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心經句解之十八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圓覺老人
【註解】:三世:言時間很長,即現在世、過去世、未來世。泛指一切時代也。諸佛:佛:翻譯為大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謂。
諸佛指十方世界無數之佛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譯為無。耨多羅:譯為上。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覺。整句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之義。
【解釋】: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諸佛,都是依照這個「般若波羅蜜多」無上的心法而修,待覺行圓滿,獲得究竟才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種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位。
【心得記要】:
1、 眾生都是佛,只是早成佛、晚成佛的差別。上根利器者久遠以前便已經成佛,有的現代修行成佛,有的眾生慧根比較鈍,要等到未來才能成佛,所以眾生都是未來佛。金剛經曰:「眾生非眾生,是名眾生」。
因為眾生都是未來佛,現在尚未成佛,故暫時稱為:「眾生」,以後修道成功都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果位。
2、 蓋無上心法的傳授,乃是祖祖相續,莫令斷絕,昔時五祖擊仗於槽廠,傳法於三更,吩咐六祖曰:「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3、 接受明師傳授:「般若波羅蜜多」無上心法,真修實煉,把本性發揮出來,積功累德,代天宣化,弘揚般若正法,廣渡有緣,必能達至無上正等正覺。
4、 六祖壇經曰:「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得吾法者即是得「般若波羅蜜多」心法也。
後代的眾生,得此一指直超,以心印心智慧到彼岸的心法,與祖師同心來行此道,並發願虛心奉行,好像侍奉佛仙般的堅志不懈怠,始終如一,經過魔考而不退志,最後一定可以超凡入聖,證果成佛。
5、「二目耀迴光,一點真太陽,這是真明路,了結返故鄉」。點破自家的心燈,指出本來面目。此後,意念不離玄關,煩惱妄想降伏,大智慧的本來佛顏現前,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
6、 「般若波羅蜜多」是真空妙有。明師一指是「無生、真空」;十條大愿是「老 、妙有」。只要深信明師一指,修持三寶心法,履行十條大愿,必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7、 正覺者,謂正確的覺悟;正等者,自覺之後,毫不自私,真正平等,力行利他的聖事,謂之:「正等正覺」。
8、 「正等正覺」從自證方面謂:「智慧圓滿無上」;從利他方面謂:「功德圓滿無上」。
9、 總之:「罣礙」是生死的業因;「恐怖」是生死的業果;「顛倒、妄想」是生死的業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修行解脫的結果。
10、 金剛經第二十二分曰:「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正法之中,沒有一點可得之義,因為有得就有失,如果可以言得者,皆是身外之物,非自性本體。
自性本無得失,所謂菩提自性人人具足,何必言得,沒有一點點之法可得,是名無上菩提之法也。當能不取於有無,又能不捨於有無,才是中道圓融的妙諦。
【註解】:三世:言時間很長,即現在世、過去世、未來世。泛指一切時代也。諸佛:佛:翻譯為大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謂。
諸佛指十方世界無數之佛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譯為無。耨多羅:譯為上。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覺。整句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之義。
【解釋】: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諸佛,都是依照這個「般若波羅蜜多」無上的心法而修,待覺行圓滿,獲得究竟才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種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位。
【心得記要】:
1、 眾生都是佛,只是早成佛、晚成佛的差別。上根利器者久遠以前便已經成佛,有的現代修行成佛,有的眾生慧根比較鈍,要等到未來才能成佛,所以眾生都是未來佛。金剛經曰:「眾生非眾生,是名眾生」。
因為眾生都是未來佛,現在尚未成佛,故暫時稱為:「眾生」,以後修道成功都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果位。
2、 蓋無上心法的傳授,乃是祖祖相續,莫令斷絕,昔時五祖擊仗於槽廠,傳法於三更,吩咐六祖曰:「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3、 接受明師傳授:「般若波羅蜜多」無上心法,真修實煉,把本性發揮出來,積功累德,代天宣化,弘揚般若正法,廣渡有緣,必能達至無上正等正覺。
4、 六祖壇經曰:「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得吾法者即是得「般若波羅蜜多」心法也。
後代的眾生,得此一指直超,以心印心智慧到彼岸的心法,與祖師同心來行此道,並發願虛心奉行,好像侍奉佛仙般的堅志不懈怠,始終如一,經過魔考而不退志,最後一定可以超凡入聖,證果成佛。
5、「二目耀迴光,一點真太陽,這是真明路,了結返故鄉」。點破自家的心燈,指出本來面目。此後,意念不離玄關,煩惱妄想降伏,大智慧的本來佛顏現前,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
6、 「般若波羅蜜多」是真空妙有。明師一指是「無生、真空」;十條大愿是「老 、妙有」。只要深信明師一指,修持三寶心法,履行十條大愿,必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7、 正覺者,謂正確的覺悟;正等者,自覺之後,毫不自私,真正平等,力行利他的聖事,謂之:「正等正覺」。
8、 「正等正覺」從自證方面謂:「智慧圓滿無上」;從利他方面謂:「功德圓滿無上」。
9、 總之:「罣礙」是生死的業因;「恐怖」是生死的業果;「顛倒、妄想」是生死的業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修行解脫的結果。
10、 金剛經第二十二分曰:「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正法之中,沒有一點可得之義,因為有得就有失,如果可以言得者,皆是身外之物,非自性本體。
自性本無得失,所謂菩提自性人人具足,何必言得,沒有一點點之法可得,是名無上菩提之法也。當能不取於有無,又能不捨於有無,才是中道圓融的妙諦。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