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易道心法系列之九 先天弗違本體後天奉時
李秉信
易經並不是一個打高空的經典, 在易道裡講究的是一個實踐的道理, 一起能夠做出來的下手功夫。 在易道中所陳述聖人的身份, 講究的不是身分,地位,頭銜,而是需要那種能夠解決問題, 融入天道運行能力的特徵。
在日月星辰的消息盈虛中, 展現出那種和第一因合靈後的本質, 那樣的氣量和胸襟, 大肚能容, 更是在易道中所講究的,聖人不僅代表完美的人格典型,具備極高的智慧、能力、與品德,同時也代表了傳統上代天行教的聖王。聖人的雙重身份在易傳中清楚可見。我們根據以易經裡對於聖人不同角度闡述及觀察,可以肯定聖人即指古代聖王。
而聖人者, 乃是能替天行道, 代天教化者。 在易經裡, 常常將天道要推行之理, 由帝王實踐之。 這是個很簡單的推理,人看不到天但是一定看得到王。 對太多的升斗小民而言,敬天似乎遙不可及。但是在人世間一定有天地君親師的倫常所在。 維護三綱五常, 就是敬天的具體實踐。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看見,自古以來,凡是皇帝都自稱為天子。 在聖經裡, 耶穌也說他是神的兒子。 在創世紀也說到,神創造世人,是按照神的形象所創造的。 我們可以發現, 不論是東西方的文化,哲學及宗教信仰 ,世人最後生命的終點, 就是要回到天道及道統中。
在這些論述中,在在這說明, 聖人再世的使命, 就是在聖人所作所為裡,將天的道理給彰顯出來。 從許易經多蛛絲馬跡當中,我們可以發現, 聖人和帝王有著一種無法切割的關係。商周以來,唯帝王可以祭祀上帝。這項傳統仍然保存於易傳中。由於「聖人」亦享有此一特權,他們必定是指聖王。
其次,「繫辭」提及與作易有關的人,諸如伏羲、神農、黃帝、唐堯、虞舜等,無一不是古代帝王。此外還有「後世聖人」在文化製作上庚續發展;他們的所作所為也都屬於帝王的事功。事實上,只有合格的帝王,亦即成就斐然的帝王,才能被稱為聖人。
易道裡強調的就是,對稱,平衡以及和諧。 天道的運行,一定是人道上起了印證的證悟之妙, 人心才會因為這樣的感悟, 對本體有所向背。 許多人不知道,這個世界雖然這麼的紛亂,複雜。但是人世間所有關係的運行,一定會趨向這種對稱, 和諧及平衡的運行。
再怎麼混亂的秩序,一定要有趨向穩定的時候, 再怎麼分崩離析的天下,也有走到統一的時候。這樣的趨勢,是放之千古不會改變的道理。 光在六十四卦的成卦, 有著三百八十四爻複雜的卦理。 但是卦象再怎麼眼花撩亂, 每個起卦一定會分成外卦, 內卦, 上體及下體。 在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易簡之理推衍中,聖人與萬民、天下總是對稱並舉。
以聖人為師,充分顯示他們的偉大統治功效。不論是天覆地載, 上行下效,除非聖人是天下萬民的領袖,可以對百姓產生明確的教化作用,否則這種聖人及百姓用法毫無意義可言。然而, 在易經中也非常的清楚告訴我們, 聖人不是為所欲為, 任意亂為, 隨心所欲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聖人總是依循天之道。
他們不僅法天,而且與天地並稱,扮演了互補的角色。譬如,「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繫辭下);這個「位」字顯示了聖人即帝王。理由十分明白:「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彖:頤), 他們所扮演的角色, 都像是天的角色。在易道裡一再的強調,聖人做為君王,深具「憂患」之心;
這種「憂患」是天地所不與聞的。至於聖人所憂者何事,「繫辭」記載最初的聖王製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繫辭下)。其目的仍是為了百姓;聖人由此「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繫辭上)前面這句引文中的「天下」係指百姓而言;其中提到的任務說明了聖人的關心及作法。
這是天道中所最強調的核心精神,蒼天無語,是要人來替天行道, 代天宣化。在易經裡所最重視的就是,聖人要具有的天道品質及智慧, 以及天理的胸襟和氣度。為了替百姓判斷吉凶禍福,聖人必須具備完善的智慧。根據記載,古者庖犧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繫辭下)。
聖人繼志述事,「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其吉凶」(繫辭上)。聖人的智慧表現於觀察的本領,同時從不離開實際的與教育的目標。這一目標具體說來是「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繫辭下)。當具有這樣的智慧和能力之後,才有資格再談「以定天下之業」。聖人在這方面的要求,必須具備最高的能力。
易傳相信,「天地設位,聖人成能」(繫辭下)。像「開物成務」的成務,「崇德廣業」的廣業,都不是容易辦到的事。易傳對後世聖人的功績有一段描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以宮室……」「古之葬者……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繫辭下)。
從如此多難度工作來看, 能達成這樣工作的聖人當然可以為民父母。我們明白何以易傳會說:「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繫辭上)。至於「以通天下之志」,則必須聖人本身具備極高的品德。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看見, 西方的神人和東方的聖人, 在能力及品德上高標準的要求,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可以說是, 聖人就是天道的代言人。 若只是說聖人是天道的代言人, 那還是隔靴搔癢,無法非常深刻的描述那種天人合一的品質。再往更深刻的角度來看, 聖人幾乎就是天道的化身。 以天的名義君臨天下, 甚至以天理的身分。行駛天道結構中的正義平衡。 這樣天威難測, 天意難循的例子常常發生在歷代君王身上.
但是無可否認的, 這些君王不見得具有天道的智慧及胸襟。易傳論及品德的內容時,仍然謹守儒家傳統,以「仁義」為首要之德。至於什麼是仁義,以及仁義與人性的關係,仁義與天的關連,則並無詳細說明。易傳似乎不以「聖人」為一般百姓可能取法達成的楷模。聖人「如何」成就不平凡的才性,易傳並未詳述。
畢竟聖人是最後生命品質超凡入聖的到達,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屬天智慧和能力,達到這樣的一個情境和深度。 易道是一條實踐的路,除了聖人以外,易傳說的比較多的,倒是君子「如何」成就為一位君子。這是個值得深入的省思,假使我們以聖人為人道的典型、天道的體現,那麼君子可以說是「希聖者」,亦即在成聖之途上邁進的人。
儘管君子的原意與政治地位有些牽連,易傳談及君子時,總是強調君子之做為效法天地之道的楷模,並且專務於修行品德。稍舉數例以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象:乾),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象:坤),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文言:坤),君子以遏亞揚善,順天休命。
(象:大有),由於不斷努力修行,君子乃在某種程度上肖似聖人,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彖:同人),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彖:剝),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繫辭上). 由此觀之,我們不難了解何以君子能夠「致命遂志」(象:坤),就是遇到任何困難障礙,也不肯放棄自己的志向,寧死不負志節。
這正是在易道中再三強調利貞的精神,具備這種堅毅的定力,君子最後必能成就偉大的人格。乾卦文言傳形容君子:「禮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綜上所述,我們深深體會儒家的典型關懷是要以人力參贊天地的化育。儒家心目中的宇宙與個人,總是處在相輔相成的和諧境界。
文言傳對於這種理想,曾有極精采的描寫:「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易經並不是一個打高空的經典, 在易道裡講究的是一個實踐的道理, 一起能夠做出來的下手功夫。 在易道中所陳述聖人的身份, 講究的不是身分,地位,頭銜,而是需要那種能夠解決問題, 融入天道運行能力的特徵。
在日月星辰的消息盈虛中, 展現出那種和第一因合靈後的本質, 那樣的氣量和胸襟, 大肚能容, 更是在易道中所講究的,聖人不僅代表完美的人格典型,具備極高的智慧、能力、與品德,同時也代表了傳統上代天行教的聖王。聖人的雙重身份在易傳中清楚可見。我們根據以易經裡對於聖人不同角度闡述及觀察,可以肯定聖人即指古代聖王。
而聖人者, 乃是能替天行道, 代天教化者。 在易經裡, 常常將天道要推行之理, 由帝王實踐之。 這是個很簡單的推理,人看不到天但是一定看得到王。 對太多的升斗小民而言,敬天似乎遙不可及。但是在人世間一定有天地君親師的倫常所在。 維護三綱五常, 就是敬天的具體實踐。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看見,自古以來,凡是皇帝都自稱為天子。 在聖經裡, 耶穌也說他是神的兒子。 在創世紀也說到,神創造世人,是按照神的形象所創造的。 我們可以發現, 不論是東西方的文化,哲學及宗教信仰 ,世人最後生命的終點, 就是要回到天道及道統中。
在這些論述中,在在這說明, 聖人再世的使命, 就是在聖人所作所為裡,將天的道理給彰顯出來。 從許易經多蛛絲馬跡當中,我們可以發現, 聖人和帝王有著一種無法切割的關係。商周以來,唯帝王可以祭祀上帝。這項傳統仍然保存於易傳中。由於「聖人」亦享有此一特權,他們必定是指聖王。
其次,「繫辭」提及與作易有關的人,諸如伏羲、神農、黃帝、唐堯、虞舜等,無一不是古代帝王。此外還有「後世聖人」在文化製作上庚續發展;他們的所作所為也都屬於帝王的事功。事實上,只有合格的帝王,亦即成就斐然的帝王,才能被稱為聖人。
易道裡強調的就是,對稱,平衡以及和諧。 天道的運行,一定是人道上起了印證的證悟之妙, 人心才會因為這樣的感悟, 對本體有所向背。 許多人不知道,這個世界雖然這麼的紛亂,複雜。但是人世間所有關係的運行,一定會趨向這種對稱, 和諧及平衡的運行。
再怎麼混亂的秩序,一定要有趨向穩定的時候, 再怎麼分崩離析的天下,也有走到統一的時候。這樣的趨勢,是放之千古不會改變的道理。 光在六十四卦的成卦, 有著三百八十四爻複雜的卦理。 但是卦象再怎麼眼花撩亂, 每個起卦一定會分成外卦, 內卦, 上體及下體。 在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易簡之理推衍中,聖人與萬民、天下總是對稱並舉。
以聖人為師,充分顯示他們的偉大統治功效。不論是天覆地載, 上行下效,除非聖人是天下萬民的領袖,可以對百姓產生明確的教化作用,否則這種聖人及百姓用法毫無意義可言。然而, 在易經中也非常的清楚告訴我們, 聖人不是為所欲為, 任意亂為, 隨心所欲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聖人總是依循天之道。
他們不僅法天,而且與天地並稱,扮演了互補的角色。譬如,「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繫辭下);這個「位」字顯示了聖人即帝王。理由十分明白:「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彖:頤), 他們所扮演的角色, 都像是天的角色。在易道裡一再的強調,聖人做為君王,深具「憂患」之心;
這種「憂患」是天地所不與聞的。至於聖人所憂者何事,「繫辭」記載最初的聖王製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繫辭下)。其目的仍是為了百姓;聖人由此「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繫辭上)前面這句引文中的「天下」係指百姓而言;其中提到的任務說明了聖人的關心及作法。
這是天道中所最強調的核心精神,蒼天無語,是要人來替天行道, 代天宣化。在易經裡所最重視的就是,聖人要具有的天道品質及智慧, 以及天理的胸襟和氣度。為了替百姓判斷吉凶禍福,聖人必須具備完善的智慧。根據記載,古者庖犧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繫辭下)。
聖人繼志述事,「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其吉凶」(繫辭上)。聖人的智慧表現於觀察的本領,同時從不離開實際的與教育的目標。這一目標具體說來是「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繫辭下)。當具有這樣的智慧和能力之後,才有資格再談「以定天下之業」。聖人在這方面的要求,必須具備最高的能力。
易傳相信,「天地設位,聖人成能」(繫辭下)。像「開物成務」的成務,「崇德廣業」的廣業,都不是容易辦到的事。易傳對後世聖人的功績有一段描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以宮室……」「古之葬者……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繫辭下)。
從如此多難度工作來看, 能達成這樣工作的聖人當然可以為民父母。我們明白何以易傳會說:「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繫辭上)。至於「以通天下之志」,則必須聖人本身具備極高的品德。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看見, 西方的神人和東方的聖人, 在能力及品德上高標準的要求,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可以說是, 聖人就是天道的代言人。 若只是說聖人是天道的代言人, 那還是隔靴搔癢,無法非常深刻的描述那種天人合一的品質。再往更深刻的角度來看, 聖人幾乎就是天道的化身。 以天的名義君臨天下, 甚至以天理的身分。行駛天道結構中的正義平衡。 這樣天威難測, 天意難循的例子常常發生在歷代君王身上.
但是無可否認的, 這些君王不見得具有天道的智慧及胸襟。易傳論及品德的內容時,仍然謹守儒家傳統,以「仁義」為首要之德。至於什麼是仁義,以及仁義與人性的關係,仁義與天的關連,則並無詳細說明。易傳似乎不以「聖人」為一般百姓可能取法達成的楷模。聖人「如何」成就不平凡的才性,易傳並未詳述。
畢竟聖人是最後生命品質超凡入聖的到達,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屬天智慧和能力,達到這樣的一個情境和深度。 易道是一條實踐的路,除了聖人以外,易傳說的比較多的,倒是君子「如何」成就為一位君子。這是個值得深入的省思,假使我們以聖人為人道的典型、天道的體現,那麼君子可以說是「希聖者」,亦即在成聖之途上邁進的人。
儘管君子的原意與政治地位有些牽連,易傳談及君子時,總是強調君子之做為效法天地之道的楷模,並且專務於修行品德。稍舉數例以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象:乾),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象:坤),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文言:坤),君子以遏亞揚善,順天休命。
(象:大有),由於不斷努力修行,君子乃在某種程度上肖似聖人,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彖:同人),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彖:剝),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繫辭上). 由此觀之,我們不難了解何以君子能夠「致命遂志」(象:坤),就是遇到任何困難障礙,也不肯放棄自己的志向,寧死不負志節。
這正是在易道中再三強調利貞的精神,具備這種堅毅的定力,君子最後必能成就偉大的人格。乾卦文言傳形容君子:「禮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綜上所述,我們深深體會儒家的典型關懷是要以人力參贊天地的化育。儒家心目中的宇宙與個人,總是處在相輔相成的和諧境界。
文言傳對於這種理想,曾有極精采的描寫:「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法界無上正等正覺智慧 |
無一法可修 |
無一法可得 |
無一法可言 |
法界之音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霧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