屬坎卦,五行屬水,象臟腑之膀胱:地廓,屬坤卦,五行屬水,象臟腑之胃:山廓,屬艮卦,五行屬土,但艮扑納天干丙,故象臟腑之包絡;澤廓,屬兌卦,五行屬金,兌卦納天干丁,爲相火,故象臟腑之三焦;風廓,屬巽卦,五行屬木,象臟腑之膽;雷廓,屬震卦,五行屬木,但震爲雷,有火行之勢,象臟腑之命門相火;火廓,屬離卦,五行屬火,象臟腑之小腸。此乃以八卦之卦性與臟象在眼部之八方位反映關係,正反映著全息觀念。
眼部五輪,血輪主心,五行屬火,以火主心主血故也。肉輪主脾,五行屬土,以土主脾主肌肉故也。水輪主腎,五行屬水,以水主腎主水故也。風輪主肝,五行屬木,以木主肝主風故也。氣輪主肺,五行屬金,以金主肺主氣故也。然而眼部何以與內在臟腑相應?
《內經•靈樞•大惑論》云: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曈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後出于項中。
由於五臟六腑之氣皆上注於目,人體內在各部位反射于眼中之不同部位,故可由眼睛之反映了解人體內部之情形,這是人體反射區之全息觀。 (李志诚, 2004)
面部反映著全身臟腑的氣色,由臉部相應的部位,可以診斷內部臟腑的疾病,這是全息論在診疾病斷方面的應用。《醫宗金鑑•四診心法要訣》云:左頰部肝,右頰部肺,額心頦腎,鼻脾部位,部見本色,深淺病累,若見他色,按法類推。
臉部的臟腑分布與五行之分布、八卦之分布圖相類比,也是宇宙全息觀之槪念與《易》之“類比取象”相同。
氣色之反映于面部,由面部即可診斷內臟之疾病,在《內經》中亦有明白提出,《內經》云:「五色之見於明堂,以觀五藏之氣。」 ((內經•靈樞,五閱五使〉)
清•周學海《形色外診簡摩》云:
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藩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以外,皆見于外,壽中百歲矣。故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于闕庭,五宮在于下極。 (《全息醫學大全〉)
這是臉部部位分布的明確描述,《內經•靈樞•五色篇》云:
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
非僅如此,同樣一個臉部,所能診斷的不祇是五臟而已,甚至連全身上下都以“類比”的方式,在臉上表現。《內經•靈樞•五色》云:
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
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
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
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皆上者,縻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
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
股裡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藏六府肢節之部也。
面相學家亦沿用此分佈圖而診斷其健康、氣色、運勢、吉凶,此亦是宇宙大全息理論之運用于各種學問之中。肚臍居人身之中,爲人身之一太極。其上、下、左、右部位對應人身臟腑之全息觀與臉部對疾病診斷法相對應,亦是“類比”現象之延伸,也是全息理論之推演。 (李志诚, 2004)
肚臍之左側爲肝臟之反映區,右側爲肺臟之反映區,上部爲心臟之反映區,下部爲腎臟之反映區,與臉部之反映部位雷同。《難經》云:
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咣。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咮: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墮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卑愁不樂、欲哭;其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灑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難經》第十六難) 。
(本文作者現為加州執照中醫師,加州五系中醫藥大學中醫及針灸研究所博士生,洛杉磯道家學術基金會易經講師)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