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醫道易以貫之系列之十六 天地合氣命曰人
中醫師 李秉信
氣學說最早見於《管子》,雲:“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行於天地之間……是故此氣也。 ”(1)春秋時代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質,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
因此,氣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範疇。先秦時代,哲學家對宇宙的理解是萬物相同、天地一統的有機整體。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和天地一樣都是由氣構成的。 《管子·樞言》雲:“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哲學中氣學說向醫學的滲透,對中醫學理論的建構產生了深刻影響。
可以說,中醫學是中國古代“氣”理論的嬗變,是由抽象程度較高的哲學範疇演化為具體醫學理論的體現。氣一元論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思想,僅《黃帝內經》一書中描述的“氣”就多達 2 997 種,籠統言“氣”者近 800 處,且有 19 篇篇名帶有“氣”字。由此可窺氣在中醫學的地位之一斑。
古代醫家對於像癘氣以及瘟疫像天災一樣,無常的變化,先賢自然觀是,人與天地之間是習相連,甚至天人一氣密不可分。《黃帝內經》作為中醫學奠基之作,不但對生命規律進行了探討,還對宇宙形態、天地結構、氣象物候以及天地與生命間的關係等作了系統論述,歲修論述反映了《黃帝內經》對大自然的認識,構成了《黃帝內經》的自然觀。
氣是人的生命之根本,而且,人與天地之氣,彼此交流生生不息,並且休戚與共。中醫理論從自然到人體、從生理到病理,始終貫穿著“氣一元論”觀點,認為氣是人的生命之根本[2]。 《素問·寶命全形論》雲:“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地,命懸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醫權初編》曰:“人之生死,全賴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 ”
《黃帝內經》引進氣學理論,並將天人合一,一氣流行其作為構築醫學理論體系。若是把天當作外在的宇宙,人體內生理機能的運行,是一個內在的宇宙,這兩個宇宙運行之理是相對應的。中醫的基礎思想是順天應人,天人相應解釋自然、人體、生理、病理“一以貫之”的基本概念(3)。
分析《黃帝內經》中氣的含義,其內涵基本上是指“有別於液體、固體的流動而細微的存在”,同時《黃帝內經》用“陰氣”、“陽氣”對物質的屬性進行分析,又使“氣”概念的理性思維層次超越了單純物質概念,形成了氣既指客觀物質又指物質存在現象的基礎。
現代研究認為,氣是一定物質及在其基礎上產生的相應的功能運動[4],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和功能表現。中醫學的氣,是指人體內活力(生命力)很強,不斷運動、無形可徵的構成人體極細微的最基本的物質,既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又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5]。從氣的實質方面講,人體之氣就是生命[6]。
韓金祥(7) 總結氣的基本特徵有這樣幾個方面:
①物質性。氣是有別於液體、固體的流動而細微的存在,無形有徵,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的極細微物質。氣一元論認為:氣這一極細微物質統一了整個物質世界,無形的太虛,有形的萬物,乃是同一體———氣的兩種不同的存在形態。
②功能性。氣是維持人體生命運動的基本物質,同時又是物質具有的功能。氣是人體生發育、呼吸運動、血液循環、新陳代謝、抵禦外邪、自身調控、康復等功能活動的體現
[5]。氣在中醫學中主要指功能,是言功能而寓物質。從病理角度理解,氣又是人體致病因素。 《素問·舉痛論》雲:“夫百病生於氣也。 ”
③恆動性。 氣是永恆運動的物質微粒,雖有聚有散,但總以有規律的運動不息、流行不止為基本特性。 《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天地之間,上下相成,更迭為用,就是由於氣升降運動的推動。
《素問·五常政大論》雲:“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蓄育,氣終而像變,氣致一也。 ” 一切存在和現象背後所隱藏的本質都是氣,只是氣的凝聚和離散兩種不同的狀態。天地之間,無論是生命的繁衍,還是無生命體的形氣聚散,無不根源於氣的運動變化。
④轉化性。氣的轉化在中醫學中主要指氣化,氣化指氣的運動產生宇宙各種變化的過程,包括氣與形之間的轉化、形與形之間的轉化、氣與氣之間的轉化、有形之體自身的不斷更新變化等運動形式[6]。臟腑是氣化的主體,氣化運動是臟腑、經絡、器官等組織生理功能活動的本質和核心,整體生命現象就是氣化運動的過程。
在氣化過程中,一方面臟腑、經絡等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動本身使氣化得以進行和實施;另一方面臟腑、經絡等器官又從氣化過程中獲得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質,從而實現自我更新、自我修復、自我再生等。氣化的本質是機體質量(物質)與能量(功能)之間的交換。
⑤中介性。氣的中介性一方面是指氣是人與天、地、萬物之間聯繫的中介,因為氣的中介作用,人才得以“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另一方面氣也是機體內臟腑、經絡、器官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中介。
氣學說最早見於《管子》,雲:“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行於天地之間……是故此氣也。 ”(1)春秋時代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質,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
因此,氣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範疇。先秦時代,哲學家對宇宙的理解是萬物相同、天地一統的有機整體。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和天地一樣都是由氣構成的。 《管子·樞言》雲:“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哲學中氣學說向醫學的滲透,對中醫學理論的建構產生了深刻影響。
可以說,中醫學是中國古代“氣”理論的嬗變,是由抽象程度較高的哲學範疇演化為具體醫學理論的體現。氣一元論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思想,僅《黃帝內經》一書中描述的“氣”就多達 2 997 種,籠統言“氣”者近 800 處,且有 19 篇篇名帶有“氣”字。由此可窺氣在中醫學的地位之一斑。
古代醫家對於像癘氣以及瘟疫像天災一樣,無常的變化,先賢自然觀是,人與天地之間是習相連,甚至天人一氣密不可分。《黃帝內經》作為中醫學奠基之作,不但對生命規律進行了探討,還對宇宙形態、天地結構、氣象物候以及天地與生命間的關係等作了系統論述,歲修論述反映了《黃帝內經》對大自然的認識,構成了《黃帝內經》的自然觀。
氣是人的生命之根本,而且,人與天地之氣,彼此交流生生不息,並且休戚與共。中醫理論從自然到人體、從生理到病理,始終貫穿著“氣一元論”觀點,認為氣是人的生命之根本[2]。 《素問·寶命全形論》雲:“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地,命懸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醫權初編》曰:“人之生死,全賴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 ”
《黃帝內經》引進氣學理論,並將天人合一,一氣流行其作為構築醫學理論體系。若是把天當作外在的宇宙,人體內生理機能的運行,是一個內在的宇宙,這兩個宇宙運行之理是相對應的。中醫的基礎思想是順天應人,天人相應解釋自然、人體、生理、病理“一以貫之”的基本概念(3)。
分析《黃帝內經》中氣的含義,其內涵基本上是指“有別於液體、固體的流動而細微的存在”,同時《黃帝內經》用“陰氣”、“陽氣”對物質的屬性進行分析,又使“氣”概念的理性思維層次超越了單純物質概念,形成了氣既指客觀物質又指物質存在現象的基礎。
現代研究認為,氣是一定物質及在其基礎上產生的相應的功能運動[4],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和功能表現。中醫學的氣,是指人體內活力(生命力)很強,不斷運動、無形可徵的構成人體極細微的最基本的物質,既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又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5]。從氣的實質方面講,人體之氣就是生命[6]。
韓金祥(7) 總結氣的基本特徵有這樣幾個方面:
①物質性。氣是有別於液體、固體的流動而細微的存在,無形有徵,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的極細微物質。氣一元論認為:氣這一極細微物質統一了整個物質世界,無形的太虛,有形的萬物,乃是同一體———氣的兩種不同的存在形態。
②功能性。氣是維持人體生命運動的基本物質,同時又是物質具有的功能。氣是人體生發育、呼吸運動、血液循環、新陳代謝、抵禦外邪、自身調控、康復等功能活動的體現
[5]。氣在中醫學中主要指功能,是言功能而寓物質。從病理角度理解,氣又是人體致病因素。 《素問·舉痛論》雲:“夫百病生於氣也。 ”
③恆動性。 氣是永恆運動的物質微粒,雖有聚有散,但總以有規律的運動不息、流行不止為基本特性。 《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天地之間,上下相成,更迭為用,就是由於氣升降運動的推動。
《素問·五常政大論》雲:“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蓄育,氣終而像變,氣致一也。 ” 一切存在和現象背後所隱藏的本質都是氣,只是氣的凝聚和離散兩種不同的狀態。天地之間,無論是生命的繁衍,還是無生命體的形氣聚散,無不根源於氣的運動變化。
④轉化性。氣的轉化在中醫學中主要指氣化,氣化指氣的運動產生宇宙各種變化的過程,包括氣與形之間的轉化、形與形之間的轉化、氣與氣之間的轉化、有形之體自身的不斷更新變化等運動形式[6]。臟腑是氣化的主體,氣化運動是臟腑、經絡、器官等組織生理功能活動的本質和核心,整體生命現象就是氣化運動的過程。
在氣化過程中,一方面臟腑、經絡等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動本身使氣化得以進行和實施;另一方面臟腑、經絡等器官又從氣化過程中獲得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質,從而實現自我更新、自我修復、自我再生等。氣化的本質是機體質量(物質)與能量(功能)之間的交換。
⑤中介性。氣的中介性一方面是指氣是人與天、地、萬物之間聯繫的中介,因為氣的中介作用,人才得以“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另一方面氣也是機體內臟腑、經絡、器官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中介。
- 管子內業第四十九
- 韩金祥.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2) : 231-233.
- “量子”视野下的中医自然观学术探讨,张青龙:,郑晓红,马伯英,中医杂志2016年4月第57卷第8期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Vol. 57, No. 8
- 清·唐容川. 血证论[M]. 上海: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8.
- 清·陈士铎. 石室秘录[M]. 绿荫堂刊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卷 五:26.
-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M].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5:305.
- 韓金祥.论中医气的物质基础是机体辐射电磁(量子)场、第 34 卷 第 6 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34,No.6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